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疼痛科大咖」樊碧發:吃得了苦,但沒必要忍得了疼

「疼痛科大咖」樊碧發:吃得了苦,但沒必要忍得了疼

開欄的話

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留下醫生的印跡,他們為你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幫你回歸健康的生活。

行醫幾十年,感悟萬萬千。走過漫漫從醫路,醫生最想道出的心聲是什麼?

2018年10月起,《生命時報》新增「名家談醫」版,為全國有影響力、在各領域有突出成就的醫生搭建一個暢所欲言的平台,聽他們談醫德、醫術、醫患、醫改、醫風。

《生命時報》第1282期第5版刊發全國疼痛診療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撰寫的《忍痛,百害而無一利》,結合他數十年從醫經驗,暢談他在疼痛學領域的研究與思考。

撰文專家

樊碧發,全國疼痛診療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會被疼痛困擾。從兒時的生長痛,到青春期的痛經,再到老年後的腰腿疼,疼痛在大多數人的感知里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醫以來,我一直在疼痛學領域摸索,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在其中,我傾注了大量心血,也有很多事情想和大家分享。

吃得了苦,沒必要忍得了疼

「沒多大事,忍忍就過去了。」在過去,這句話常常聽到。

有點小病小痛,哪個不是用一個「忍」字治療?當時,生活水平並不好、科技也不發達,對以土地為生的百姓來說,只有起不了床、下不了地,「打倒身子」了,耽誤了掙錢養家才是病,才有必要看醫生。

吃飽穿暖的問題還沒解決,腰疼、腿疼算什麼?不僅如此,大家還把「吃得了苦,忍得了痛」當作美德,越「皮實」的人越被看好,老是喊疼的人反而會被看不起。

疼痛可以說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但一直到改革開放前,老百姓對「疼痛是病」的概念還不理解。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大眾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疼痛學開始慢慢走入人們的視野,疼痛的重要性才逐漸被人們接受,直至進入21世紀,疼痛才被認為是一種疾病

這是觀念的巨大改變。過去,患者痛不欲生了才「無奈」去看病;如今,主動找醫生的人多了不少。此外,我們對疼痛性疾病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從疼痛癥狀「窺斑見豹」,做到了早防早治,對防病治病起到了很大作用。

即使這樣,現實中還是有不少人喜歡忍痛。他們固執地認為,忍痛的時間長了,就疼習慣了,人會變「皮實」。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忍痛的結果可能是把「腦子疼壞了」。

如果一個人長期忍痛,他對疼痛的耐受力會越來越低,簡單的疼痛會變得複雜,能治的疼痛變得難治。

我們常遇到一些患者,輕輕碰一下就疼得跳腳,這就是外周敏化(原發性痛覺過敏),可以形象地說成「小題大做」。這就是長期忍痛後,神經系統發生改變,使簡單的疼痛變成神經病變。

還有一種「無中生有」的疼痛,叫痛覺超敏。人體有一個抗痛系統,忍痛時間長了,抗痛系統的閾值會降低。門檻低了,人對疼痛的感知就會越來越強。如果到了中樞敏化(繼發性痛覺過敏)的地步,疼痛閾值趨近於「0」。即使是正常的感覺,患者都會認為是疼痛,這就比較麻煩了。

忍痛是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有痛就要大聲說出來。令人高興的是,如今,人們起碼有了「疼了就去治」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的忍耐,這是一個進步。

不僅折磨軀體,還傷心傷腦

疼痛不僅折磨軀體,還有精神。

時間長了,多數患者伴有焦慮、抑鬱狀態。

這種情況很好理解,一個正常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兩三天之內不會有問題,但如果持續兩、三個月,或疼痛的程度一直很嚴重,人的精神狀態就會發生改變,直接或間接引起人體各系統機能的改變。

比如疼得睡不好,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焦慮,逐漸轉變為抑鬱,人就會感覺生活失去意義。

還有些患者因為疼痛而致殘(痛性殘疾)。

他們的機體功能沒有問題,但是痛到無法動彈,活動減少導致心肺功能下降;食欲不振導致胃腸功能下降;營養不足拉低了免疫功能。最後,整個身體被拖垮,加上焦慮、抑鬱,有的患者最後因疼痛自殺。

曾有過一個典型的案例,一位老爺子確診肺癌,手術很成功,但後來出現了劇烈疼痛。他去醫院複查,並沒有發現癌症複發。家人對此很不理解,感覺他明明沒病還老喊疼,有點「矯情」。實在無法忍受之後,老爺子跳樓自殺了,幸運的是被成功救回。

後來,他被送來疼痛科,我們針對他的癌痛進行了治療。來對了科室,治療也對路了,疼痛就不是問題了。如今,老爺子每天早起鍛煉,非常樂觀,生活質量也很高。

年輕低頭族是後備大軍

說起疼痛,往往會將其和老年人「掛鉤」。七、八十的人有點腰疼、腿疼很正常,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疼痛疾病的來勢愈加兇猛。

