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鴨頭丸帖卷

作者:王獻之

時代:東晉

質地:紙本

尺寸(內):縱26.1厘米 橫26.9厘米

收藏單位:上海博物館藏

簡介: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鴨頭丸帖》為唐摹本,經北宋宣和內府收藏,現仍保留了部分宣和裱。晚明時為吳廷族兄吳希元所藏,因此董其昌及其友人王肯堂皆曾得以鑒賞、題跋。王獻之於其父王羲之書風基礎上做了相當的變革,將「內擫」用筆改為「外拓」,且多連綿相屬之意,故字勢起伏相連、氣勢貫暢,世稱「一筆書」。董其昌於行草書必追溯「二王」,其流暢瀟洒、飛動多變,皆源於王獻之書風影響。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整卷欣賞

《鴨頭丸帖》靈活多姿的結字意象

□董水榮

如果將王獻之的草書《鴨頭丸帖》與王羲之的草書作品對比,那麼王獻之開張而自由的結字形態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首先表現在變化多姿的結體形態上。《鴨頭丸帖》之所以成為王獻之的代表作,除了其中的「一筆書」將王羲之的小草帶向了另一種發展方向,豐富的結字意象也充分體現了王獻之超凡脫俗的書法才情。《鴨頭丸帖》連貫的書寫除了外拓的體勢帶來更為方便流暢的運筆,有時在快速運筆的過程中結字形態也會隨筆賦形,出現變化豐富的結字意象。如開頭的「鴨」字,左右開合與疏密自然而生動;「頭」字左邊的「豆」寫得緊密而小,右邊的「頁」比左邊大得多,並且上下錯位,意象出乎常規;「丸」字雖非左右結構,但長撇在筆勢的連帶下產生大角度傾斜的橫畫,也構成了左邊疏朗的空間。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書寫意象全由筆勢來導向。如果僅從書寫的技術層面講,書寫意象由筆勢決定,筆勢由用筆方式決定,用筆方式由控筆動作決定,那麼也就是說書寫意象最初還是由控筆動作生成的。但是只有筆隨心動的控筆,筆下才會有變化豐富的意象。《鴨頭丸帖》僅開篇的三字,一種開張而自由的書寫氣質就迎面而來。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鴨頭丸帖》很少通過字與字的收放關係來形成有意的空間對比意識,以及現代視角下的空間關係,但由王獻之開張的書寫氣質而自由生成的書寫意象主導了作品豐富的形態變化。如果字裡行間過多地出現字形大小的對比或疏密的對比,那麼書寫自由就會讓人產生懷疑。這也是古代經典有別於當代書法作品的本質之一。我們欣賞《鴨頭丸帖》開張的書寫意象雖然也是通過結字形態的變化來獲得,但這種意象並不是通過設計的關係產生的。從單字的形態來看,它並不十分好看,如「當」字形態自由而出乎常規。正是因為打破王羲之有序和規範的小草方式,才能建立新的草書形態。放縱成了王獻之創建「一筆書」的心理準備。自由與開張的書寫氣質成了他的書寫態度,也許這是一種主動的對於原有的書法秩序、對於其父書法風格的對峙態度。所以在結字形態上,我們發現《鴨頭丸帖》已沒有多少王羲之的影子。創建意味著孤獨與孤立,同時也是對原規則的逃離,也可能是一種叛逆。在書史的傳說中有關於王獻之勸其父「改其體」的記載。

《鴨頭丸帖》豐富變化的結字形態、自然生動的意趣都可以讓我們看到「一筆書」鮮活的生命力,也為以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大草奠定了藝術表現力的基礎。「與君相」連續三個字的橫折如果僅僅是一種書寫習慣,那麼很容易出現形態上的雷同,但這三個字的橫折形態都不盡相同,姿態各異。豐富的結字形態又強化了書寫的本真性。無論是我們分析到的各種無意產生的對比關係,還是自由生髮的豐富形態,都為我們揭示了有別於王羲之原有的結字倫理,進而使書寫的體驗在開放的情境下獲得另一種廣闊書寫的可能。這方面,《鴨頭丸帖》一些誇張的偏旁部首,緊縮的如「頭」「明」等字,開張的如「故」「當」等字,意象奇特。置身於這樣的書寫情境中,我們會有一種超邁自由的體驗,從而獲得對此帖新的理解。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瘦勁的書寫意象。《鴨頭丸帖》之所以是王獻之的代表作品,是因為此帖筆跡瘦勁、行距疏朗。唐太宗評價王獻之的書法「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認為這是一種缺憾,並作為否定王獻之書法的證詞之一,放在了所有問題的第一位。然而審美各有嗜好,在另一些人眼裡,「疏瘦」是一種美,「隆冬之枯樹」是一種書寫意象與整體意境。其實瘦勁也是歷代書法作品體現出來的一種重要的審美特徵,不獨王獻之有這種審美嗜好。從書法史的進程來看,甲骨文刀刻獸骨龜甲的細線里就已培養了書法瘦硬的審美基因。從商周曆經秦漢、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宋,瘦勁審美特徵一派的書藝一直延續並發展,形成系統脈絡。在唐代,特別是初唐書法也尚「瘦」,不僅在實踐上有歐、虞、褚、薛等初唐諸家「皆尚爽健」,更在理論上對瘦勁美予以充分重視。杜甫在其《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明確提出「書貴瘦硬方通神」。懷素也喜歡「凌冬枯樹,寒寂勁硬,不置枝葉」的草書意境,作品中有股清寒冷清之氣,直接王獻之的書寫意氣。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更是這一審美表達的極致。

