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買車票?請先看廣告!汽車客運站春運官微趁節打「劫」

買車票?請先看廣告!汽車客運站春運官微趁節打「劫」

「要不是因為要用來買票,我早把這個公眾號刪了。」嗯,聽這口氣,說話的人怨氣不小,但又有點兒敢怒不敢言。這是什麼票,什麼號,把人惹成這樣了?

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一年一度的春運又將來臨。無論是公路還是鐵路客運,都將迎來返鄉高峰。

說到客運高峰,逃不開的話題就是買票難。不止是火車票,部分長途汽車線路也是一票難求,回想起來往年站在客運站售票處頂風冒雪排大隊的場景……真是,太慘了。

幸好,托移動互聯時代的福,我們可以通過各種社交網路、APP應用購票、搶票,而很多客運機構也為了方便旅客購票,近年來也都從善如流推出了便捷的微信公眾號購票渠道。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

然而,這項看似便民的舉措卻存在著不少問題。讀者小鯊近日向懂懂筆記反映,他一直關注的汽車客運站官方公眾號,大量發布了很多讓他心煩的廣告內容。幾乎每隔幾天,就會連著發布六、七條廣告推文。

「如果是相關線路推廣,用戶都還可以理解,但這都是些莫明其妙的廣告信息。」

小鯊表示,儘管廣告不妨礙用戶購票,卻十分影響用戶體驗。尤其有些廣告內容都是不知所謂的滋補、美容產品,更容易讓剛使用微信訂票服務的用戶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擔心支付的安全性。

無獨有偶,在懂懂筆記後台的郵箱里,有好幾位廣東、福建、浙江的讀者反映,近期自己關注的客運站公眾號大肆發布各類廣告,包括市級到縣級的客運機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擁有官方認證背書的汽車客運站的官微,在節前瘋狂發布各類商業廣告?作為服務旅客的票務平台,汽車客運站的官方微信號如此操作是否是「趁火打劫」?


「標題黨」廣告滿天飛

「別人幾千元一支的人蔘,我們只賣幾塊錢!你還在等什麼?」

「震驚!白菜價海參被偷偷拿去鑒定,真相驚人!」

「定了!......」

「剛剛!……」

關注了廣州、惠州等好幾家客運站的官方公眾號後,懂懂筆記看到了不少推送文章。點開一看,內容幾乎都是商品的推廣宣傳,大多是誇張的產品功效,多數文章還附帶了購買產品的二維碼。

「如果不是在客運站的公眾號上買過車票,還以為是電視購物做的行銷號呢。」經常往返於深圳羅湖、惠州淡水兩地的胡海燕表示,她從前年開始就一直在這些客運站的官方公眾號上購買車票,包括用乘車碼快捷乘車,感覺很方面。

但去年暑期之後,她開始發現這家位於惠州市內的客運站,突然在公眾號開始推送大量不知名的商品廣告。而且隔三差五就推送一輪,有時一連好幾條內容,都是類似化妝品、保健品這一類內容。

「至於車站公告,線路優惠等信息,全都放在這些廣告內容之後,有時候排在推送的第四條或第五條。」讓胡海燕感到更加搞笑的是,一些客運站重要的線路調整公告,也都被放在推送中最靠後的位置上。

在她看來,如果用戶不仔細查閱,很容易忽略這些重要的客運通知信息。而那些被重點推送的廣告內容,也多是誇張的「標題黨」形式,用「震驚、跳樓價、重大」等詞語吸引用戶閱讀,看起來「廉價」且令人反感。

「實際上,這些商品廣告發布者還經常常在公眾號上舉辦活動,留言、討論的用戶還不少。」李路平向懂懂筆記展示了廣州某市級汽車客運站的公眾號,裡面一則發布不久的祛痘產品文章後面,有大量的用戶參與評論,原因就是發布方會隨機從留言中抽取幸運讀者,送出一份小禮品。

