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最冷時節,一物一穴「養藏」陽氣

最冷時節,一物一穴「養藏」陽氣

冬之氣,藏之氣,如何「養藏」陽氣呢?

冬吃蘿蔔賽人蔘

最冷時節,一物一穴「養藏」陽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冬月伏陽在內」,隨著天地陽氣降斂潛藏,人體陽氣也隨之向內收斂,此時毛孔收縮,腠理密緻,人們穿衣增多,活動減少,能量消耗也減少。但冬令進補,高熱量飲食,往往又容易形成積熱內生。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這恰好道出了民間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深意。健康的真諦在於體內陰陽的協調平衡。

生薑性溫而祛寒暖胃,蘿蔔性涼而除熱消滯,利用這兩種食材溫涼之性,以及炎夏、寒冬的氣候特點和氣機的升降趨勢,進行陰陽調和,補虛瀉實,恰恰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調理養生大法。

白蘿蔔又名萊菔,生食熟食均可,生者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歸脾、胃經。生吃蘿蔔或榨汁飲用清新爽口,能清熱生津防燥,適合肺燥咳嗽、咽干口渴、大便燥結之人。燉熟的蘿蔔軟爛美味,《本草經疏》記載萊菔根煮熟能下氣消谷、化痰消導,尤其適合脾胃不和、氣脹食滯、痰多不暢之人。

足部按摩固陽根

最冷時節,一物一穴「養藏」陽氣

古人認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氣之根;耳根,神機之根;腳根,精氣之根」,鼻子、耳朵、乳房是人體精氣的三個凝聚點,而雙足乃是全身陰精陽氣的最終彙集點。與人體五臟六腑相對應的十二經脈有一半起止於雙足,共計60多個穴位。

現代足部反射學認為,人體所有組織器官在足底存在立體分布的縮影反射區,對足部進行適當的按摩,可調整內臟功能,促進身體健康。民間更有「人老先老腳,養生先養腳」之說,可見足部養生對人體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人之先天根於腎,足底的湧泉穴為腎經起始穴位,以一側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對側湧泉穴,每次按摩30~50下,以足心感到發熱為度,可起到降虛火、滋腎水,鎮靜安神的作用。

另外根據全息理論,足趾是人體大腦及頭面部位的反射區,又是足三陰、三陽經的經氣交接部位,以一側手之拇指、食指捏住對側腳的大踇趾,在各個方向揉捏之後輕輕拽拉,其餘九趾同法,有助於經氣順接通行,並有益智健腦、聰耳明目的功效。

此外,足部按摩宜找准敏感點,講究局部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按摩力度因人而異,並以能耐受為度,若能配合沐足,則效果更佳。

食療推薦

1.酸甜蘿蔔

最冷時節,一物一穴「養藏」陽氣

【材料】白蘿蔔500克,米醋、白糖、食鹽各適量。

【製法】蘿蔔洗凈後削皮,切成薄片,放入適量食鹽,拌勻至蘿蔔出水去除苦澀味。然後用清水漂洗,擠干水分,盛在盤裡。以米醋和白糖約3:1的比例加入蘿蔔中,拌勻後放置2小時即可食用。

【功效】醒脾開胃,清熱除燥。適合食欲不振、燥熱傷津之人。

2.蘿蔔燜牛腩

最冷時節,一物一穴「養藏」陽氣

【材料】新鮮牛腩500克,白蘿蔔500克,生薑3片,蔥3根,八角5顆,小茴香5克,桂皮5克,香葉5片,柱侯醬、米酒、醬油、冰糖等調料。

【製法】蘿蔔削皮切塊後用水煮3分鐘撈出;牛腩切塊,用開水氽燙後撈起;生薑切片,蔥切段備用。鍋內放油燒熱後,加入姜、蔥、八角、小茴香、桂皮、香葉炒出香味,然後加入牛腩、適量柱侯醬,翻炒上色,接著加水至高出牛腩約2cm,再加入適量米酒、生抽、老抽、冰糖,然後蓋上鍋蓋,中小火燜1.5小時,最後加入蘿蔔,繼續煮半小時至牛腩軟爛即可。

【功效】溫脾暖胃,補中益氣,強健筋骨。適合氣虛羸弱、筋骨酸軟之人。

3.小米玉米番薯粥

最冷時節,一物一穴「養藏」陽氣

【材料】小米100克,白米50克,玉米粒30克,番薯100克。

【製法】番薯洗凈後削皮切塊備用。小米、白米、玉米粒淘洗乾淨後放入煲中,加水適量,大火煮開後,加入番薯,小火續煮約30分鐘至番薯熟軟即可。

【功效】補虛養胃,益氣健脾。適合素體脾胃偏虛或大補傷脾後出現食欲不振、大便不暢之人。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七招看透一個中醫的水平!
人生大好,怎能由虛勞作祟——右歸丸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