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他只為官九年,但建書院數十家,門生數千人,書法被譽為漢魏風骨

他只為官九年,但建書院數十家,門生數千人,書法被譽為漢魏風骨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祖籍江西婺源,後來長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在福建建陽定居。是繼孔聖人之後,又一偉大的封建教育家。

朱熹5歲入學,19歲中進士,為官時間只有短短的九年。他受業於李侗,得到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和張載等人的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創建「程朱理學」。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著書立說,講學論道,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及自然科學都有貢獻。還創辦了27所書院,所教門生數千人。是我國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理學家,一代大儒。他的理學思想對後來我國的政治文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也正因為他的思想學說太盛名了,直接把他的書法藝術光芒掩蓋了。

朱熹的書法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還得到了武夷三先生劉子翚、劉勉之和胡審的指導。一開始學習曹操的字,後來攻鍾繇的楷書和顏真卿的行草書,而且一生臨池不輟,書法造詣精湛。然由於後期的戰亂,傳世墨跡流失很多,後人得其墨跡雖是斷簡殘篇,都被視為珍寶。書法藝術為世人推崇備至。明代的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云:

朱子繼續道統,優入聖域,而於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診秘,不啻興圭壁。

他書法初學漢魏崇尚晉唐,主張師古而不泥古,其作品蕭散簡遠,平和流暢,一派晉人風致。

《城南唱和詩卷》

《城南唱和詩卷》

《城南唱和詩卷》

《城南唱和詩卷》

《城南唱和詩卷》這幅作品書於朱熹三十八歲的時候,筆墨精妙,蕭散簡遠,筆意從容自然流暢,無意求工,然點畫之間無一不合規矩。是朱熹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傳世佳作。

朱熹對書法的看法是,藝術性是其次,字跡的平正至關重要。從一段他與弟子之間關於書法的問答中看出他的喜好:

歐陽文忠公(修)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惟觀其深者得之。黃魯直自謂人所莫及,自今觀之,亦是有好處。但自家既是寫的如此好,何不教他方正?須要得恁欹斜則甚!又他也非不知端楷為是,但自要如此寫;亦非不知做人誠實端愨為是,但自要恁地放縱!

道夫問:「何謂書窮八法」曰:「只一點一畫,皆有法度。人言永字具八法。」

行夫問:「張於湖字,何故人皆重之?」曰:「也是好,但他不把持,愛放縱。今本朝如蔡忠惠(蔡襄)以前,皆有典則。及至米、黃諸人出來,便不肯恁地。要之,這便是世態衰下,其為人亦然!」

朱熹此言甚是可愛,蘇軾最終也難逃指責:

字被蘇、黃胡亂寫壞了!近見蔡君謨一貼,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

宋四家中只有蔡襄被他肯定過,其餘諸人都被他指責壞了法度。

《書翰文稿 》

《卜築帖》

這位朱夫子雖然一直在勸導別人寫字要端正,但他自己所留的各種書札,大多都是追隨時風,以行草或者小草書寫。既然自己都不能免俗,卻要擺出一副道學面孔去教訓他人,還真有點「偽」的味道了。

《書易繫辭冊》

《書易繫辭冊》

《書易繫辭冊》被公認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真跡,字體結構強健有力,墨色黝黑,時有飛白出現,神采奕奕。

《秋深帖》

《秋深帖》

朱熹晚年自己也不再追求唐人的法度森嚴和筆意的精到,而是帶有宋人的尚意的烙印。朱熹自己說自己:

余少嘗學書而病於腕弱,不能立筆,遂絕去不復為。

他筆力本來就稍弱,到了晚年出自實用,便減少了很多刻意的成份。字距雖小,行距疏朗,每行頗為整飭。反而是這種信手寫來的感覺更耐人尋味,《深秋帖》是代表作。

《秋深帖》

《秋深帖》

朱熹以追求高古為尚,曾言書學曹孟德,卻沒想到後來被人嘲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落人於口實。這對於這位滿口仁義道德的朱夫子而言,打擊蠻大的:

余少時曾學此表,時劉共父方學顏書《鹿脯帖》,余以字畫古今誚之。共父謂余:「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時余默然亡以應。今觀此,謂「天道禍淫,不終絕命」者,益有感於共父之言云。

他自己敢於披露這段隱情,也說明朱熹還是有可愛之處的。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真是說的太對了,張旭《古詩四帖》真的是狂草藝術的最高峰!
書法中的碑派和貼派是什麼?新手該如何選擇?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