《鴨頭丸帖》疏瘦線質是構成疏瘦意象的根本,書寫時筆鋒下按的力度大小將產生鋒面大小,鋒面大小就是線條粗細的直接體現。如果「一筆書」的連續書寫運筆,鋒面與線條過粗,運筆方向的改變難度就增大,為了便於筆的運行,細線的遊走就要更為靈活與方便。這也是「一筆書」的運筆特點,懷素的狂草同樣也是這種原理。線細,字的形態相應就瘦。可以預想,如果粗重線條的運筆形成笨拙的形態,有如「大象舞蹈」,那麼較為細瘦的線質也是自由書寫的一種選擇結果。

我更看重的卻是《鴨頭丸帖》疏瘦的書寫形態帶來的書寫意境。這種意境是確有隆冬之枯樹的澄明之意,孤獨中不失一種自由。也許正因為如此,王獻之書法作品眾多,對於書寫孤獨的珍愛和偏嗜,唯有這種書寫意境讓我們怦然心動。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生命境界。有時讀傳統經典的書法作品猶如讀散文一樣,對筆下的世界可見充分而絕對的自由。我們從連綿草書的表現方式剖析王獻之的書寫特徵,由他這種書寫特徵所傳達出來的書寫意象才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貢獻。

經典名帖|《鴨頭丸帖》賞讀

魏啟後臨《鴨頭丸帖》

外拓的體勢。大家心裡隱藏著對王羲之與王獻之書法區分的一種標準,即體勢的「內擪」與「外拓」的區別。歷代書家往往以內擪和外拓標示兩者的差別。元代袁裒在《評書》中說:「右軍用筆內擪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明代豐坊《書訣》云:「右軍用筆內擪,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多,故精神散朗而入妙。」後人多沿襲這種品評。從這兩人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內擪與外拓是指用筆上的一組概念,豐坊認為袁裒所謂的內擪與外拓是造成正鋒和側鋒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從筆法看,內擪與外拓和正鋒與側鋒並不能形成對應關係。我們從很多古人論述中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比如說王獻之的用筆帶有篆意,指他的用筆是中鋒篆籀寫法,那麼以此如何理解「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多」呢?如果把內擪與外拓用來形容體勢,那麼不僅形象,而且更為合理。實際上在大家的印象中,內擪與外拓就是用來形容結字形態的體勢的。

內擪的體勢向內凹。比如「同」「日」等字,兩豎相向,王羲之多向內凹,王獻之微微向外凸。這種向外凸的體勢便稱之為「外拓」。實際上王羲之與王獻之在體勢內擪與外拓上的比較雖然有一定的差別,但並不是鮮明的對比。像王獻之行書《廿九日帖》與王羲之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在草書上有較大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到《鴨頭丸帖》豎畫向外凸還是比較多,如「鴨」「故」「佳」字的豎畫。但是我認為內擪與外拓最大的區別不是相向的豎畫的外凸與否,而是在於轉折的形態。

以《鴨頭丸帖》為例,比相向外凸更為明顯的外拓體勢是圓轉,這是一種實質性的差別。與轉折相關的筆畫,用橫折、橫鉤、橫撇、豎提。王羲之的書寫方式中多用「切轉」,通過頓挫突然改變筆鋒的方向。這種頓挫帶有下切的動作。大家已普遍接受這個概念。「切轉」形成的方直的折角,有時還帶有銳角向內的朝向,更契合內擪之說。《鴨頭丸帖》的轉折幾乎都用圓轉,帶有弧形的外凸的體勢逐漸改變運筆方向。「頭」字右邊的橫折、「當」字右邊的橫鉤、「與」字右邊的橫折、「相」字右邊的橫折都是圓轉的書寫方式。

《鴨頭丸帖》連續的中鋒用筆形成的圓轉方式、形成的外拓體勢,構成了與內擪相對的兩種帖學表現的方式,也構成了新的書法審美特質。《鴨頭丸帖》外拓體勢說明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他的超邁才氣。從此帖中我可以感受到王獻之有著更為開放的草書理念、更為自由的書寫方式。外拓也成為自由書寫的一種方式。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華人德談滄浪書社與白謙慎交往:書法是讀書人的事,並非技法
冉冉聞幽香|黃敬松國畫專場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