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鴻門宴上,項羽為啥不殺劉邦?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鴻門宴上,項羽為啥不殺劉邦?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公元前207年,劉邦趁項羽在河北與秦軍大戰之際率軍西進,走商洛,破武關,大敗秦軍於藍田,秦王子嬰出降。劉邦攻佔咸陽後還軍灞上,正好碰上項羽率40萬諸侯聯軍破關而來。按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理應為關中王。項羽不忿,欲引軍攻之。劉邦勢弱,只能左右翰旋,並親赴鴻門謝罪。

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項羽下手殺掉劉邦,項羽終是不忍。范增又指使項莊舞劍,伺機出手,又被項伯所阻。危機之際,張良召來愣頭青樊噲,一番攪和之後,劉邦借口上廁所趁機溜掉。范增氣得以劍砍玦罵道:「豎子不足與謀!」項羽一時心軟,放虎歸山,終於釀成大患。

後世觀點一致認為,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導致錯失了天下。蘇軾卻有不同看法,他在《范增論》中寫道: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范增勸殺劉邦是臣子本分,項羽不殺,是他的君子之度。

如今,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看歷史,確實是如此。然而,對於當初的項羽來說,殺劉邦是下策,或者說時機未到。項羽並不傻,對於秦末亂世有一番自己的規劃,而且相當高明。

秦末亂世,不是項羽一個人的亂世,是六國貴族的亂世。項羽當時面對的局面,很像後來的李自成或華盛頓,各諸侯與他只是聯盟關係而非從屬關係,項羽也只是反秦聯盟名義上的首領。秦朝滅亡後,項羽有兩條路可選:各起爐灶或各個擊破。

根據戲下分封來看,項羽很顯然選擇了後者,但是並沒有直接撕破臉動手,而是運用手中權力,充分利用區域制衡原則在諸侯封地上大動手腳,不動聲色地分化了各諸侯。把最富饒的關中一分為三,分給三個不得人心的前秦降將;把威脅最大的劉邦分到巴蜀,讓關中三王堵住北上的口子;最強大的齊國被一分為三,分封給齊王部將,令其陷入內戰;陳余和張耳不和,就把他們分到趙地和代地,相互制約;把自己的親信韓王昌和英布封在韓地和九江,從西、南兩個方向拱衛自己所在彭城。

至此,項羽的目的已經很明顯了,最大限度削弱諸侯實力,儘可能挑起爭端,自己佔據中原通衢徐州四處攻伐,最終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在這個大方針規劃的前提下,項羽不會冒冒失失地去殺劉邦。劉邦是滅秦功臣,他一死,各諸侯必然人心惶惶,很可能提前和項羽翻臉,是非常不利於他的統一大計的。與其如此,倒不如大度一點,還能攏諸侯之心。

項羽的設想是好的,可惜在執行的過程中犯了兩個大錯。第一是不該聽信項伯之言,把漢中加封給劉邦;第二是不該在平定齊國內亂時屠城,導致齊人重新凝聚在一起。這兩個錯誤遭成了嚴重的後果:劉邦趁項羽平定齊國內亂之際,拜韓信為將,以漢中為跳板進攻關中,一舉攻滅關中三王,同時佔據巴蜀、關中,強秦之勢已成。

自此,劉邦有如魚躍大海,統一之勢再無法可擋,僅用一月便攻佔楚都彭城。若不是項羽逆天的戰術指揮造詣,楚漢相爭恐怕在彭城之戰後就該結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永曆帝被吳三桂處死,死前問了他三個問題,直接嚇癱大漢奸
歷史上哪個朝代得國最正?乾隆說: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