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劉渡舟:談談人體的津液鏈

劉渡舟:談談人體的津液鏈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有一種比較重要的物質叫津液。實際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們皆可統稱之為津液。

津液是一個相互聯結又能相互轉化的有機體,好像一條鏈子聯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鏈。

津液的來源,是從飲食分解出來的。

例如:《靈樞·邪氣》說:「五穀入於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可見飲食變成津液而帶有原始物質的含義。

嚴格地講,津與液還有分別,《靈樞·決氣》說:「何謂津……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為液……谷入氣滿,淖澤注入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古人認為,

津液中體輕的可外走腠理以為汗,津液中體濁的可內滲入骨空而為髓,

所以津在外而為陽,液在內而為陰,用以區分它們的不同功用。

津液雖屬陰液之類,但不能離開陽氣的蒸化,具體地說,它必藉脾氣的運化、腎氣的主宰、肺氣的敷布和三焦陽氣的溫煦和流通。

《醫醫病書》說:「竊謂津液雖屬陰類,而猶未離乎陽氣者也,何以言之?《內經》云: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豈非液則流而行,津則隨氣而行者乎……驗之於口氣呵水,愈足征氣津不相離矣。」

說明了陽能化陰,氣能化津,以體現氣津並行,相得益彰的機制。

津液是從飲食分解出來的一種物質。

至於飲食消化的過程和形成津液的具體形態,考《醫醫病書》說得比較詳盡。

它說:「凡人飲食蓋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爛;二曰口化,細嚼緩咽;三曰胃化,蒸變傳化。二化得力(指火化與口化),不勞於胃……胃化及畢,乃傳於脾,傳脾之物,悉成乳糜。」

它具體分析了飲食消化所具備的各種條件和進行中的各個程序,說得比較確切;並且明確地指出由胃傳脾的津液,是呈乳糜之狀,其色白而質稠。

它的話補充了《內經》的不足,是津液學說一個新發展。

正是由於「乳糜」狀津液這個原始材料,才能進一步變生血液、精液和髓液,從而形成一條津液鏈以反映它們的衍進和生化。

先說血液。

血,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可見人體的組織器官離不開血液滋養。但是,血是由津液所變生,而繫於津液鏈中的一個環節。

津液變生血液,見於《靈樞·癰疽》,它說:「腸胃受谷,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而《靈樞·營衛生會》亦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

清朝人尤怡在所著的《金匱翼》里也說:「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脈之所終始也。若三焦調適,氣脈平均,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

由此可見,血液是由津液中的精微分子所化生。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津液為血液之母,而為臨床

滋液以生血

的治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津液不但能生血,而又能化生精和髓。

大家知道,精分先天和後天。先天之精稟自父母,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物質;後天之精,指離開母體以後,藉助飲食的榮養而從「乳糜」的液體中不斷補充和合而成。

《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

文中指的「和合而為膏」的「膏」,可以體會它比「乳糜」的液體而更為稠厚,

我認為實際上指的是精液,也就是從「乳糜」的津液進一步變成精液,然後滲入骨空,或者補益,或者去滋生髓液,而形成精又生髓的鏈式反應。

如果反過來從病症上去證明上述的道理,《靈樞·五癃津液別》又說:「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它說明了男女房室過度,傷了腎精,精液流溢過度,勢必致使髓液減少(因為精生髓),乃發生腰痛和膝脛酸楚,這同腎精虧損的見證很相似。

津液除化生血液、精液、髓液以外,又能內滋臟腑,變成臟腑之液。

它有節制陽氣、灌溉臟腑,以維持陰平陽秘的生理常態。

至於五臟之氣,所化生五臟之液,如心汗、肺涕、脾涎、肝淚、腎唾,也都屬於津液的化生,亦由飲食分解而成,只不過它們的表現、形式稍有不同,但它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則是一致的。