不過,裡面許多誇張的留言內容,與標題下「廣州某某汽車客運站」的公眾號形成了強烈反差,甚至有些滑稽。他告訴懂懂筆記,一開始他和身邊不少同學都以為關注了「李鬼」公眾號。

但查看賬號認證信息之後,他們發現公眾號主體顯示「廣州某某交通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網路搜索引擎也了解到確實是這所市級客運站的經營主體,公眾號自然是如假包換的官微。幾位愛較真的大學生感嘆,發布這些廣告內容的真是客運站官方行為。

「而且除了護膚品、保健品、禮品之外,還有大量K12教培機構的廣告。」李路平搖頭苦笑,他展示了幾天前該客運站公眾號的一則推送內容——「教育部正式宣布,九年義務教育大變動」。「你點進去就會發現,內容通篇都是在介紹一家校外培訓機構。無論是標題還是內容,都充斥著大量誤導用戶的信息。」讓他驚訝的是,這樣一篇文章閱讀量居然高達二萬六千多。

企業公眾號發布廣告、宣傳內容,倒不是什麼新鮮事兒。然而,向來「嚴肅」的公交客運站的官方「窗口」,也開始如此誇張地推送大量「標題黨」廣告內容,著實讓人有些難以理解。

那麼,這些廣告內容背後的推動者,又是哪些機構呢?


買票前看廣告是一門生意

「推送廣告,是部分客運站官號資源置換的結果。」

李澤敏(化名)在廣州市某廣告營銷顧問公司擔任大客戶經理,她向懂懂筆記透露,公司除了常規的廣告業務之外,也承接了不少公眾號開發、運維的工作。其中,有不少客戶是諸如客運站等公交服務機構。

隨著移動支付功能日益普及,有不少地區的客運站希望在官網、官方公眾號上實現線上票務功能,提高旅客購票乘車的效率。而類似功能的開發費用,根據實現難度的不同需要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

「有不少客運站沒有那麼多的預算,只能通過資源置換的方式實現功能開發。」李澤敏表示,所謂的「資源置換」,指的是第三方技術服務商為客運站免費開發公眾號在線購票、客服等功能,但要以公眾號的資源進行交換。通常情況下,這些技術開發工作會交由第三方機構承接,第三方機構再外包給一些專業的技術開發團隊。

除了開發票務功能,一些公眾號的日常運營、維護也都會由第三方機構承擔,而第三方機構自然會從客運站公眾號方上「置換」過來相應的內容發布權。

「至於發布希么內容,往往由第三方運維機構來決定。」她以公司合作的一家市屬客運站為例:2018年初,技術服務商為該客運站無償開發了微信售票、掃碼乘車等功能,得到的承諾是可以從客運站方「置換」其三年的公眾號內容運營權,並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就此開始,三年內客運站官方公眾號發布的任何一則內容,都是來自第三方運維機構編輯和整理,而客運站則擁有監督權。

「通常情況下客運站的重要信息公告,也需要事先發給編輯團隊進行推送,這自然要排在後面了。」李澤敏表示,與能帶來收益的廣告內容相比,線路調整等便民公告自然就不那麼「重要」了。

因此,很多重要的優惠信息、調整公告,就都在第三方運維機構的「安排」下靠後站了。這也就是旅客常常在廣告內容的干擾下,錯過一些通知信息的原因。

那麼,如此喧賓奪主的內容運維方式,客運站一方難道不管不問嗎?

