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面對現實的不如意?

如何面對現實的不如意?

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逆境,一些人崛起,一些人從此沉寂。

面對逆境,我們該如何自處?

一位很久不見的朋友過來拜訪我時,正值黃昏。

窗外秋風瑟瑟,捲起幾片黃葉。夕陽像位暮年的老者,用渾濁無力的眼光留戀著這個世間。

朋友五十多歲,自己創業做公司十幾年了。他身體健朗,事業有成,兒女雙全,父母健在。

寒暄片刻,聊及近況,朋友感嘆:「人生不如意,十事恆八九啊。」

朋友的感嘆我是認同的,「人生皆苦」嘛。只是覺得朋友應該比他人好一點。在世人眼裡,朋友算是成功人士。

朋友是八十年代的中專生,畢業後分配到某鄉政府上班。九十年代初,工資太低,連弟弟妹妹上學也供不起,加上在單位領導總是挑他毛病,他一氣之下買了張車票南下。起初他找了一家玩具工廠打工,後來跟人學著修BB機,後來自己修手機賣手機,再後來自己做外貿,賺了點錢,金融危機,一下回到解放前。之後自己開工廠,做公司,慢慢又做大起來。

聽說此間吃過不少苦,睡過馬路,餓過肚子,最慘的時候,連續半個月,每天靠一袋速食麵度日。我問他怎麼扛過來的,他說每次泡麵時多加些水。那些都已過去,他現在公司規模不小,還算順利,兒子女兒也大了,算是苦盡甘來。

只是沒想他有如此感嘆!

因為事業?感情?子女?我沒問朋友那些不如意之事,估計「可以語人無二三」吧。就算說了又如何?解決了又如何?新的「不如意」很快又會出現。這就是生活。

水燒開了,「嗤嗤」叫喚,壺嘴噴著白氣,玻璃上一片水霧。我忽然想在上面畫個愛心,還好忍住了。把火關了,開始泡茶。

「面對這些不如意,佛學中有沒有好的方法?」朋友忽然問道。

「沒有。」我回答很自然。

朋友愣了一下,看了看我,沉吟片刻,問道:「那你是如何面對那些不如意的?」

「在逆境中修行吧。」

「逆境中修行?」朋友有些不理解,又問,「遇到不如意,就打坐念經,化解問題?」

茶好了,我倒了三杯,並端起一杯供於佛台,繼續坐下,開始品茶。茶是老茶,初感略澀,但過後回甘很好,嘴是香的,舌是甜的。

「別笑嘛,能講講嗎?我認真請教。」朋友一臉嚴肅,做了個合掌的手勢。

「真想聽?」

「嗯。」

他一臉的誠懇。眼角有些皺紋,鬢角有些灰白。

我忽然發現,朋友很聰明。

這幾年我對世間事業,逐漸興趣缺缺,一心放在與修行相關的事情上,徒步走了幾千里,拜訪了不少高人,看了不少書,還找到了一個很有緣的老師,或多或少也有些收穫。既然朋友認真請教,我也就不推辭了。

「古代有位高僧提過『十不求』,我一直把它當成面對逆境的修行方法。」

「洗耳恭聽!」

「一不求:念身不求無病。身體一旦沒病,貪慾會越來越多。鬼谷子說: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意思是慾望過多了,則心力分散,意志就會薄弱,就會思力不暢達。相反,身體有病時,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無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是壞事。

「二不求:處世不求無難。世間之事,誰都想順風順水,但一旦太順了,人必然會沾沾自喜、自以為是、驕傲自大、得意忘形。這種心態的升起會不知不覺,讓人防不勝防。之後的結果呢,很容易引來更大的災難。」

我一連說了兩條。朋友打斷了我,從包里拿出一個日記本和一支筆,開始記錄。他眉頭微皺,眼睛眯成一條縫,嘴裡念念有詞。筆是普通的油筆,字還蠻漂亮的,有體了,上學時肯定練過。日記本有些舊,寫了約一半。

「你經常做筆記嗎?」我問。

「習慣了,遇到覺得有幫助的,就用筆記下來。」他抬頭看了看我,又低頭繼續寫,「沒辦法,記性差怕忘了。」

類似這種身份的人,聊天時會主動拿出日記本做筆記,我還是第一次遇到。

風小多了,遠遠望去,朦朧中有個銀色小圓盤,應該是月亮。

幾分鐘後,他合上筆記本,說:「不好意思,你繼續講吧。」

「三不求:究心不求無礙。學習的時候,不求自己一學就懂,有點障礙也不是壞事。否則,也容易增長自負的想法,以為自己真有多聰明。另外,心中有煩悶,心中有惱恨,有時讓自己吃不好睡不好,這未嘗不是好事。至少說明我們心胸還不夠,拿出之前學過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這些障礙呢?道理是拿來實踐的,不是用來講給別人聽的。很多人嘴裡說得頭頭是道,遇到障礙就抓瞎了,還時不時說:懂了無數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四不求:立行不求無魔。魔,是指各種破壞,各種挫折,各種誘惑。行,可以指一個人的理想、使命和願望。願望越大,魔就會越多。但這些『魔』是過來磨礪我們的啊,看我們夠不夠堅定,毅力夠不夠大,道心夠不夠強。所以,遇到『魔』來了,把它當成前進路上的伴侶,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五不求:謀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會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不遇到困難才不正常。從佛法角度,一件事情能否成功,還和當事人的福報大小有關係。不求易成,就沒有那麼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我又講了三條。這「十不求」本也不多,早就在我腦海里了。只是如何解讀需要琢磨,畢竟朋友對修行也不太了解,解釋得不能太佛教。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佛法不能指導人的生活行為,也就不是佛法了。跟朋友解釋這十不求,也算是對我的一個考驗,看看對這「十不求」是否真理解了。

