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續《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後我們為何拍不出那麼美的動畫了

續《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後我們為何拍不出那麼美的動畫了

中國動畫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可以說是很多人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中國動漫的前路又在哪裡,現在最讓人神煩的就是《喜洋洋》和《熊出沒》,根本沒喲一點意義,只是為了單純的搞笑而產生的,中國動畫一直處於低齡化的程度,即使唯一成熟的就是三維立體動畫,但是在感官上面還是有很多的瑕疵,最起碼的一點沒有完整的技術和產業鏈。但是早期的中國動畫可以說是最經典的,不論是摺紙動畫還是定格動畫還有水墨畫,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心中最經典的童年回憶。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水墨動畫是世界動畫界的珍寶,《小蝌蚪找媽媽》就是代表作之一,取材於齊白石的魚蝦形象,奠定了影片的美術水準。開頭的設計就很「中國」,打開一本素雅的國畫畫冊後,一幅幽靜的荷塘小景淡淡推入,古琴和琵琶樂聲悠揚,共同勾畫出優美抒情的水墨世界。凸顯出來中國風的水準。

至今回看《小蝌蚪找媽媽》,仍然會對片中素雅抒情的水墨畫面嘆為觀止:淡淡暈染開的水草、荷葉彷彿真的在水中浮動,小蝌蚪們倏忽而至,又一下游開去了,簡潔勾勒的身形俏皮靈動。

富有濃郁中國水墨畫特色的畫風,源自美術師徐景達的一句提議:「齊白石的畫可以印在臉盆上,看上去很逼真,能不能把它做成動畫?」於是,從齊白石的水墨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出發,經過反覆實驗,時長15分鐘的中國首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就這樣誕生了。

當時,美術界名家紛紛助陣,為中國學派美術片打開了一個「黃金時代」

《九色鹿》是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採用了敦煌壁畫的形式。1980年,創作團隊沿著絲綢之路從東到西,求取藝術創作的「真經」。在敦煌的千佛洞里,五個主創人員呆了23天,對著豐富絢麗的壁畫臨摹了五大本速寫,只為完成影片中所有的設計。

最終《九色鹿》成片只有24分鐘,創作者們卻畫了近兩萬張動畫,僅背景就畫了200多張。在音樂上,《九色鹿》也採用了中國傳統戲曲和民樂來配樂。

難怪有網友評價:「當年的小朋友看一部動畫片,也是滿滿的傳統藝術啟蒙。」

而《大鬧天宮》則擷取了京劇的精粹。50多年前,作為動畫片《大鬧天宮》原畫組長的嚴定憲,邊在京劇院「偷師」,邊受命「改造」漫畫家張光宇設計的孫悟空造型。京劇名角「南猴王」鄭法詳告訴他,孫悟空不是武將,是只猢猻。為找到猢猻的感覺,嚴定憲在書桌上安了面鏡子,每天對鏡擠眉弄眼,好一番揣摩。

整整兩年,「齊天大聖」在動畫底稿上活了。導演萬籟鳴用八個字稱讚:神采奕奕,勇猛矯健。而嚴定憲則謙稱,沒有張光宇的造型設計,那雞心面孔、鵝黃上衣、豹皮短裙、紅褲黑靴子的經典美猴王形象就不會深入人心。

可以說,當時有多少種美術樣式就有多少種動畫片類型。那時候,名家甘當幕後英雄,一部動畫片,哪怕僅僅十分鐘,也會舉全國之力傾心創作。

不僅有美術大家豐富動畫片創作,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為那時中國學派的興盛充實底氣。

半個世紀前的經典動畫如此深入人心,為什麼到了今天,我們卻拍不出《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九色鹿》這樣的作品了呢?

上世紀末,全國設有動畫專業的院校不足70所,但這個數字到2005年時突破了400所,現在已激增到千家。千所院校中有的根本不具動畫師資,有的一個專業招收千名學生。

業內人士認為,當年的創作模式無可複製是主因,但市場虛浮如斯,原因怎會這般簡單?

合格的動畫人才需要天賦、修養、眼光,可能最後才是技術,但現在大規模的軟體操作培養,把學生對美的領悟、對電影的體會全都消磨殆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薄情女子 的精彩文章:

時隔三年「畫質狂魔」新海誠再出新高,飆淚巨作,紙巾請備好
動漫還未完結卻被熬死的聲優們

TAG:薄情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