例如:肝血可以化生眼淚,若淚流過多則傷肝血;腎精可以化生口涎,若唾吐過多則傷腎精。

所以,

不但「五液」如此相聯,而精血之間、髓精之間、血髓之間都具有內在的相互轉化關係,形成一條津液鏈而維繫在一起。

根據津液鏈的結構與聯繫,

精血之間,髓血之間,髓精之間就有一榮同榮、一枯同枯的關係。

例如:血虛則精必減,精虛則血必虧,精虛而髓必干,髓干則血不榮,這是因為它們有「同源」的內在聯繫,才有互相「轉化」的物質條件。

為此,津液鏈的學說不但突出了津液之間的聯繫性,同時,也反映了津液的整體觀,而有助於中醫理論的發展。

明朝人李中梓所著的《醫宗必讀》中載有「乙癸同源論」一文。他認為肝腎所以同治,是由於它們有「同源」的關係。肝藏雷火,腎藏龍火,皆賴於水的潛涵而方能安居於下。

根據這個道理,李氏把下焦的水作為「肝腎同源」的物質基礎看待,從而在臨床上提出肝腎可以同治的理論觀點。

先輩之言,我們未可非議,但他確未提到津液之間的鏈式關係,對精、血、髓、液實來源於津液的理論和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的內核,說得似明似暗而不夠確切,令人讀之不免有美中不足之感。

下邊我想從臨床治療角度再證實一下津液鏈的因果關係,而有助於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

例一

楊某,女,28歲,於1971年患病,屢經治療而效果不大。

患者四肢與後背有時出現遊走性疼痛,按之又不可得,兩手掌魚際肌肉已見萎縮和麻木感。

其飲食日有所減,更厭葷腥,並且口咽發乾,而不願多飲,惟大小便猶自可。其月經提前三天,經量較少,每來則心中發煩不安。

患者兩頰緋紅,舌紅苔薄黃,其脈大而軟不任按。

辨證:此證由於胃液不足,而使胃氣失調,故飲食日減、口咽發乾;由於飲食少、津液虧,則不能化生營血。

營血一虛則不能養肝以息風,而使風陽為之發動。風陽走於肢體,消灼血液,則肌肉萎縮而遊走作痛。經期則使血更虛,無以節制陽氣,故心煩而不安。

治法:滋養胃液,以生營血,則肝風不治而自戢。

方葯:玉竹30g,石斛30g,白芍12g,生地黃12g,麥冬12g,胡麻仁10g,甘草6g,鉤藤10g,石決明30g,何首烏10g。

此方前後共服三十餘劑,而胃開能食,疼痛減輕,手掌魚際肉逐漸長起,其病也隨之而愈。

例二

李某,女,25歲。

其病飲食減少,口咽發乾,周身疲倦,時發煩熱,夜寐不安。其月經每二十天即潮,量少而色淡,使人更加疲倦,每致卧床不起。

舌紅而苔凈,脈細數無力,大便自調,惟小便色黃。

辨證:其人飲食減少,口咽發乾,而舌紅苔凈,反映了胃液不足,胃氣失和;夜寐不安,時發煩熱,而脈細數,則為陰血不足而有熱象。

夫血源於津液,而津液又化生於飲食;今食少無以化液,則營血無從而生,故周身疲倦而經期卧床不起。

治法:滋胃液以進食,則不補營血,而血亦自復。

方葯:沙參15g,麥冬30g,玉竹30g,生地黃12g,茯苓6g,石斛15g,生扁豆6g。

此方服至六劑,則胃開能食,諸證均減。

轉方用固本湯,即:生地黃10g,熟地黃10g,麥冬10g,天冬10g,炙甘草6g。服十餘劑,身體從此逐漸康復。

從上述兩則病例可以看出:凡胃液先虛,而使飲食減少,則營血無從化生而變虛。

治法不急於補血,而以甘寒之品先滋津液,使其胃和能食,諸證不治而自已。

這種補津液以生營血的方法,亦可用於精虛之人,其療效也相同。

由此可見,津液鏈的理論確有其臨床意義,是不能忽視的一個新發現。

《靈樞·天年》又說:「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能使長久。」

它說明了古人不但為我們指出了津液的可貴,同時又指出了調息生津的方法,示人以防病保健的要旨。對此法的有關知識已被「氣功」療法所包括,為此,希望樂斯道者去專門研求。

<END>




摘編於《劉渡舟醫論醫話100則》,王慶國主編,2013年9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版權歸原

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本微信平台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

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給大家推薦的是《

全家受益的養生方案——不同年齡人群的保健養生

》,點擊

原文閱讀

可直接購買




網友評論:


「很好,很詳細,家裡需要有一本。」


點亮一個


祝2019的你越長越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想學好中藥?這些中草藥諺語帶你飛
這兩樣加一起,哺乳媽媽要遠離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