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不是美國人,但我對中國已經逐漸陌生」

「我不是美國人,但我對中國已經逐漸陌生」


文|一棵樹


From Heartalk北美留學生心理

微信號:heartalkngo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跟我一樣,每次坐上uber或者在哪裡遇到某個人問你「Where you from」的時候,會猶豫那麼一下?剛來美國的一兩年,當我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I am from China」.

兩年後,當我轉學去了同一個城市的另一個學校,漸漸地,每當有人問我「你從哪裡來」的時候, 我都會猶豫那麼一下,然後說,

我住波士頓,不過originally我從中國來

。而當我在別的城市旅遊時,我會直截了當地說,我來自波士頓。

當語言不再成為一個糾結的點,當我對美國的生活越來越熟悉的時候,哪怕我並不認為我完全融入到當地文化中,哪怕我並不是真正的波士頓人,我依然覺得,波士頓這個城市的生活和文化儼然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

而每次回國,我不再單純地被認為是我自己。

身邊的人會自然而然地給我貼上「留學生」的標籤

。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他們都會認為我跟他們不一樣,是屬於兩個群體的人。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多人遇到的問題:作為留學生,感覺既沒有完全融入國外環境,也跟國內環境和人群格格不入,彷彿成了一個被兩個國家及文化孤立出來的群體,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局外人。


文化身份認同,


是幾乎每一個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會遇到的問題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在我們身上時時刻刻存在著,而且遠遠不止是關於「更喜歡吃中餐還是西餐」之類的問題,更多的是在於

我們的言談舉止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所帶來的矛盾

留學生的孤獨感,很多時候不單單是來源於與當地學生的隔閡,更多的則是來源於我們出國後,與國內產生的越來越遠的距離。

很多留學生朋友都跟我提到過,每次回國的時候,其實真正要見的國內的好朋友一隻手都能數的出來,而每次國內的聚餐基本還是留學圈的一幫人。我們當中有一大部分人沒有經歷過高考,跟高中同學之間的關係遠不如他們經歷過高三後彼此之間那種同患難的戰友情;國內的朋友們上了大學以後迅速擴大了自己的校友圈,而相比之下自己每次回去見到的卻永遠只是以前的舊識…

這樣的孤獨感,加深了留學生對於自我文化身份認同的疑惑和迷茫。

骨子裡,我們都堅信自己是中國人;然而事實上,我們在國內的圈子跟旁人相比越來越小,而我們對於這個國家的很多認知,大部分都停留在了出國的前一年。每一次暑假或寒假的回國,幾乎都刷新我們對於過去的認識。

去年回去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原來現在在中國買東西已經不用帶現金了,連買杯奶茶都有店員指著旁邊的二維碼說:


「直接掃一掃微信支付哦」 。

然後我說:


「噢,這麼高級,不過我微信還沒連銀行卡…」

於是我被當成了外星人。去屈臣氏買紙巾,導購員給介紹了一大堆不知道國產還是進口哪個國家的護膚品牌子,我只能誠實地說:


「沒聽過啊不好意思...」

於是我又被當成了外星人…

無論是社交還是日常生活,我們都慢慢有了一種局外人的感覺。在新文化環境里,我們學會了很多本不屬於我們的文化或生活方式,對於國外流行的東西可能更加的敏感,而相反,對於那個陪伴我們自幼成長的國內環境,變得逐漸陌生。

然而我們的父母卻未必喜歡我們所有的行為變化和觀念變化。我們在變得成熟、獨立的同時,新的生活和思維方式與父母產生了分歧。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對於父母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挑戰:



他們既會覺得我們已經長大成人,又會同時矛盾地在潛意識中感覺他們跟我們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哪怕我們假期回到他們身邊,

他們也會覺得我們變成了他們不認識的那個孩子

另一方面,我們的這種改變過程,並沒有父母的參與。從某種程度上,他們會覺得我們的變化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教導,從而導致他們潛意識裡對我們的改變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這種潛意識同時讓他們對親子之間的紐帶產生了危機感和失落感,所以時常會對我們的新行為或觀念產生排斥。而對我們變化的排斥,加深了我們「局外人」的感受。

我並不是美國人,但我對中國的環境已經逐漸陌生。

如果我既不完全屬於美國,也不完全屬於中國。

那麼,我究竟來自哪裡?


