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市場的寡頭時代:巨頭們抱緊供應鏈 中小廠商被機海戰術拖垮
作者 | 舒虹 編輯 | 安心
「我們決定不服就干,認真做好產品,死磕回去,教一教對手什麼叫性價比」。1月10日,在紅米品牌升級發布會上,雷軍公開回懟「友商」華為。
5年出貨2.78億台的紅米手機從小米獨立,被外界解讀為對標華為、榮耀雙品牌。就此,榮耀方面公開表示——與小米的競爭早已結束,榮耀遙遙領先。
「友商的態度把我弄急了,他們出了一堆的稿子看了我挺煩。」發布會後,雷軍再次談及友商:「在辦小米之前,我是華為的鐵杆粉絲,我也多次跟任正非說國產廠商要團結,槍口抬高一尺,後來友商分出來一個子品牌,從誕生之日就是怎麼low怎麼來。」
斗轉星移,幾年時間,手機行業就已經變了天地,換了對手。
如果把時鐘回撥到3年前,與小米雷軍激烈對壘的還是樂視賈躍亭。如今,樂視手機早已灰飛煙滅,比小米誕生更早的魅族正在艱難求生,其它同時期湧現的中小手機品牌要麼垂死掙扎,要麼加速消亡或已經消亡。
對於還活著的中小手機品牌來說,被收購意味著出局,不賣身意味著等死,比如羅永浩和他的鎚子。
拖欠工資、供應商上門討債、變更法人,接盤者名單從阿里、360傳到今日頭條……鎚子身處生死邊緣。「整個公司都在等老羅弄到錢。」一位鎚子員工對全天候科技說。另一邊,一些投資人正在向鎚子施壓,希望就此賣掉公司。1月3日,鎚子科技再次被申請財產保全,羅永浩所涉1億元金額的股權被司法凍結。如果「縫補」不上被撕裂的資金缺口,鎚子很可能活不過這個冬天。
大洋彼岸,巨頭蘋果迎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月3日,在16年來首次下調營收預期後,蘋果股價暴跌10%,市值縮水近750億美元。三個月來,蘋果市值蒸發近4500億美元,跌去了一個Facebook。更糟糕的是,多種跡象顯示,蘋果已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削減智能手機的零部件訂單。
過去十年,智能手機經歷了高速增長的黃金期。IDC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共賣出了14.7億部手機(2018年預計同比下滑3%),是汽車銷量的15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硬體品類。2018年,華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85億美元,其中,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者業務佔據半壁江山。
2010年至2018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單位:百萬台)
智能手機也是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增長的最大引擎。風投公司KPCB發布的2018年《互聯網報告》顯示,世界範圍內,每個擁有智能手機的成年人每天在手機屏幕上花費的時間長達5.9個小時。在中國,超過一半人口使用手機購物、叫外賣、打車、使用移動支付——移動互聯網的一切商業模式,幾乎完全依靠手機這一物聯網時代的終極入口而存在。
這一切在過去這一年中迎來拐點。
2018年人口紅利褪去,智能手機首當其衝。以華為和榮耀為例,過去其手機的換機周期是15-18個月,現在是22-24個月,甚至更高。
「總體來說我們手機的運算速度是夠的,但是應用和功能沒有任何革命性的創新,手機產品同質化嚴重。在口袋裡錢不多的時候,大家會選擇不換手機。」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飆說。
2018年,國內中小手機廠商加速消失,金立、酷派、樂視、大可樂、夏新等名字在市場浪潮中覆滅,魅族、360、鎚子等廠商紛紛遭遇重組或深陷資金鏈危機。
另一方面,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產手機快速崛起,在海外攻城略地,快速擠壓三星、蘋果的份額。五年時間,世界智能手機版圖被改寫,國內手機市場徹底進入寡頭時代。未來,全球化的手機品牌很可能只剩下四、五家。
