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天津大學:醇厚歷史滋養校園中的每一個青春

天津大學:醇厚歷史滋養校園中的每一個青春

走入天津大學校園,目光所及之處海棠絢爛,湖光與建築交相輝映。而引人注意的是所有校園主幹道兩側的道旗上洋溢的一張張青春的笑顏——他們是這座學府上年度獲得各種校級以上獎勵的在校生。和這些青春的面龐相映襯的還有這座學府里名師們的肖像。他們共同為天大「代言」,營造出比學先進、追求卓越的良好校園氛圍,也成為這座校園裡一道道最美的風景線。

「見賢思齊」是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哲言。在天津大學,老校長吳詠詩留下了「辦大學就是辦氛圍」的經驗之談,這座有著122年悠長歷史的高等學府有著自己獨特的氛圍,隨著時間的沉澱愈發醇厚。

這種氛圍被天大人稱為「天大品格」。「興學強國」的使命、「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愛國奉獻」的傳統和「矢志創新」的追求是它的核心表達。利用校園主幹道道旗展示出來的這些優秀師生身上,都彰顯著這種品格。

從歷史中走來:天大精神的寫法

從2012年起,天津大學每年都會在全校範圍內舉行優秀作業、優秀筆記、優秀實驗報告的評選。這些新時代的學生筆記將和數十年乃至百年前從這座校園走出的老學長、校友的筆記手稿一起珍存於校史檔案館。在新、老筆記間,一場穿越時光的對話,給這座學府嚴謹治學的校風、實事求是的校訓做了最好的註腳,成為天大精神的另一種「寫法」。

2016年4月,海棠花再度綻放。在天津大學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海棠季」中,一場名為「天大精神的另一種寫法」的展覽將120多年歷史上一些「學霸」們的課堂筆記、講義,也包括最近幾年來「好作品、好筆記」評選活動的優秀學生作品,總共100多件進行了集中展示。翻開百年前的筆記、作業,那些泛黃紙頁上工整的公式、圖樣,讓人們不禁驚訝「實事求是」的精神被體現得如此生動,它們穿越時空,仍散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參觀校史博物館,是天津大學新生入學第一課必不可少的內容。建工學院的裴子謙在大二時以「船體結構和船體製圖」課的筆記獲得第3屆「好作業、好筆記」評選特等獎。他告訴記者,大一剛入校時參觀校史博物館,看到館內陳列著「老北洋」時期學長們的筆記和作業,景仰之至,才讓他對學風「嚴謹」二字,有了直觀的認知。

國家需求處著眼:天大擔當的表達

「我始終是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學習和工作的。現在,適逢學科發展的大好時機,我本人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後一刻。」這是今年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陳予恕在他85歲高齡時立下的「豪言壯語」。

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他的確仍像空中飛人一樣,不知疲倦地奔波於科研、教學和企業實踐之中。2017年他作為主要參與者還申請了國家兩機專項重大研發計劃項目。今年3月,他以87歲高齡獲得了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是黨和國家的培養,才有了我的今天。但我總是覺得自己對這個國家,做的事情太少,太少了。」他常告誡學生們,為人做學問,都要有感恩之心,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這也使得他的學生和再傳學生都延續了這種品格。高鐵、電力、大型旋轉機械、航空航天……桃李滿天下的同時,他為人為學的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延續。

在天津大學,學校連續多年開展「三育人」標兵、「我心目中的好導師」「十佳青年教師」等評比,湧現了大批先進個人和典型。他們中有97歲高齡依然傾囊助學的楊恩澤先生;有十餘年資助貧困學生、入選「天津好人」的青年教師陳天霞;有入選國家教書育人楷模、天津市德業雙馨的院士和教授們;有學生自發評選出的「我心目中的好導師」……正是他們,用一腔熱忱詮釋著這座有著120年辦學歷史的高等學府優良的學風、教風,彰顯著優秀知識分子始終不渝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為未來中國創新:天大藍圖的描繪

不久前,天津大學舉辦了一場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科學盛宴」——「未來30年:顛覆性創新創想大賽」。大賽通過選拔具有前瞻性、交叉性、戰略性、顛覆性的前沿創新創想科技研發計劃,重點支持和培養一批能在未來30年內引領科技創新的卓越人才。

大賽重點涵蓋材料、信息、生物、能源動力、空天、海洋、交叉等新興科技領域,也是世界範圍內科技工作者共同矚目的科技前沿。他們所遴選的課題既代表著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的夢想,也恰是天津大學「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的核心部分。大賽第一期啟動,就有1167名本碩博學生和136名專業教師報名參加。「向未來致敬,為中國加油」是活動的主題。這也正是天津大學始終將興衰榮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一代代不懈努力,豐富「興學強國」精神內涵的體現。

從建立亞洲第一座純鹼廠,建成中國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等等數個中國工業界的「第一」,到「神舟」飛船、「天宮一號」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20年如一日科研攻關,圓中國人「上九天攬月」的夢想;從水利水電工程師趙秀玲紮根雪域高原,在神山聖水間建設世界海拔最高的水電站,到崔愷、周愷、李興鋼、趙小鈞等10餘位年輕一代建築師在北京奧運會場館設計建設中實現「天大會師」;還有元英進教授「十年磨一劍」,完成「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獲得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不忘初心、矢志創新,牢記興學強國的使命,天津大學的師生正飽蘸歷史醇厚的底色,為未來創新之中國描繪著絢麗的藍圖!(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通訊員 劉曉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20名孩子受傷,發布會實錄!我們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