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啥明朝多昏君,而清朝鮮有昏君?問題出在朱元璋身上

為啥明朝多昏君,而清朝鮮有昏君?問題出在朱元璋身上

明清同樣立國不到三百年,哪朝昏君多?第一反應當然是明朝。明朝皇帝實在奇葩,十六位皇帝中,正統、成化、正德、嘉靖、天啟是公認的昏君,連洪熙、宣德也多多少少有些黑點。反觀清朝,前幾位皇帝允文允武,定國安邦,是公認的明君,道光、咸豐、同治也鮮有黑點,大部分黑鍋都讓慈禧背了。於是就有這樣的感覺:明朝多昏君,而清朝鮮有昏君。

明朝昏君多,關鍵問題出在社會風氣上。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武官勛貴元氣大傷,無力壓制日益囂張的文官集團,而繼任的成化、弘治也不是什麼鐵血君王,大多情況下對文官均禮遇有加。尤其是弘治帝,更是出了名的好脾氣,於是導致文人們更加無法無天,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寫。

明朝文官們退休後喜歡寫書,尤其喜歡寫宮廷秘史、野史八卦之類的東西,連歷代先帝也不能倖免。如《七修類稿》日常黑朱元璋,說元末明初的高僧守仁寫了一首感懷詩《題翡翠》,就被朱元璋興了文字獄,罪之不以善終。又如仁宗不是死於肥胖,而是死於後宮爭寵云云。終明一朝多野史秘聞,大多數都是退休文官們搞出來的。

朱元璋留下的言官制度也是無比巨坑。他是窮苦人家出身,深受弊政之苦,因此格外重視官場風氣,皇帝是主要監察對象。為方便官員直言規諫皇帝,朱元璋設置了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專門挑皇帝和大臣的毛病,有「風聞奏事」之權,從法理上作了硬性規定。所謂風聞奏事,就是說言官可以根據道聽途說來彈劾大臣,而不需要任何證據。比如說,言官在街上聽見有人談論某某做什麼壞事,回頭就能立馬參他一本。什麼,你說證據?本官風聞奏事,要什麼證據,你還是自證清白吧。

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的品級並不高,但權力極大,上至宰輔閣臣,下至地方衙門,都在其監控之內。言官的選拔有嚴格的標準,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再則曉知治體。明朝的言官們固執到可怕,軟硬不吃,油鹽不進,腦子一根筋,認死理,認準一件事必定死磕到底,明朝皇帝沒有不怕他們的。嘉靖皇帝沉溺齋醮青詞,御史楊爵上書極諫,被下詔獄,備受酷刑,數次昏死,仍泰然處之。萬曆皇帝一日在宮裡演戲嬉樂,忽然聽到巡城御史來了,嚇得慌忙躲藏。言官之霸道,與現代噴子有的一拼,斷章取義、偷換概念、捕風捉影、扣帽子、雞蛋里偷骨頭正是其能事,而不需要負任何責任。

言官們噴的痛快了,可苦了明朝的皇帝們。後世史書往往稱讚明朝言官們敢於直言進諫,但是在稱讚言官的同時,皇帝的形象必然受損。嘉靖帝被文人們罵作「家家皆凈」,萬曆被罵「酒色財氣」在言官們的襯托下,明朝皇帝們的形象頓時一落千丈,於是給人一種昏君多的錯覺。歸根到底,問題出在朱元璋坑孫子的言官制度上。

與其說清朝少昏君,倒不如說清朝多奴才。清軍入關後大興文字獄,張晉彥案、變記案、明史案、黃培詩案、南山案、朱方旦案,往往因一句一詞而惹禍,動輒抄家滅族,株連過萬,文人們噤若寒蟬,歌功頌德尚且來不及,哪個敢不要命地直言規勸?乾隆自詡十全老人,滿朝文武諛詞如潮,沉浸在天朝上國美夢中。清朝倒是少昏君,個個都是勤政勞模,最後還是免不了被西方列強按在地上蹂躪,真是莫大的諷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魏武卒為何不敵秦銳士?這一缺陷導致魏軍在伊闕之戰中大敗
如果能重來,你會選擇做哪位皇帝?聽我的,一定要選陳叔寶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