2018Q3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來源:Counterpoint)
寡頭時代來了
老羅做手機,是起了大早卻趕了個晚集。鎚子科技成立於2012年5月,但首款機型2014年才推出。5年前是國內智能終端設備創業的黃金窗口期,「等到鎚子學會了做手機,卻遭遇了手機市場下滑的寒冬」,孫燕飆告訴全天候科技。
截至2018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六個季度同比下滑。GFK數據顯示,在一向以增長為主旋律的中國, 2018年下半年手機市場卻首次出現「量價雙降」的局面;2018年三季度,市場銷量同比下滑18%,銷售額同比下滑9%。
7年前,李劍(化名)加入手機ODM公司輝燁任高管,他們一開始為TCL和一些海外手機廠商做代工,後期開始接華為手機的訂單。
那是中國手機的黃金時代。按照榮耀趙明的說法,GSM(全球通)時代最強大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深圳華強北。彼時,行業中有四、五百家ODM公司,全世界幾乎所有智能手機都在中國生產組裝,獨立品牌正在悄然成長。
如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輝燁)以前一個月的手機出貨量可以達到100萬台」,李劍說,「現在可能一年也都出不了100萬台」。
全天候科技了解到,2018年10月,深圳許多手機供應鏈廠商的訂單出現斷崖式跳水,訂單額只有去年同期的20%-30%。所有的模組,包括攝像頭模組、指紋模組、電池模組,每個環節都陷入極度無訂單的狀態。按照這種情形,有供應商指出,在深圳,身處手機產業鏈核心的中小供應鏈廠商,將有20%面臨倒閉。
2018年,智能手機市場展現出極其殘酷的一面。
儘管大環境不佳導致出貨量下滑,但各大手機玩家召開發布會的熱情並沒有明顯下降。僅僅在2018年12月,中國手機廠商就發布了超過10款新機。一年來,中國手機廠商科技創新應用到產品的速度遠超三星和蘋果,屏幕的變化、屏下指紋的推出、顏色的變化、各種「嚇人的技術」層出不窮。時隔多年重新發力手機市場的聯想手機,連續數月中,每個月都有新產品發布,以致於聯想集團副總裁常程在微博上感慨:「今年用力過猛,新品節奏有點兒快」。
「原來手機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都是12個月,今天,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的市場生命周期,從設計到開發、上市,全部都是六個月(的周期)在搞。大家的站位就是不斷接力,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奔跑。」孫燕飆說。
通常而言,一款新手機出來,其上一代產品的銷量會快速萎縮;一家廠商推出一個新款,友商的銷量也會被擠壓下降。「中國手機廠家你死我活拼過來,才把蘋果、三星拼到了今天這個地步。」一位來自vivo的市場人士表示。
不出意外,三星和蘋果在中國雙雙遭遇「滑鐵盧」。根據賽諾數據,2018第三季度,蘋果、三星在中國的出貨量均大跌,其中,蘋果的市場份額為9.8%,而三星則僅剩約1%。
伴隨「機海戰術」體力不支而倒下的,還有一系列中國的中小手機廠商。手機行業馬太效應進一步升級,手機廠商在營銷、技術、融資等的壁壘都已高企。
2014年5月,鎚子第一款手機T1正式發布時就遇到過產能危機,這導致T1銷量慘淡,僅賣出25萬台。羅永浩2018年上半年曾說:鎚子不虧損了,可以任性一些。但任性的結果就是TNT(工作站)橫空出世,訂單少到代工廠都不願意接活。
過去四年,鎚子共推出7款手機,總計銷量約300萬台,這個數字在中國每年上億台手機銷售的大市場里,完全淪為陪跑者角色。
賽諾數據顯示,vivo、OPPO、華為、榮耀、小米、蘋果幾大手機品牌組成了現在國內市場手機銷量的第一梯隊,總的份額佔比近90%。其它中小廠商則徹底和第一陣營說再見,成為了銷量統計中的「others」。
一般而言,手機供應商衡量一個大單的標準是單批次下單量是否達到KK(百萬)級。當一個品牌的市場份額只有不到0.5%,意味著每個月的出貨量只有5-6萬台,甚至3-4萬台,備貨量也就是10萬台左右,也就是100K。
