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呂雉開臨朝稱制之風 為啥武則天臨朝後成帝 而慈禧則成了罪人?

呂雉開臨朝稱制之風 為啥武則天臨朝後成帝 而慈禧則成了罪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585期)呂雉是一個很複雜的女人,有人說她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也有人說她雖為女人,但女人的身體里卻有一顆男人的心。不過客觀來論,呂雉應該是一個能力強大、手段狠辣、但是政績很突出的女性政治家。設若在劉邦死後,沒有呂雉出面掌控局面16年,西漢的江山在秦末亂局之後到底能否存留多久,或者出現什麼樣的局面,真是不可預料。

其實細心的讀者一定能夠看到這一點,那就是西漢初期能夠平穩過渡,最大的功勞就是劉邦和呂雉。劉邦是打天下的,但劉邦稱帝8年左右就離開了。而劉邦在稱帝的8年中,也是不斷征戰,也就是說國本根本不穩定,叛亂不斷。在劉邦去世後,西漢這個新建的國家最需要的是什麼呢?當然是穩定。飽經戰亂的老百姓需要穩定,征戰沙場了很多年的士兵需要休息,那些勞苦功高的功臣們則是到了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刻了。這時候,休戰養民、發展國本,才是首要任務。可政權不穩怎麼發展呢?新帝劉盈年少,還不足以震懾朝臣,國家的複雜局面,他還沒有成熟的能力來掌控。那麼怎麼辦?於是當媽的就得出來操這份心了。

呂雉從後宮走到朝堂,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因為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皇帝女人的命運就是深居後宮,給皇帝生兒育女,侍候好皇帝。這是一種約定成俗的共識,甚至是一種倫理鐵律,不容違反。違反了,就是跟全體男性作對。但是呂雉違反了,她不僅站在了男性的對立面,還表現出了比男性更霸氣的執政能力。

本來後宮女人是不能跑到朝堂指點江山的,但是呂雉偏來了,故稱之為臨朝。此外在秦始皇時期把皇帝下達的命令稱之為「制」,而呂雉既然來到朝堂代替皇帝處理政務,雖然能夠決定皇帝的意志,但是她在名義上仍然沒有皇帝的權力,所以她的意志傳達仍然需要藉助在位少帝的名義發布出去。因此,她的這一政治行為,實際上如同皇帝,但名義上還不是,故此就成了史家所謂的「臨朝稱制」(實際在古代史家的語氣中是帶著貶義和指責的)。根據《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來看,臨朝稱制乃為呂雉所開創的一種執政模式。(此處有關臨朝稱制的常識,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若有質疑的看官如果不方便翻看史書,可以度娘一下)。

自呂雉開創了這後宮女人臨朝稱制的執政模式後,後世出現了大量的粉絲紛紛模仿,兩漢時期就非常多,比如王政君等,可是在中國歷史上,採用呂雉這一執政模式最為出名的兩個女人,一個是武則天,一個是慈禧太后。但呂雉開創這一執政模式,為何武則天採用後逐步成了皇帝,而慈禧則成了罪人呢?她們三人在採用這一執政模式上,到底有何表現,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來粗略了解一下。

呂雉臨朝稱制的前提條件,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那就是國家初建,皇帝年少,需要她來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因此她臨朝了。而呂雉臨朝的目的和作用,其實不是為了搞事情的,而是避免出現搞事情。故此,她的臨朝執政模式,基本為「無為而治」。也正因此,在她臨朝時期,西漢的國家大情況還是比較好的,農業經濟等都取得了極好的發展,為以後的文景之治鋪平了路。呂雉這一政治成績,是得到了司馬遷的高度認可的,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寫道:

「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相比呂雉,武則天的臨朝稱制則沒有這麼簡單了。武則天的臨朝,首先是目的上的純正性就有差異,呂雉是為了穩定局面,而武則天則是為了滿足權利慾或實現野心。武則天在李治在世的時候,已經開始二聖臨朝,這時候雖然嚴格來說還不是臨朝稱制,但實際上已經是了。當時李治多病,政務多由武則天具體處理,同時武則天也在積極培植自己的黨羽,其羽翼已經在日益豐滿。李治雖有覺察,武則天有尾大不掉的情勢,但已經為時已晚,武則天已經不是隨便能動的一顆炸彈了,如果拆彈失敗,很可能會兩敗俱傷,造成朝局分裂和混亂。