「合同內容有差別,有的是受合約限制無權過問,有的則是客運站一方參與了廣告收入分成。」李澤敏告訴懂懂筆記,儘管部分客運站的服務號每月僅能推送四條廣告內容,但卻能夠為客運站帶來不錯的廣告收益。

尤其是近期春運即將來臨,有大量旅客通過這些客運站的官微購買車票、查詢信息,不少客運站點和內容運營方都想利用這段黃金時期增加收益。「年底本就是一些商家發布廣告的火爆階段,機構自然都想藉機創收。」

因此,這才導致了客運站官微信息中廣告內容的爆發,更引發了不少用戶的反感。而這些「矛盾」,其實早在客運站與第三方機構協議開發相關官微功能時就埋下了伏筆。

客運站想儘可能壓低預算,減少成本支出,順帶著還想實現創收;第三方機構想要儘快回收成本,獲取可觀的盈利。兩方面的一拍即合,結果卻讓旅客成了「營銷污染」的受害者。

這些在客運站公眾號推廣告內容的機構,能賺到多少錢?


廣告報價真的不低

「超過100萬粉絲的客運站公眾號,頭條是12萬(元)。」

通過朋友介紹,懂懂筆記聯繫上了一家號稱擁有眾多省市公共服務機構官方微信公眾號廣告投放資源的企業。

一位李姓客戶經理在交流中表示,根據這些公眾號粉絲數量不同、覆蓋範圍不同,廣告價格也不盡相同。

以廣東省為例,熱門交通樞紐客運機構的公眾號,粉絲數量普遍都在100萬以上。只有極個別區縣級客運站,粉絲數量在50萬左右。

「如果覺得頭條超預算,那二條的話也比較便宜,只要6萬。」李姓客戶經理表示,由於使用客運站、交通樞紐官方公眾號服務的用戶較多,因此互動性、粘性都很強,投放廣告很划算。據她透露,這些投放廣告的客戶大部分是一些中小品牌,而轉化效果也比較可觀。

「在用戶眼裡,客運站的公眾號是會經常使用的工具,而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於這位客戶經理的說法,李澤敏也表示認同。她補充到,這一類工具賬號使用頻次不低,旅客常常會使用其中的查詢、購票、諮詢服務。

李澤敏分析,這些公眾號推送的廣告內容,用戶隨手點擊的可能性很大。再加上誇張、驚悚的標題、似是而非的頭圖,獲得上萬甚至數萬閱讀量不成問題。

「小品牌選擇投放類似的廣告,都是沖著轉化效果來的,而且很多化妝品、保健品、食品飲料等廣告主就等每年這幾個大節日投放了。」她以某家兩百萬粉絲的客運站服務號為例,每月發送四次推文,每次可發八則圖文,除去客運站的公告內容、公益信息等,運營機構每月均可推送20多條廣告圖文,利潤將超過60萬元。在做相關技術支持研發的機構看來,這樣的收入水平已經可以收回公眾號相關係統開發所需的成本費用了。

據部分廣告機構的客戶經理透露,他們手中熱門賬號的廣告投放,更是已經排到了己亥年春節之後的正月十五了。或許這也正是這些客運服務企業、第三方運維機構,願意冒著被用戶、輿論質疑的風險,大肆發布商品廣告的原因。最關鍵的是,這些商品發布過程中,是否有合乎手續的審核流程?發布商品的資質是否符合相關廣告法的規定?一旦消費者購買和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誰又能負起責任 ?

這些問題的答案,目前不得而知。

【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講求流量為王,利用粉絲、用戶作為品牌、商品傳播和銷售的途徑,本無可厚非。然而,無論客運機構還是交通樞紐,其公眾號都具有一定的服務性質,服務的是廣大旅客,提高的是運輸效率。

如果利用用戶的這種信賴,自持所謂的互動、粘性,以誇張的標題和內容發布大量與客運、公路資訊毫無關係的商品信息,多多少少有違公共交通服務的本質和初衷,最關鍵的是一旦廣告審核不嚴,甚至會引起更大的麻煩,給旅客造成更多的不便。

流量與金錢一樣,都應取之有道,用之有理。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懂筆記 的精彩文章:

貓眼「冒寒」上市:在線票務平台要講更多故事
停車APP為何在隱私與便捷之間如此難做抉擇?

TAG:懂懂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