「100K訂單量在大的供應商眼中已經是小客戶。針對小客戶,一是沒有溢價能力,第二,越小就越沒法保證出貨,因為產品不是標準化的產品,意味著成本還要增加。」一位供應商人士告訴全天候科技。
隨著「華米OV」近年的快速增長,為了吻合它們的產能,供應鏈廠商從2015年、2016年一路狂奔到2017年,一直在不斷擴充產能。「到今天,隨著手機銷量的下滑,頭部效應導致整個供應鏈的產能過剩達到了200%。目前市場上僅非全面屏手機的庫存就有接近5000萬(台)。」孫燕飆說。
供應鏈困境
2018年7月9日,在小米香港上市答謝晚宴上,雷軍曾向媒體介紹過一位高管,他是小米供應商——英華達的前高管張峰。
小米曾在供應鏈管理上栽過跟頭。據騰訊深網報道,小米研發第一款手機時,曾遭到某世界500強百般凌辱,比如小米那時成立不到一年,對方卻要三年財務報表。2010年,英華達是少數願意為小米手機代工的工廠。2016年下半年,張峰成為小米移動電源生產商紫米科技的創始人,後正式進入小米管理供應鏈,協助雷軍解決小米供應商元器件及手機供應的問題。
「曾經我們老缺貨,一度以缺貨為美,後來發現這個不行,絕對是有問題的。我們得苦下功夫,一定要把缺貨問題解決了。」雷軍說。
張峰上任後,小米供應鏈的確得到了不小的改觀。雷軍表示,小米8上市18天,供貨就突破了百萬。「雖然還是有很多人罵我們缺貨,但是其實好很多了」。
小米香港上市答謝晚宴,雷軍介紹張峰(右一)
寡頭時代,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一產品的競爭,而是對於供應鏈的爭奪。
在一加6T手機發布前夕,為了攻克一個屏下指紋的技術難題,一加曾成立臨時項目組,把供應商——匯頂科技找來,搞了一個封閉辦公的地方加班加點,「最後終於有驚無險,搞定了」。
過去一年,屏幕指紋技術快速成熟且實現大規模商用、3D結構光技術成熟商用、屏幕從全面屏過渡到劉海屏再到水滴屏等,終端廠商的每一次技術創新對於供應鏈來說都是挑戰,都不亞於一場技術革命。
以屏下指紋為例,2018年初,vivo發布全球第一款屏下指紋手機X20 Plus,得到市場好評。隨後華為、小米、魅族、OPPO先後推出基於屏下指紋識別方案的產品。從供應鏈方面的消息來看,vivo的三款屏下指紋識別方案均來自匯頂,OPPO的方案來自於思立微,而魅族的屏下指紋方案則來自於新思。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採用屏下指紋解決方案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從900萬台增至2000萬台以上。
「手機廠商應該理解我們。」李劍說,「研發需要周期,每一次的改變都是產線的,甚至連設備都不一樣,但品牌廠商不會給你那麼長的時間,他會盡量壓縮周期;其次,新東西出來多多少少會有點問題,首批出貨可能面臨風險。」
技術的快速迭代甚至導致手機製造端已經出現購銷倒掛、麵粉貴過麵包的現象——做一台手機出來,從生產成本和硬體成本可能要500元,但實際上供應商的出貨價可能才450元。2018年6月,OPPO、vivo等廠商使用的升降攝像頭剛亮相時,一個模組的出貨價約為360元,到今年3月,價格可能只剩不到100元。
小米的一位供應商透露,小米大大小小所有的電子元件都是自己採購,特別是貴的、金額大的物料,這導致ODM廠商在小米身上其實賺不了什麼錢。「小米這種走性價比策略的公司,肯定要保證自己的成本最低。」
「小米的量確實很大,這個毋庸置疑,但是到最後發現忙了一年下來,其實就是跑個流水。」李劍提到,「5%的毛利,算上物流費用、加上拖賬期,凈利最多兩個點,甚至不賺錢」。
手機廠商給供應商的賬期標準通常是三個月,最多半年,供應商大都會優先選擇大品牌合作,一是量大,二是有保障,肯定能拿到錢。一個手機公司經營狀況好不好,供應商的感受非常明顯。
但今天站在手機廠商的角度,可選擇的供應商已經越來越少了。
智能手機產業是個集成度極高、新技術最密集的行業,需要晶元、電路、顯示設備、監控、聲音、系統集成等行業組成的產業網路的支持。
羅永浩曾調侃說,在手機黑科技方面,華為的GPU加速有技術沉澱,至於其他手機黑科技,「我們都是方案整合商」。
但手機行業發展到今天,科技的比拼已經不是微創新了,而是需要更多積累,需要大的團隊和體系做創新的支撐。「小的品牌和廠家可能會藉助於行業的解決方案、晶元提供商的能力做一些設計上的變化。但對於人工智慧的處理、整個生態的引導不那麼容易」,榮耀總裁趙明說。
