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黃庭堅像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治平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出蘇軾門下,與蘇齊名,世稱「蘇黃」,開創江西詩派。書法擅行草書,用筆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崛,風韻妍媚自成一格,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留世。

《論書》是從《山谷文集》摘錄的關於書法理論的片段文章。黃庭堅的書法思想與蘇軾主張差不多。他主張學書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現人的性情等。「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藝術觀點。他講求書法創作上要進行禪宗功夫的修鍊,尤其是對草書的創作,要潛心冥會,先除去俗氣,然後上逼魏晉人書法所具有的逸氣,達到超俗絕塵的境地。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上篇[原文]

《蘭亭》雖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為準,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聖⑴,所以為聖人。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⑵。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魯之閉門者曰:「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可以學書矣⑶。

[注釋]

(1)周公: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姓姬名旦,又稱周公旦。輔武王滅商,武王崩,成王幼,其攝政,史稱「周公輔成王」。睿聖:聖明,明智。

(2)蔽於一曲:蒙蔽於片面,受限於一隅。或說因一葉而障目。

(3)魯之閉門者:《詩·小雅·巷伯》傳雲,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嫠婦又獨處於室,暴風雨至而室處,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時魯國人。居柳下,謚惠。相傳有一次他夜宿郭門,見一女子受凍,便用衣服裹著她,抱著坐了一夜,卻未生淫亂之心。這裡借魯之男子「閉門不納」和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說明儘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其精神實質是一樣的。學習書法當師古人之意,而莫拘於形跡。

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⑷。要之右軍二言,群言之長也。

[注釋]

(4)以開字中眼目:指將「永」字的八種筆畫,作為漢字構成的基本部件,以此作為漢字書寫的規範。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花氣薰人帖》

紙本草書 30.7×43.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這件書跡無款印,原是附在元祐二年(1087),寄揚州友人王鞏二詩之後,今已單獨成一帖。前面原有識語,說:「王晉卿(詵)數送詩來索和,老懶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詩,戲答。」可知原詩是為王詵作的,表示難於作詩。用筆剛強挺健,墨色有濃潤枯澀的變化,是一件難得的小品。

此帖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沈周題跋)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此時草書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洒脫的神韻,而又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

東坡先生云:「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⑸如《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蘭亭禊事詩敘》⑹。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結密而無間,如焦山崩崖《瘞鶴銘》、永州摩崖《中興頌》、《李斯嶧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詔⑺。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⑻,徐常侍之小篆⑼。此雖難為俗學者言,要歸畢竟如此。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皂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注釋]

(5)大結密而無間:結構緊密而不散疏。寬綽而有餘:結體疏朗而寬鬆。

(6)《東方朔畫像贊》:小楷法帖,為王羲之所書。《樂毅論》:王羲之所書小楷法帖。《蘭亭禊事詩敘》:即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7)《瘞鶴銘》:著名的摩崖石刻,字勢雄強秀逸,是隸書向楷書轉變時期的重要刻石。它是一方悼念仙鶴的摩崖石刻。《中興頌》:即《大唐中興頌》,唐刻石,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刻於湖南祁陽浯溪崖壁上。《李斯嶧山刻》:即《嶧山碑》,李斯書,字形較長方,筆畫均勻,為小篆法書。

(8)楊少師:即楊凝式。五代書法家,字景度,號虛白,華陰(今屬陝西)人。歷仕梁、唐、晉、漢、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人稱楊少師。

(9)徐常侍:即徐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字學家。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⑽;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⑾,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余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注釋]

(10)窘於法度:受制於法度,受技法的約束。

(11)《孔子廟堂碑》:唐武德九年(629年)刻。虞世南撰並書,為初唐碑刻中傑出作品。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⑿。

[注釋]

(12)墨池筆冢。筆成冢:宋朱長文《續書斷》云:「釋懷素字藏真,長沙人也,自雲得草書三昧。始其臨學勤苦,故筆頹萎,作筆冢以瘞文。」墨成池:晉衛恆《四體書勢》云:「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張芝:字伯英,東漢時敦煌人,好書,善章草。索靖:西晉書法家。字動安,敦煌人,張芝的姐孫。

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

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⒀。余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注釋]

(13)元常:即鍾繇。字元常,三國時魏書法家,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逸少:即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人稱「王右軍」。

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直須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黃庭堅《題蘇軾寒食帖跋》

紙本行書 34.3×6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黃庭堅《題蘇軾寒食帖跋》,行書,凡9行,59字。書於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至九月間。曾入元、明、清內府,並經張浩、張金界奴、項元汴、韓世能、安岐等人收藏,後流入日本,展轉至台北故宮博物院。《戲鴻堂法書》、《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谷園摹古法帖》、《晚香堂蘇帖》、《景蘇園帖》、《宋賢六十五種》、《壯陶閣帖》等收錄。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⒁。古人學書,學其二處,今人學書,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醜惡處,如今人作顏體,乃其可慨然者。

