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超級網紅」的「七重面紗」下,是「雙面間諜」的無奈

「超級網紅」的「七重面紗」下,是「雙面間諜」的無奈

看歷史看世界

者按

曾經有一個「世界十大女間諜」的排行榜。

那張榜單里,有 9 個人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名,只有一個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人熟知,這個人就是瑪塔·哈麗,被稱為「女間諜鼻祖」。

事實上,她到底是不是間諜,到底做了誰的間諜,還沒人說得清。但這也是她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的原因。

此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饅頭說」

「超級網紅」的「七重面紗」

1876年8月7日,瑪塔·哈麗出生在荷蘭北部的一個小鎮。她原名叫瑪嘉蕾莎·吉爾特魯伊達·澤利,為了方便,我們還是叫她後來被廣為人知的名字:瑪塔·哈麗。

做帽子生意的瑪塔家,原本生活富足。

瑪塔的父親是荷蘭人,母親是印度尼西亞人,所以她是東西方的混血兒。應該說,瑪塔的家境本來還算不錯,父親是個農場主。但後來父親生意失敗,父母離異。之後,15歲的瑪塔來到師範寄宿學校,但美貌的她不久就被校長強暴。

瑪塔19歲時,無奈開始了一段婚姻,她嫁給了一名41歲的荷蘭海軍軍官。

嫁給軍官,是當時能夠逃離寄人籬下生活的方法。

但萬萬沒想到.....他是個十足的渣男

這個酗酒的海軍軍官給瑪塔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他玩弄女傭卻不願意負責,導致女傭把瑪塔的兒子毒死了。

如果說丈夫曾給瑪塔帶來過什麼,就是帶她去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駐紮,在那裡,瑪塔學會了一種神秘的「神濕婆舞」。

總而言之,絕望的瑪塔最終決定離開家庭。28歲的她孤身一人來到巴黎,除了姣好的面容和傲人的身材之外,一文不名。

但巴黎改變了她的命運。

她給自己打造了充滿異域風情的人設

瑪塔·哈麗一開始是在一個馬戲團做騎師,同時也兼職做藝術模特,艱難維持生活。

為了能夠賺更多的錢,有一次,瑪塔·哈麗決定在一位巴黎劇院經理的面前,表演一段「神濕婆舞」。

劇院經理立刻被這種散發著神秘東方氣息的艷舞吸引了,當即拍板,決定錄用她,並為她起名「瑪塔·哈麗」。

這個名字,在梵語里意為「神之母」,在印度尼西亞語里,意為「黎明的眼睛」。

有了「神濕婆舞」,

她便是舞台上最具異域風情的女神

1905年3月13日,瑪塔·哈麗在巴黎的吉梅博物館進行了首次演出,那種東方式的神秘誘惑舞蹈,轟動了整個巴黎。當時的《巴黎人報》評價:「只要她一出場,台下的觀眾就如痴如狂。」

瑪塔把「神濕婆舞」重新做了改編,取名「七重面紗」。自那以後,瑪塔·哈麗就成了那個時代的「超級網紅」。

只是不知是喜是悲。

因為戰爭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為它服務的人。

「雙面間諜」

1914年,改變瑪塔·哈麗命運的一年終於到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在戰爭爆發前夕,德國人就盯上了瑪塔·哈麗,因為她結識了很多法國上層的權貴和政治家,可以打聽到很多內部消息。當時瑪塔·哈麗正在德國巡迴表演,德國人找到了她。

據說,德國人先花了兩萬法郎,說服瑪塔·哈麗做他們的間諜。瑪塔·哈麗很快展現出了她的社交天賦,開始源源不斷地為德國人送去情報。按照法國人後來的說法,讓法國軍隊蒙受了巨大損失。

但沒有不透風的牆,瑪塔成為德國人間諜的事情,被英國的情報工作人員發現了。

電影《魔女塔麗》劇照。

瑪塔·哈麗由瑞典的國寶級影后葛麗泰·嘉寶飾演

作為協約國的同盟,英國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法國情報部門二局的反間諜部門,負責人拉杜上尉做出了一個決定——找到瑪塔·哈里,讓她成為雙面間諜,從德國人那裡套取情報。