朋友時不時記錄,估計他積累了不少類似的日記本。我從高中的時候開始記日記,一直記到大學,應該有十幾本,那也算是財富吧。

時間很有意思,一件微小的事,堅持下去,時間長了,也會變成獨一無二的財富。只是絕大多數人都沒這個耐心等待。

朋友時而會問兩個問題,時而會發表一下感概。他經歷豐富,而且心態開放,悟性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窗外月光越來越亮,樹影清晰可見,斑駁凌亂。

我繼續講。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與人交往總想利益自己,就容易看見他人的過錯,起怨恨心。其實,所有的快樂,都來自於利他;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利己。看看周圍那些總想佔人便宜的人,過得大多很一般。

「七不求:於人不求順適。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會有方式和習慣的不同。與人交往,不要希望都順著自己。普賢菩薩說:「恆順眾生」。能真正做到隨順他人者,絕不是泛泛之輩。老子說:柔弱處上,強大處下。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強大。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報。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話:我以前對某某如何,他居然這樣對我...... 這就是『施德望報』的表現。施德望報,會讓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如意也就自然了。施恩不望報,可以發現自己的貪念,破除自己很多執著。

「九不求:見利不求沾分。聽到好項目,經常會想參與,看見好處,自己也想分一點。這看似人之常情,實則是嫉妒心和貪心在做怪。很多人上當受騙也是由此而來。不貪利,哪會上當啊。看見有人獲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么?能做到真心祝福他么?這一點真的很難,也很隱蔽。」

我停下來,開始泡茶。

這裡每一條,講起來,我都十分慚愧。因為都在說我自己。例如從來不願吃虧,總想占點便宜;例如總記得自己對別人的好,哪怕只有一丁點;例如總想表現自己的聰明和強勢,讓別人順著我。以前不理解「無明」是指什麼,現在有些明白了,再看看自己之前做的那些決定和事情,以為是對己有利,卻不知是造業眾多。正所謂「痴昧取捨猶黑暗」。

我最近能找到點泡茶的感覺了。不是茶有多好,而是泡茶本身。擺好茶具,放好茶葉,拿起水壺,慢慢倒水,不多不少,剛剛好;浸泡數秒,手握茶碗,緩緩出水,鳳凰點頭,水滴茶盡,落杯而停 ...... 看似簡單,如果分解,會有數十個步驟,而且每個步驟都剛剛好。是的,剛剛好,不多不少,難道不神奇么?你說人的動作怎能如此精確?

其它事物也是如此啊,你看朋友寫字,一個漢字那麼複雜,每一筆不能太長不能太短,還相互依傍牽連,為何能寫得剛剛好?最平常的走路也是如此吧,提腳,放下,踏實地面,後腳蹬地,再提腳,身體上那麼多肌肉協調,一百多斤的身體,不偏不倚的走在路上,好不神奇!

聽說佛陀在世之時,就教過弟子如何把覺知放在當下,走路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那時的弟子,他們知道自己時時刻刻在做什麼,走路也在修行。

我還沉浸在泡茶的覺知時,耳朵收到了一個聲音:「還有最後一不求,你繼續吧。」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誤解的意思。這種事,在網路上特別多。反正我遇到無數次了。被誤解了,能不解釋嗎?能不起怨恨嗎?有人說這做不到啊。當然做不到,才慢慢學著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進步。

「這就是十不求,講完了。」

「太好了。總結得太好了!我回頭好好對照自己,提醒自己。」朋友又做了個合掌的手勢,說,「謝謝開示!」

「不敢當。別謝我,也不是我提的,是元朝妙葉禪師說的。我自己也沒做到,跟你分享而已。回頭你可以看看原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前幾天看見一段話:當我們有『這些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時,試著把這個想法變成『發生在我身上的這些事是想要教會我什麼』。這跟剛講的十不求,有異曲同工之妙。」

「是啊。有個大修行者秋陽創巴仁波切,說: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師。」

「或者說:逆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對啊!逆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喝茶!」

泡了十幾泡了,茶還很香。

朋友遞過來一支煙,問:「你還抽煙么?」

「我不抽了,你抽吧!」

「你以前抽的吧?戒了?」

「是啊,老師說人的身體跟壇城一樣,很莊嚴,哪有用煙熏壇城的道理,於是就戒了。沒關係,你想抽沒關係的。」

「呵呵,我也不抽了。」朋友把煙又放回了包里。

我們繼續閑聊。

夜深了,月華如水,蟲聲幽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塵煉心好修行 的精彩文章:

隨喜功德的福報是無窮無盡的
男靠吃,女靠睡:十要 十忌 十傷!

TAG:紅塵煉心好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