[注釋]

(14)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豐腴的字要有筆,瘦硬的字要有墨。

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妙處也。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閑澹,乃入微耳。

[譯文]

《蘭亭序》雖是楷書與行書的範本,但不必一筆一畫都作為準則。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沒有過錯一樣,但小過錯不影響他們的聖明,所以能成為聖人。不善於學習的人,連聖人的過錯都學,所以容易固守一隅。今天學《蘭亭序》的人,多是這樣。魯國那位閉門不納鄰居嫠婦的男子說:「我將用不讓婦人進屋的辦法,來學習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精神。」有了這種「以吾之不可學人之可」的認識,就可以學習書法了。

王羲之書法,被認為如同以錐畫沙、用印印泥一般。重要的是他在書寫時中鋒藏鋒,意在筆先。師承王氏的人總是以《蘭亭序》開頭的「永」字作為楷模,這樣容易拘泥於法,形成俗氣。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這兩句話,這是我們值得師法的。

蘇東坡先生說:「大字書寫難以達到結體嚴密不散,小字書寫難達到結體寬綽疏朗。」像王羲之的《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蘭亭禊事詩敘》等就是這樣。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緊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瘞鶴銘》、永州摩崖《大唐中興頌》、李斯所書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詔文的《嶧山石刻》等。近人能夠兼有二美的,如楊凝式的楷書與行草書,徐鉉的小篆。這雖然不被俗人認可,但書法畢竟應當如此。正如人在目眩之時,五色難辨,等到神情安靜,意定神閑之時,青黃皂白,就自然分明。學習書法經常臨摹,可以做到形似。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細細品讀,做到心領神會,才能到達妙境。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學習書法過分強調端正,則受制於法度;側鋒能求得妍美,但往往容易左工而右病。古人臨《蘭亭序》、《孔子廟堂碑》,都以淡墨臨摹一遍,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筆,如何回腕收筆,藏鋒蓄勢。如果是濃墨臨摹,僅得其筆中意趣罷了。今人只見濃墨帖本,用筆多半是收筆蓄勢,鋒不外露,所以用禿筆臨摹,豈不知古代書家作書時,筆鋒尖銳,這恰是古人沒有傳給後人的秘訣。

作書時意在筆先,心使手,手運筆,寫出來的字才能合乎書者心意。古人作書沒有其他不一樣的,只是用筆熟練罷了。

草書的妙處,須學書人自己體會,學得久了,就會明白。池水盡墨和用筆成冢的故事,並非胡亂編造出來的。

作書要寧拙毋巧。當前年輕人學書,宛如新娘子梳妝打扮,花枝招展,到底缺少貞女烈婦的端莊穩重之態。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唯俗便不可醫|黃庭堅論書(一)

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卷》

紙本行書 32.8×219.2 cm

松風閣。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令參天。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卧僧氈。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暉為我妍。野僧。早。旱飢不能饘[zhān]。曉見寒溪有炊煙。東坡道人已沉泉。張侯何時到眼前。釣臺驚濤可晝眠。怡亭看篆蛟龍纏。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作了這首「松風閣」的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傳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誼,是尚意書風的典型。

學書要胸中有道義,再廣泛吸收聖賢哲人的學問,作品才能成為可貴。如果胸無點墨,即使筆墨達到鍾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個寫字匠而已。我曾經說過:讀書人做什麼都可以,只是不可俗氣,一旦庸俗便不可救藥了。

寫字有筆法,就像禪詩中有「詩眼」一樣,具有把握詩眼的能力,才算懂得詩。凡學習書法,要先學會用筆。用筆的方法,要採用雙鉤或回腕執筆法,掌要虛,指要實,用無名指抵住筆管,這樣才有力。古人學習書法不全在於臨摹,他們將前人的字張貼在牆壁上,直到看得入神,下筆就會輕鬆自然。字寫好了,加上自身學養的提高而無世俗之氣,然後進行創作,則可作為別人學習的範本。學習書法須熟讀魏晉書法墨跡,心領神會,自然可得古人筆法。要學習草書,須精通楷書,知道下筆向背,這樣就會懂得草書用筆和結字法則,寫好草書就不算難事了。

肥腴的字要有筆,瘦硬的字要有墨。古人學習書法,兼學這兩方面,今人學習書法,肥與瘦都是病,還常學某人拙劣的東西,像今人學顏體就是如此,讓人感慨不已。

楷書要如快馬入陣,有草書的爽快,草書要出規入矩,有楷書的法度,這是古人書法的妙處。書法的工拙因人而異,但畢竟閱歷深厚、筆法嫻熟、心意恬淡的人,才能進入精妙之境。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繞不開的敦煌書法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