以3D TOF(飛行時間法3D成像)為例,這個技術早就存在,但目前大家對體驗都不滿意。在趙明看來,這是因為要在抓取圖片的瞬間就把立體信息實時進行處理識別,並作出反應,實際上需要類似於麒麟980這樣的AI處理器和背後強大的圖象處理算力來支撐。
這就是供應鏈環節的現狀,也是造成整個手機行業發展越來越困難的原因。手機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通訊工具,而是變成了娛樂中心、通訊中心、交互中心;技術的發展需要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對於供應鏈的驅動,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小公司能辦到的。
華為、榮耀的很多產品在供應鏈端已經走到瓶頸,拿不到合理的解決方案了,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自己做。趙明稱,雖然開發一款晶元投入很大,但不做的話就要站在別人的背後,未來會受到很大的制約。
燒錢,找錢
對羅永浩來說,一入手機深似海,自從創辦鎚子,他從未停止過「找錢」。公開資料顯示,鎚子科技成立6年多時間裡,共進行了8輪融資,累計獲得資金超過17億元,投資機構包括金石投資、海通創意資本、紫輝創投等。
2017年8月,鎚子科技獲得最後一筆10億元投資,其中成都市政府出資6億元,其餘4億來自私募基金。
鎚子科技融資情況(來源:企查查)
不過,鎚子也一直未走出虧損的泥潭。據公開資料,2015年鎚子虧損4.62億,2016年凈虧損4.28億,2017年雖然有堅果Pro這款黑馬產品,但境況也不是很好,2018年每況愈下。2015-2017年,鎚子共計虧損超過13億元。
《財經》報道稱,在正常融資、併購渠道之外,鎚子科技也已經拿不到銀行貸款,僅能依靠京東供應鏈提供的資金救急。鎚子科技支付給京東的利息是9%左右。
鎚子、金立等小品牌的衰落是有共通性的。手機供應鏈環節需要佔用大量資金,加之營銷費用不斷增長,中小品牌承受的資金壓力較大,它們在供應鏈上沒有議價能力,體量小又缺乏話語權,通常單款機型銷量在幾萬台到幾十萬台之間,成本相對更高而收入更少。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資金投入過大,回報不達預期,研發投入過重,最後,導致資金回籠不及時。一旦某個機型失敗或者營銷費用佔用過多,就很容易讓其資金鏈在頃刻間崩塌,幾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與互聯網模式不同,手機公司都是被庫存殺死的」,一加創始人劉作虎告訴全天候科技。
在庫存問題上,一加曾經犯過錯。2015年,在國內互聯網智能手機泛濫的背景下,一加迎頭而上,既做千元機又開了幾十家線下店。2015年7月,一加2發布,劉作虎預期這款手機同樣會受到追捧,於是拍腦門生產了將近100萬台,這個決定差點讓一加直接關門。
「互聯網的錢來得相對容易,但硬體是很『重』的」,劉作虎提到,一部手機的成本可能就3000多塊錢,新機發布時,如果備貨100萬台,就是30多個億,如果多下20萬訂單,就意味著有6億的貨賣不出去。
一加2的教訓之後,劉作虎開始把「活著」作為做決策時的一條基本原則:一旦這個決策是錯誤的,你是不是還能活著?一件事情,如果萬一它出現風險,公司就關門了,這個事情就別做。
事實上,除了小米、樂視等互聯網手機品牌,傳統手機廠商鮮有通過公開市場融資。「風險太大,很多資本都看不懂硬體,互聯網公司融一兩個億可以玩很久,但是做硬體還是蠻大的挑戰。」劉作虎認為。
鎚子等深陷資金鏈危機,背靠大樹的聯想手機卻準備不計成本地搶回手機市場。2018年6月,聯想制定了「諾曼底計劃」,欲在國內手機市場重生。2018年三季度,聯想手機在中國銷量同比上升280%。
手機業務被聯想視作智能物聯SIoT生態的重要引擎之一。聯想手機相關負責人回復全天候科技稱,在聯想的整體戰略中,允許以虧損的方式保證手機業務在國內市場份額的增長,聯想也有信心持續收復失地。
