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花錢買回來的商品壞了卻不能自己修?歐美消費者要奪回「維修權」

花錢買回來的商品壞了卻不能自己修?歐美消費者要奪回「維修權」

無論是手機、洗衣機還是汽車,我們現在所購買的各種設備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這使得維修它們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很多時候東西壞了都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去維修,即便是知道了該怎麼維修,由於缺乏相應的配件,最後還是不得不購買了新的來替換。無法自己動手維修壞了的設備,不僅傷了腰包、壞了環境,更重要的是讓你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我掏錢買的東西,我想修怎麼就修不了了呢?好消息是,隨著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慢慢變多,歐美地區正在掀起一場運動,目標是重新奪回不知怎麼就丟失了的「維修權」(right to repair)。


蘋果「電池門」事件催生新運動

像複印機和醫療器材這樣的設備,由於其內部結構的複雜性,一直以來都很難維修,需要有專業的技師才行。但現在的情況是,越來越多之前可以自己動手修的東西慢慢開始變得不可修。比如汽車,之前純機械的汽車維修起來很方便,現在汽車上許多部件都電子化了,這讓維修變得困難。通過知名拆解維修指南網站iFixit對電子產品維修難度的打分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幾年,電子產品拆解維修的難度也在不斷升高。

iFixit給智能手機評出的可維修度,分數越高約容易維修。iPhone X系列均有6分。得分最低的則是HTC One(M7),只有1分。

2017年年底,蘋果公司被曝光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暗自將電池老化的蘋果手機進行降頻處理,導致舊手機變得卡頓。隨後蘋果承認讓舊手機變慢是為了避免意外關機,延長使用壽命,但蘋果卻從未表示只需要更換電池就可以解決降頻的問題。不少消費者認為蘋果故意降低舊手機性能並隱瞞電池問題,目的是引導用戶購買新機而非更換電池。

為了讓用戶重拾信心,蘋果降低了電池更換的價格,並發布軟體更新以便消費者隨時查看電池健康狀況。蘋果在這一事件上的隱瞞給了「維修權」運動強大的號召力,一些運動的參與者利用這一機會向消費者普及了能夠修復自己所購買東西的重要性。


商家已經有售後了,「維修權」到底指的是什麼?

簡而言之,「維修權」運動的參與者想要的結果,是讓所有產品都能被個人拆卸和維修,並且製造廠商還要提供相應的零部件和維修建議。

東西壞了之後無法自己動手維修的弊處有很多。首先,去授權經銷商維修往往要比在獨立維修店裡維修貴,並且授權經銷商往往還無法解決所需要維修的問題。其次,禁止個人維修還有可能會限制創新,比如像圓形澆灌系統這樣的農業設備最先就是由農民發明的。最後,由於維修的困難,許多設備壞了之後根本就不嘗試維修,直接就扔了,這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在德國,銷售新設備以替換有缺陷設備的比例從2004年的3.5%上漲到了2012年的8.3%。這其中最難修的就要數洗衣機了。軸承是洗衣機里最容易壞的一個部件,但由於它被密封在滾筒裡面,因此想要去修它幾乎是不可能的。一項針對一個廢品站里報廢了的洗衣機的統計顯示,有超過10%的洗衣機用了不超過五年。另據一項研究估計,考慮到生產洗衣機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在20年的時間裡,使用耐用的洗衣機要比使用不耐用的洗衣機少排放1.1噸的二氧化碳。很多人要問了,用新的節能設備去取代老設備難道不是更環保嗎?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還真不一定。的確,如果之前設備的能效很低的話,那麼用新的高能效設備去替代它會更有利於環保;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直使用老設備總體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其實要更少。


新法案不斷被提出,廠家也有話說

為了逆轉這股「不可維修」的潮流,運動的參與者向各國政府遊說,希望能通過相關的「維修權」法案。在歐洲,各國環境部門所提出的一系列提案要求製造商生產使用壽命更長、更易於維修的產品。這些提案涉及照明、電視和大型家用電器。在美國,有18個州也正在考慮出台類似的法案。其實「維修權」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在汽車行業,2012年,馬薩諸塞州通過了美國首個《機動車車主維修權法案》(Motor Vehicle Owners』 Right to Repair Act),要求汽車製造商向任何想要維修他們車輛的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信息。儘管這一法案只是在馬薩諸塞州得到通過,主要的汽車貿易組織隨後還是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同意從2018年開始在全美所有50個州都遵循馬薩諸塞州通過的這項法案。

但一些廠商卻認為,限制維修不僅能保護知識產權,同時還能保護業餘維修者的安全。比如蘋果就不希望消費者在換屏時被碎玻璃給傷到。另外,蘋果限制Home鍵的維修也是為了防止黑客熟悉其所帶有的指紋解鎖系統。

其實這場「維修權」運動所提出的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在這樣一個數字時代,擁有一件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所有權的終結》(The End of Ownership: Personal Property in the Digital Economy)這本書里就講到,許多公司通過各種方式限制商品購買者對商品的使用權,尤其是數字商品。通常,數字商品的「所有者」並不允許轉售、轉移或混合他們的這些商品。一些公司甚至開始限制買家對實物商品的使用權。比如之前特斯拉就宣布不允許車主加入Uber和Lyft這樣的網約車平台。很明顯,特斯拉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在未來推出自己的網約車服務。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當公司員工全都是自閉症患者,他們的表現亮了
除了我們南吃湯圓北煮餃子,想知道歪果仁怎麼過冬至?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