李治沒有拆掉的炸彈,最終在他兒子唐中宗李顯那裡炸了,搞得李顯做了幾個月皇帝,就被趕出了京城。李顯被廢,李旦繼位,即唐睿宗,武則天正式開始臨朝稱制。武則天臨朝後的具體作為,當然在政治上的表現不用說,是得到了史家和後世的高度讚揚的。但與此同時,武則天在政治之路上走得有點過了頭,她誅殺李唐宗室,然後掃去障礙,將李唐江山緊緊攥在自己手裡,又在公元690年,乾脆撕下臨朝稱制的面紗,直接改朝換代,建立了武周。

因為目的的不同,武則天顯然比呂雉走得更遠。當然除了野心之外,在執政能力方面,武則天可謂是古代女性政治家中的最優者。她似乎就是為了政治而生,所以一旦被放在合適的舞台上,主角只能由她來扮演了。

再說慈禧,相比呂雉和武則天,慈禧太后與其二人具有不可比性。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在政治能力上,呂雉和武則天具有較高的政治敏銳度和政治手腕,並且呂武在具體的事務上也充分體現了她們的這種能力,而且還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政績,呂雉有為文景之治「前人栽樹之功」,武則天則更不用說,文治武功,都很了不起。而慈禧在這方面,顯然不如呂武,而且不是不如,而是差得很遠。宮廷政治,需要手腕,也需要手段,但慈禧只有手段,她的政治表現談不上手腕。

自同治時期開始垂簾聽政起,(清朝之垂簾聽政跟臨朝稱制是一個意思),慈禧太后在政治方面的表現都十分平庸,最終在她手裡,清政府徹底走向了無可挽回的衰亡之路。

第二點是個人性格、品行方面。呂雉是剛性性格,臨朝稱制時期提倡節儉,自己也能夠率先垂範,這大概跟呂雉早期的苦日子經歷有關,使得她能富貴也能貧賤。武則天也是剛性性格,不過武則天雖然有養男寵的污點,但她沒有因為養男寵而荒廢朝政或怠慢賢臣,而且對待賢臣和重臣甚至更為重視,賞罰分明。慈禧則不同,慈禧這個人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貪圖享受,後世史家曾經做過一個統計,那就是在清政府最困難的時候,慈禧太后的奢華生活也從未停止過,甚至可以說清政府的衰亡有部分責任就來自於慈禧太后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還不顧子民死活毫無節制的貪圖享受,過一個大壽就花費1000多萬兩金銀,足可建設一支優質的艦隊了。

此外,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呂雉時期暫且不說,且說武則天時期,那長安就是世界之都,大唐以敞開之胸懷,廣納世界之人,各種宗教各種洋人。武則天時期唐能夠出現如此局面,皆因武則天本人有著一個能夠容納和學習的胸襟和見識。但反看慈禧,明顯小家子氣,而且愚蠢醜陋,西洋的火車、電話、汽車滿世界流行的時候,慈禧卻拒絕接受。繼而是百日維新,本可是一個打破大清閉關鎖國僵化腦袋的好機會,可惜被慈禧老太太徹底搞死。這等等之事,都讓慈禧無可逃避地成為了清之罪人。

結語:臨朝稱制,是可好可壞之事,呂雉臨朝,成就的是後人,武則天臨朝成就了天下,而慈禧太后臨朝,則禍國殃民,成為歷史罪人。這大概是呂雉、武則天、慈禧比較明顯的區別吧!

(參考史料:《史記》《唐史》《清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犯我大清雖遠必誅 此國犯境 康熙怒把此國打到求饒簽一霸氣條約
越王勾踐爭霸8大損招 1坑美女3坑囚犯第7發明一職業流傳千年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