2011年,華為逐漸脫離對運營商的依賴,轉型為消費者品牌,並聚焦於中高端精品市場。據報道,起初的兩年,華為手機曾承受巨大的盈利壓力。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表示,「那兩年太糟糕了,手機利潤率還不如銀行貸款利率,把這些錢存到銀行里,利息都會比手機盈利要高。」華為手機能熬過5年的轉型期,離不開華為集團的財力和技術上的支持。
在孫燕飆看來,如今手機行業只有兩個活法,一是抱大腿,二是自己成為大腿,除此之外沒有第三條路。
過去幾年,手機行業主要的融資方式還包括政府招商引資和供應商補貼。
1月2日,據媒體報道,魅族科技將獲得超過1億元注資,目前仍在走程序,珠海市政府將會注資支持魅族發展,目前投資方案已經談妥。對此,魅族科技表示,目前不方便回應。
2017年8月,成都市政府投資鎚子科技6億人民幣,隨後,鎚子把位於北京、深圳等地的行政、供應鏈、研發、設計等總部管理和服務部門整體遷入成都,入駐辦公人員約200人,約佔此前鎚子科技團隊的一半。成都市政府投資鎚子科技的初衷,在於打造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
而2014年以來,電信運營商隨著營改增稅改、利潤減少,不再熱衷於和手機廠商捆綁,補貼銷售。手機市場完全自由競爭,沒有誰可以靠著運營商的關係過活。
據全天候科技了解,2016-2017年,在手機燒錢大戰兇猛之時,手機行業還存在另外一種隱性融資手段:以單個手機項目為主體進行項目制融資,即以發布一款新機預計可實現多少銷量為目標,向上游供應商和合作夥伴進行融資。有供應商告訴全天候科技,以往手機項目的「戰略投資者」不僅包括供應鏈參與方,還包括一些美國和香港的熱錢,「但今年寒冬的狀況下,此類融資也比較少見了」。
性價比糾結
國內手機圈的互聯網化始於多年前的小米。憑藉極致的性價比和互聯網銷售模式,小米手機一度在2014年前後以14.79%的市場份額問鼎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冠軍。一時間,「互聯網思維」也成為熱詞,也成為眾多企業的模仿對象。
不過,仍有不少企業感受到了銷售規模的虛幻。
劉作虎談及規模和風險時表示,「做企業,最核心的不是追求規模,而是要健康。做2000萬、3000萬(規模),最後不掙錢,有意義嗎?最後給員工發年終獎給大家去發市場份額嗎?」
從2017年開始,面對上游元器件漲價、美元匯率飆升等外部因素,手機品牌紛紛提價。千元機面臨技術瓶頸,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需要額外的資本投入。而資本寒冬下,各種融資渠道都在收窄。
到2018年,手機行業原有的支點——性價比已經失效,進而造成了諸多困境:利潤貼地飛行、創新不明顯導致消費者換新動力不足、同質化嚴重、工匠精神缺位……一夜之間,眾多手機廠商都在急劇變化的市場形勢下無所適從。
實際上,小米上市之後,已很難繼續保持其超強的「性價比」策略。一方面,小米手機也面臨增長乏力的問題,同時無法繼續加持小米的硬體價格戰。今年以來,小米手機的表現進入下行通道:IDC 數據顯示,一季度,小米手機中國出貨量增速達到 40% 以上,二季度降低到 2%,三季度同比下滑 10.9%,在華米 OV 當中表現最弱。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和投資人也不允許小米利潤過低。
「性價比不頂用了,面對榮耀這樣同樣性價比極強的手機對手,小米的危機感應該更強。」一位手機評論人士說。
在2017年之前,四大廠商以價格區間為標誌,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標籤:華為主打高端商務市場,OPPO、vivo是中端市場,榮耀、小米主打低端市場。但今年以來,OPPO、vivo 和小米、榮耀都在上探高端市場,尋求品牌的高端化。華為過去在高端市場只需要面對三星、蘋果的競爭,現在 OV、小米都來搶地盤了,在4000 元以下的市場,他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拼成了一鍋粥。
靠性價比起家的小米自己也正試圖擺脫絕對性價比的標籤。剛進入2019年,小米就打響手機市場第一槍——將紅米品牌獨立,並升級為Redmi,繼續死磕性價比、主攻電商市場;未來小米會專註衝刺中高端和新零售,不再追求絕對性價比。