常有四五十歲的人就出現嚴重的老化現象,胳膊疼、腿疼出現的年齡也越來越早,導致一系列機體問題。

如今,疼痛疾病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IT業、智能手機的發展,讓很多人變成「低頭族」。

伏案工作或玩遊戲時不恰當的姿勢,讓不少青少年都有了頸椎病、頭痛、肌肉痛等問題;

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有疼痛的癥狀,比如神經性頭痛。

以前,我們診治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多在40歲左右,而現在,最小的患者只有14歲。

從探索者變為引領者

1984年,我參加工作時,疼痛科基本上沒有起步;

直到1989年,中日友好醫院才有了疼痛門診;

2003年,我們成立了疼痛科。

如今,國內的疼痛醫學已有了近30年的發展。最開始時,面對非常頑固性的疼痛,比如幻肢痛等,國內並沒有好的治療方法,但國外卻已經有了類似脊髓刺激的療法。

早年我有過留學經歷,就想著把脊髓刺激的療法引進國內。這件事情放在現在很容易,但當時卻比較困難。國內沒有太多經驗,我們只在國外看了一些資料,設備供應商也很少,前期工作困難重重。

但另一方面,隨著交通事故增加、神經損傷患者增多,這種療法的需求很大,必須有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們毅然決然地成為第一批探索者,在以脊髓刺激為代表的神經調控技術領域,起到了一個重要的引領作用。

通過不斷引進新技術,目前我們疼痛科的治療方法已有幾十種之多,對各種頑固性疼痛,尤其是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治療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們正在重點研發國產脊髓刺激器,力求開發出更微創或極微創的產品,降低老百姓的治療成本,造福於更多疼痛疾病患者。

止疼葯不能隨便吃

對於疼痛,患者通常有兩種態度,要麼是放任,要麼亂吃各種止痛藥。雖說「久病成醫」,不少人能給自己「開處方」,但也只能當作臨時救急,及時就醫才是重中之重即便是非處方葯的去痛片,也有毒副作用。而且頭痛可能是腦溢血,上腹痛可能是心絞痛,不要忽視疼痛的預警作用。疼痛科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診斷和處理。

疼痛疾病多是腰疼、腿疼。生活中,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長時間低頭、伏案,以免增加頸椎負擔;站姿、坐姿要端正,不要彎著腰或前傾,以免導致腰椎壓力增加,腰部肌肉長期緊張,造成椎間盤突出,損害脊髓。

加強鍛煉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運動可以增強體質、鍛煉肌肉的靈活性,從而起到保護頸椎、腰椎的作用。

醫患都要跟著治療思路走

數不清的患者中,最痛苦的是癌痛患者。癌痛不是一陣一陣的,而是可預見的越來越疼。近年的研究發現,如果抗癌不抗痛,患者的生存質量很差。抗癌加抗痛不僅可以增加生存期,預後也好很多。

如今,抗痛是抗癌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疼痛科醫生,無法繞開這種痛。在治不了、控制不了的前提下,把疼痛解除,就是對患者最大的關懷。

有一次門診,突然有個女同志跪到我面前,把我嚇了一跳。原來,她的父親吃藥自殺了。我說:「那要趕緊到急診室,找我不行,我是疼痛科醫生。」

她說父親正在搶救,就是因為疼痛才自殺的。轉來疼痛科後,我發現他是嚴重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後來,他定期來疼痛科隨訪複查,每次都要跟病友們講他是如何戰勝疼痛的,給其他患者戰勝疼痛的信心,這就是一個良性的醫患關係。

有些患者因為疼痛劇烈,說起話來比較沖;有些已被疼痛折磨成病態;還有些對醫學的理解較粗淺,這些都可能導致衝突。

疼痛科醫生會把患者放在特定環境下考慮,努力理解患者,了解他們的焦躁和憂鬱,盡全力用科學的道理說服他們。患者也需做出努力,不能一味把痛苦「甩」給醫生。

要想解決問題,患者就要和醫生團結起來,至少跟著治療思路走,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

媒體發揮「一對百」作用

疼痛科作為新興學科,不少知識還要從其他學科中來,醫患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媒體應發揮「一對百」作用,大力宣傳正確的疼痛理念。

早在2004年,國際疼痛學會將每年10月份第三個星期一確定為「世界鎮痛日」。每年有一個主題,通過媒體報道引起全球公眾關注,呼籲政府、企業、社會等關注「疼痛」。

中國則把鎮痛日開始的一周,定為「中國鎮痛周」。我們醫院也有「中日醫院疼痛醫學周」,期間會舉辦發布會、醫師教育、患者培訓等。

2018年,世界鎮痛日的主題提出老人、幼兒神經精神疾病系統是很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大多數研究圍繞著老年疼痛,對幼兒疼痛領域關注不夠。

通過媒體的宣傳,可以號召更多學者參與到生長痛、兒童疾病疼痛的研究中。醫學的專業性限制了廣泛性,而媒體的靈活性卻與之相輔相成,也拜託媒體把正確的聲音和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人關注「疼痛」,關注健康。

本期編輯:王冰潔、徐夢蓮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6個動作拯救體態,練出健康值滿分的「天鵝頸」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基因檢測常識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