這種疑惑的背後,


是我們對於歸屬感的疑惑和尋找

歸屬感,指一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通常來自於父母、朋友、戀人、一個團體或組織(比如工作的地方),以及對文化和民族的歸屬感。歸屬感能夠增強我們的安全感和踏實感,讓我們覺得自己不是孤零零一個人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是一個飄忽不定的小島;歸屬感也能夠加強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和定義。

孤獨感來源於我們未被滿足的歸屬感;而被孤獨感困擾、急切尋求歸屬感,則是18歲到25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普遍且正常的心理現象。


青少年至成年時期的發展

被歸納為三個階段:

Being: 對於「我是誰」的認識和定義發展。

主要包括個人價值觀、處事態度、知識以及行為的塑造,是對自己本身的一個身份認知。

Belonging: 對於「我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的認識發展。

主要包括尋找屬於我們的群體、一個合適我們的社會、文化或人群。這是對我們及周邊環境的關係的一種認識。

Becoming: 對於「我的個人目標、願望及夢想」的認識發展。

這其中包括了鍛煉社交技能、發展終生的學習習慣、激發好奇和探索的慾望、預見充滿真實又現實的機會的未來、獲得進入社會的工作技能,以及建立一種相對多元化的眼光和思維。


這三個階段之間沒有絕對固定的先後順序,但彼此相互影響。這三個階段的完成意味著較為成熟的人格和心理。但關鍵在於,整個走向成熟過程,是我們在這三個階段之間來回探索和變化中逐漸完善的。

留學生普遍出國的年齡是18歲左右,很多人甚至更早。

18歲是一個人真正開始自我探索的最重要時期,是我們對於自身角色和身份的探索。

沒有進入大學之前,我們身邊的人群可能相對單一,然而大學教育則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世界觀;對於留學生而言,這種多元化和差異更為顯著,人種、國籍、階層、多性別等等不同層面上的多元化幾乎像是把一個大世界都縮小了圍在我們的身邊。這時,我們會開始吸收新的思維,同時質疑自己過去的觀念和想法。

於是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社交方式、待人處事的態度、思考的角度、行為舉止開始受到來自旁人或自我的懷疑,也開始發生頻繁的變化。我們幾乎每年,甚至每個學期都在改變,在尋找一種「合適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們可能有時內向,而有時又突然變得外向;有時很激進,過一段時間又突然消沉下去…

我們稱之為成長,是因為這其中每一個變化都意味著我們對自我的一項探索,都是一次接納新事物並將其變成自己一部分的嘗試。

另一方面,我們頻繁地社交、擴大圈子。不僅因為我們需要加強跟世界的聯繫,同時也需要尋找自己的歸屬感。

比如,我會很希望認識一些白富美、高富帥,好奇他們真實的生活是怎樣的;我會想要跟學霸做好朋友,藉此挖掘自己的學霸潛能;我會跑去創業論壇聽大boss們的經驗分享,看看自己在商業方面是不是也能有那麼一手;我也會去運動館打打籃球網球,認識一些隨時充滿熱情活力的朋友…雖然最後我發現,我真正喜歡交往的那些人,可能只有那麼幾個;可能到頭來中國朋友永遠比外國朋友貼心。但這經過無數次嘗試和社交後擁有的小圈子,就是我內心真實的歸屬感來源,不去尋找就永遠不會發現。

歸屬感和自我身份認知,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18歲至25歲,被稱為成年初顯期,因為頻繁的變化、對人生可能性的探索讓我們時常找不到方向、感受到孤獨、甚至自我懷疑。

這兩個階段,是彼此互相影響的。在尋找歸屬感的時候,如果我們遇到了跟自己相處不舒服的一群人,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性格或人格產生懷疑;如果我們遇到了挑戰舊價值觀的觀念,我們可能會對自己原有的價值觀、甚至塑造價值觀的文化或人群產生懷疑。而對自我的懷疑,可能導致我們缺失歸屬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對自我某一部分的肯定,則會引導我們去尋找符合自我認知的群體或文化。

最後,關於如何在這三個發展階段塑造健康、獨立且強大的人格,心理學家們給予了以下建議:

1. 給自己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包括與父母、親人、或戀人發展彼此尊重、支持並互相學習和指導的健康關係。

2.  鍛煉社交能力的機會:

社交技能不是指我們在party上多麼的popular,微信里有多少朋友,而是指我們能夠理解他人情感、鍛煉自我約束力,發展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做重要決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

3.  積極學習的機會:

學習的重點是發展辯證性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

4.  積極嘗試的機會:

嘗試,或者實驗各種不一樣的新行為、信念或價值觀。我們需要給自己機會和時間去進行安全並積極地對自我和周圍環境進行探索和實驗。

5.  真實參與的機會:

包括領導力的體驗、回報他人、參與社會工作並嘗試不同行業領域的機會等。

6.  成功和失敗的機會:

通過一次次經驗的積累客觀地發掘我們的多樣化技能和興趣,同時對自己的能力和成長空間有良好評估的基礎。

7.  體驗文化和社會責任感的機會:

了解自己的國家(這包括了中國和留學的國家),了解多種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

最後,「與其將自己定義為某個國家或屬於某個文化的人,不如將自己看作是探索世界的多元文化勇士。」



本期推薦閱讀:


微信公號後台回復關鍵詞【

教授

】,

獲取《炸裂!硬核女教授派僱傭兵殺入IS恐怖分子包圍,只為救學生回來按時交論文....》

微信公眾號又雙叒叕改版了…

為了讓大家第一時間看到優質的海外內容

千萬!千萬!千萬!

記得【

星標

】或【

置頂

】INSIGHT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D&G道歉了!說好的盜號、NOT ME呢?微博這道歉、Ins那裝死,幾個意思??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