1月10日,雷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手機市場是個巨大的市場,雖然手機最近這段時間壓力很大。2019年,分品牌運作將是小米的一項策略。Redmi在高品質的前提下死磕性價比,小米系列就能放下包袱,不要拘泥於1999元的價格,在用戶還是覺得厚道的前提下把產品做好。
2018年12月,小米還對其國內和國際業務市場的組織架構,再次做出調整:加碼中國區市場,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為中國區,由小米聯合創始人、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兼任中國區總裁。
據悉,小米中國區的任務有兩個:優化小米手機的產品架構,站穩並強化高端旗艦市場;繼續推動雙線融合的新零售體系。
新故事是什麼?
諾基亞、HTC的隕落表明,在面臨技術革命和關鍵市場機會時,一旦轉身速度偏慢,被消費者拋棄的速度之快可能超乎想像。
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顯示,5G智能手機將在2019年進入初步商業化階段;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1億部。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下一波大規模智能手機消費熱潮將在2020年到來,屆時5G和可摺疊智能手機等未來技術將進入市場。
截至目前,華為已獲得了26份5G合同。按照余承東的說法:「我們每年投入了10倍於國內同行的研發費用,比他們好一點點都不行,要好一大截。」
不過,5G的普及仍舊需要運營商、手機廠商等對價格下降的支持。「5G是一個革命性的東西,但不是在明年。」劉作虎認為,2019年是5G的商用元年,但5G的應用可能還不會那麼豐富,5G應用場景真正爆發要到2020年。
在5G方面,OPPO、vivo則是通過與晶元巨頭高通進行合作,如將毫米波天線陣列整合到手機中、整機無線空口量測和終端樣機測試等工作,做好5G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準備。
在國內市場飽和的情況下,海外市場已經成為眾多國產手機廠商新的增長點。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超越三星成為市佔率第一的手機品牌,而OPPO在東南亞市場,華為在歐洲市場均佔有較高的市場份額。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2019年,印度將成為唯一出現智能手機增長的市場;而2018年,印度消費者將花費逾5000億盧比(473億元人民幣)購買中國四大手機品牌生產的智能手機,約為上一年的兩倍。
2018年Q3,榮耀手機在海外8個國家均入圍了出貨量前五。在俄羅斯,榮耀銷量增幅達到了1750%,市場份額佔到18%,排名第二,與三星的差距只有1%。
此外,小米、華為、OV等還在消費IoT硬體上捨命狂奔。1月11日,雷軍在小米年會上宣布,2019年,小米將正式啟動「手機 AIoT(AI IoT)」雙引擎戰略,作為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未來5年,小米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
小米進入「手機 AIoT」雙引擎戰略時代
幾個月來,小米頻繁調換組織架構配合AIoT發展。據了解,小米中國區的任務,除了強化手機高端市場及推動雙線融合的新零售體系,更重要的是強化小米AIoT的核心戰略,在硬體品類上進行拓展。除了手機,目前小米AIoT硬體還包括電視、智能家居設備和白電。
2018年12月27日,榮耀手機舉辦了2018年中國手機行業的最後一場發布會。在會後的採訪中,趙明說:「坦率講今年(2018年)可能是很困難,但未必是最困難,也許幾年後回過頭來看也未必覺得難。」
當天的北京氣溫零下10度,趙明一襲春裝登場。(原標題:你好,手機寡頭時代)


※暴雪娛樂與網易公司續簽在華遊戲運營權至2023年
※微軟亞馬遜等多公司可讀取用戶私信;ofo創始人……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