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是覺】儒家主張「仁愛」和佛教講的「慈悲」經常被相提並論,請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嗎?

【如是覺】儒家主張「仁愛」和佛教講的「慈悲」經常被相提並論,請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嗎?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儒家主張「仁愛」和佛教講的「慈悲」經常被相提並論,請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嗎?


簡要的說,儒家的仁是從五倫「父子親,君臣義,夫婦別,長幼序,朋友信」,進而擴大到「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惻隱之心」的發揮。

佛教的慈悲是主動積極的拔苦與樂。《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佛教的慈悲是建立在眾生平等上,視一切眾生與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緣無緣眾生都要度化攝受。因此佛教的慈悲像源源不斷的活水,累劫累世綿綿無有止盡。

儒家所說的「仁」,是二人的組合,孔子就是用「仁」來論述人與人的相互對待的關係,所以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說:「推己及人。」在儒家的觀念里,愛有親疏,愛由親始,從尊敬自己的長輩推而及於他人的長輩,體恤自己的幼小廣被至他人的幼小;從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進而親戚、朋友,由自己血緣至親推廣開來去愛和自己相關的人。甚而愛心越擴大,連親疏差別都泯除,這就是民胞物與、物我一體的胸襟,也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

我們對於世間應該要施予仁愛,怎麼樣才能把仁愛給人?必須具備惻隱之心。有了惻隱之心,才能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能與樂拔苦,才能視人如己出,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慈悲心就是一種仁愛之心,對人有愛心、有同情心,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進而發起救苦救難之心。


如是解




仁者樂山,


    慈德如須彌山,崇高偉大;
智者樂水,


    慧法如大海洋,浩瀚無邊。



摘錄自

《佛光菜根譚》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點擊"閱讀原文" 至大覺文化微店請購!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大覺文化 的精彩文章:

前途在哪裡? 星雲大師揭示要自我健全
【如是覺】佛教經常勸人要放下,請問修行的人應該要放下些什麼呢?

TAG:上海大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