無法證明,拉杜上尉這種做法是秘密行動還是個人行為。

但是瑪塔居然也答應了。

隨後瑪塔展現出了作為一名間諜的驚人天賦,遊走於德國的高官之間,開始給法國人提供大量情報,讓德國又遭受了巨大損失。

那時的瑪塔,

深愛著一個幫助法國抗擊德軍的俄國軍官Vladimir de Massloff。

1917年,瑪塔「玩火」的日子走到了尾聲。在一次西班牙巡演中,法國情報部門截獲了德國情報部門發出的一封電報:「通知H21速回巴黎,並支付1.5萬法郎費用。」

而巧合的是,瑪塔這時就突然中斷了在西班牙的演出,匆匆返回了法國。法國情報機關認為,H21就是瑪塔·哈麗,他們決定逮捕她。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人用的是一套他們知道法國人早已破譯的電碼。所以後來史學家推斷,很可能是德國人想借刀殺人,藉此除掉瑪塔·哈麗。

1917年2月13日,瑪塔·哈麗剛剛入住巴黎的一家酒店,6名警察就闖入了她的房間。據說,瑪塔客氣地請他們吃了夾心巧克力,然後化完妝,平靜地跟他們走了。

隨後她就被投入了監獄。

瑪塔·哈麗被關進了巴黎條件最糟糕的監獄,

一個人住在一間跳蚤和老鼠屎遍布的隔間里。

對瑪塔·哈麗的審判,引起了全法國的轟動,因為誰都沒想到她會是一名間諜。

在審判庭,拉杜上尉反覆強調瑪塔為德國人提供的情報給法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卻隻字不提瑪塔曾為法國人提供過大量情報。

2003 年,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普·考勒斯經考證後指出,哈麗雖然收下了那兩萬法郎,也曾多次引誘法國高級軍官上床,可是從未向德軍出賣過任何有價值的情報。

瑪塔的辯護律師叫克魯內,據說也是瑪塔的情人之一。克魯內為瑪塔的案子四處奔走,甚至修書給法國總統請求免除死刑,但被法國總統拒絕。荷蘭首相也通過專門渠道請求法國免除瑪塔的死刑,但法國政府依然拒絕了。當初有無數位高權重的人承諾願意為瑪塔獻出生命,但是現在,他們都閉口不言。

一個更令後人信服的理由是:在「一戰」的前三年,法國人面對德國人處於劣勢,總是吃敗仗,政府需要給人民一個軍隊總是被打敗的理由。

瑪塔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法庭一致認為是她造成了五萬人的傷亡,

但沒有一項指控有明確的證據支持。

在獄中的最後歲月,有兩位修女一直陪伴著她。據修女回憶,瑪塔開始不斷說夢話,反覆說三個名字:一個是她那被毒死的兒子諾曼,一個是已長大的女兒簡,還有就是她自己的名字。

1917 年10月15日,被以「叛國罪」判處死刑的瑪塔·哈麗,被行刑隊帶到了一個刑場。

那天,瑪塔·哈麗戴了華貴的黑色禮帽,穿了端莊的黑絲禮服,穿了自己最喜歡的紅舞鞋。

行刑隊員要給她蒙上黑色眼罩,但她微笑著拒絕了。據後來的《巴黎日報》報道,她臨行前,雙眼一直凝視著埃菲爾鐵塔的方向,直到槍聲響起。

她寫的臨終遺言是:「謝謝,先生。」

饅頭說

有一句話叫作:戰爭讓女人走開。

但很多時候,是戰爭自己找到的女人。

瑪塔·哈麗固然也應該為自己的貪婪和玩火付出代價,但換個角度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就是英法集團和德奧集團為了爭奪殖民地而打的一場大戰,沒有一方是正義的,大家都是為了爭奪利益。

而瑪塔是荷蘭人,對德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本來就沒什麼感情。在這場利益爭奪中,瑪塔認為自己用迷人的舞步,在刀尖火海中,獲取了自己的利益,或是成就感。

瑪塔死後,沒人認領的屍體被送到了醫學院。她的頭顱經特殊處理後,保留了生前的樣子。

2000 年,這顆頭顱被人盜走。據說是她的崇拜者所為。不知頭顱上的那雙眼睛,投射出的是怎樣的眼神。

本文選自《歷史的溫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

堅守氣節、自詡為「海上蘇武」的葉名琛,為何最終還是背了「千古罵名」?嚴復的人生,因何最終拐了個彎?達·芬奇,真的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嗎?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丘吉爾,他又有著怎樣的另一面?

一個個歷史小故事,《歷史的溫度3》為我們講述課本之外的過去時光,亦莊亦諧的文字,豐富的歷史知識,活色生香的歷史故事,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還原歷史應有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3》

張瑋 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家譜復「新」
日本攝影師用20萬張底片,記錄了80年代中國最有情味的瞬間…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