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象牙塔」里的壓力和奮鬥

「象牙塔」里的壓力和奮鬥

授完課回到辦公室,泡一杯茶,坐在電腦前看文獻、寫文章,累了就起身到實驗室轉轉,指導研究生——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也是包括筆者在內很多大學教師的真實狀態。

然而,「象牙塔」並非如此純粹,日常運行的表象之下,潛藏著各種壓力。

科研經費:教師的「命根」

表面上,一些高校強調「以本(本科教育)為本」「立德樹人」,但實際上,決定教師在院系的「地位」和資源分配的,還是科研,特別是科研項目(經費)。

有的高校把申請科研經費的任務指標分攤到院系,院系再把任務分攤給教師,每個教師每年需要拉進來好幾十萬元經費才能達標。

在另外一所重點高校,有一個系的新大樓建成後,課題組分得實驗室的面積和近幾年拉進來的項目經費相關,「有錢人」能分得一排實驗室,而「沒錢人」只能「蹭」別人的實驗室。據說,他們學校以後要按照課題組用房面積向教師收「房租」。

於是,高校教師忙不迭地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市科委申請「縱向課題」,和企業聯繫「橫向」研發課題,還申請各類人才計劃,但成功率得不到保障。

為了生存,有些人以「產學研合作」名義和企業合作,套取地方政府的錢;有些人面對前來接洽的企業,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吹成「黃金萬兩」;也有些人讓學生一邊做畢業論文課題,一邊還要做和畢業論文無關的企業課題。

做科研:要快還是要慢?

正如企業在乎KPI(關鍵績效指標),高校也在乎科研論文。教師要評職稱、申請科研項目,就要發表科研論文。

誰能儘快在「高質量」的期刊發表更多的論文,誰就有主動權,甚至發揮「馬太效應」,用一個學術頭銜去爭取另一個學術頭銜。

而從研究生這一方面來說,一般情況下,研究生要畢業、拿學位證,就得發表科研論文。

研究生進校後第一年需要上課,第三年需要忙畢業論文、找工作。於是,教師很矛盾,不清楚應該「趕鴨子上架」,還是讓研究生「慢工出細活」。

如果讓學生做「短平快」的課題,雖滿足了學生髮表論文、畢業的要求,但論文分量輕,缺乏創新性,不利於教師以後申請課題。

而如果給學生很多思考、探索的時間,那麼學生很難在三年內完成學業,學生也不願意延期畢業。

一位化學教授說,他帶的一個碩士生本來可以發表高檔次文章——論文投給《德國應用化學》後,本來補充實驗數據後,有希望發表的;但該生要實習、要用論文申請學位,不願意補做實驗,他們只能將論文轉投給比《德國應用化學》檔次低的姊妹期刊,以期快速發表。

課題組運行:能否適應環境變化?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正是大學教師夢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小樓」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著變化,對課題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研究生擴招了。有些研究生說自己不喜愛科研,只想畢業後找一份工作。他們不但做實驗不積極,還兩手一攤把分析數據、完成論文的工作丟給導師。

很多時候,導師不但要指導學生科研,還需要花很多時間解決學生思想困惑,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而且,現在研究生資助標準提高了。在經費緊張時,有的教師甚至把講課費、稿費發給學生。

以前中國學界強調SCI論文。但後來冒出一個新的評價指標——ESI,對研究機構在各個學科領域發表論文進行統計、排名,一些高校和院系將此奉為圭臬。

在學科建設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和院系又強調「頂層設計」,這就給課題組帶來了「擾動」。

比如說,一個課題組發表的SCI論文對本校其他學科領域的ESI排名均有貢獻,但對本系學科的ESI排名幾乎沒有貢獻,因此在系內只能「自娛自樂」,得不到重點扶持。

近年來,中國一些高校推出「六年非升即走」的用人制度。這是一種針對「吃大鍋飯」的改革,能催促青年教師「出活」。

然而,在一些高校,簽約「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師並沒有「達到標準就能晉陞」的保障,而是和「熬」了很多年的老教師「同台」競爭有限的晉陞名額。

並且,晉陞標準說變就變,配套科研條件也不好。這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

面對環境的變化,很多人進行了調整。

比如,有的教師放棄了自己原先的研究方向,艱難地往本學科主流研究方向上靠。

有的教師加入大課題組,幫助有聲望的「大教授」帶研究生、干雜活。即便以後科研獨立了,寫論文還會掛「大教授」的名字。

有些教師從別的學校「借調」研究生,但發表論文時需要把委培生的正式導師列為共同通訊作者。

還有些教師採取強勢的做法,比如要求學生每天簽到,還提出了遠遠高於所在院系研究生畢業標準的論文要求。

面對發展困境,應勇於革新、努力奮鬥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因此,對於矛盾也好,憂患也罷,我們無須諱莫如深。

面對現實,每個高校教師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有的人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調整自己,適應環境;有的人「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還有的人「摸著石子過河」,在實踐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無論如何,奮鬥是這個時代的底色。

「嘔心瀝血」,向學生反覆講述實驗思路、做人道理,是一種奮鬥;「砸鍋賣鐵」,把自己的講課費發給學生,是一種奮鬥;「借船出海」,幫「大教授」帶研究生,是一種奮鬥;「借雞生蛋」,從別的課題組借學生做科研,是一種奮鬥;「飢不擇食」,四處出擊拉項目,是一種奮鬥;「兵不卸甲」,只為得到學術頭銜和後續支持,也是一種奮鬥。

借用發表在2018年12月27日《南方周末》新年獻詞《每一個這樣的你都是英雄》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語——

「什麼才是生活的本來面貌?是消除一切壓力與焦慮,擺脫所有傳統習俗與社會輿論,隨心所欲,自由自在,還是體認到自由與責任永遠相伴相生,人必須在責任與壓力中淬鍊生命?前一種只是烏托邦,後一種才是真實的世界。既然如此,我們只有並且最好欣然,接納世界的真實模樣,接納生活的本來面貌。在此基礎上,不墮信心,不失希望,不斷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象牙塔」里的壓力和奮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馬臻科學網博客。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155058.html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象牙塔」里的壓力和奮鬥

「象牙塔」里的壓力和奮鬥

「象牙塔」里的壓力和奮鬥

「象牙塔」里的壓力和奮鬥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會場實錄:賀建奎首次公開露面討論基因編輯嬰兒
《金瓶梅》中的「物」與「器」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