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長,您說要慈愛眾生,是不是就不能考慮自己了?

道長,您說要慈愛眾生,是不是就不能考慮自己了?

修行是什麼、道應該怎麼修?

這是很多初學道者心中都會有的疑惑。

宗教在滿足一部分人自我清修的需求的同時,也必然要肩負起作為社會組織一員的基本責任,即濟度人天。這是道教對入世與出世思想的平衡。

很多世俗人不明白宗教度世的苦心,在他們看來,既然是清修道人就應該言談只涉修行之理,若是再去做積極入世的討論,難免會擾亂這顆清靜心。

武當山(資料圖)

這其實只是對「清靜」之理的表層解讀,並且,若把清修與度人割裂去談,也會使宗教失去大眾信仰的根基。

相比起名利爭殺的社會環境,宗教作為「旁觀者」,往往更能夠看清楚人們競相追逐的本質是什麼。

在道教的歷史上不乏對人生本相提出哲思的先聖,其所言所行均是在勸導人們要以清靜為本。

如邱祖在歷史上曾經兩次面見帝王並回答如何修真的疑問,在對答金世宗時告以「持盈守成」之誡,在對答成吉思汗時又告「以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的道理,其言必稱清靜之理。

然而,邱祖對帝王的勸導並非是讓其放棄王位而入深山修道,每個人生在世上都是有使命的,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完成這一使命,這是針對不同的人所設計的不同修真模式。

丘祖(資料圖)

真正的清靜,在於你既敢於擔當起本屬於自己的社會責任,不產生抱怨和嫉恨心理,同時也不會艷羨他人的修行方式,可以從過往經歷中找到符合自己的人生法則。

當你可以安然地對待人生中的一切遭遇的時候,就是達到了常清常靜的境界。生在塵世的普通人,求的是人生之中的平和處順;生在方外的修道士,求的是對百年生死的至大超越。

這可看作是入世與出世的典型表達,二者雖然在方式上有大不同,但若能安於各自的生活方式,便皆可以稱為修行。

不論是對入世人生的追求,還是對方外超越的嚮往,若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而不願意把本心放到自己的生活當下,便永不能得清靜之心。遺憾的是,這也正是當下眾生百相中最常見到的背道情境。

既然說宗教具有度人的社會責任,那麼把臻達清靜的修行之理告誡給眾生,也就成為身著三寶衣的道人們的修行使命。

你以煩惱心去看待自己的修行使命,也就只能修證出無邊的困擾。

修行,每個人都在路上(資料圖)

道教雖然強調自度,卻並沒有把度人當作是與己無關之事。眾生都在修證,自我清修之安寧與度化他人之煩惱是相互辨證、互為根基的,這恰是使各自修行都能夠更加精進的前提。

道教以自度度人為修真的理念,度人恰恰便是自度的最佳法門之一。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使自我本心更加澄澈了悟,這正是見得了修行本真。

然而,又有信眾會問,道教以度人為宗教的社會責任,要求修道者具備慈愛眾生的心,但若心中只念及度化他人,是不是就不能產生為自我考慮的私心了?這一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修行,是為了使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與道合真,這其中既包括修行人要去度化的眾生,更包括修真者本人。

對自我的慈愛,是對眾生慈悲的緣起。人們之所以會對修道之自度度人的理念產生誤解,大概是因為大家慣常以二分法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從根本上把「自度」與「度人」當成兩個完全相背離的行為理念去理解。

而這一點,恰恰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認知方式。在以道家和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中,二者都致力於強調「致中和」。

儒家言「中和」,是要達到不偏不執而取其中的境界;道家言「中和」,是期望人們以符合天地自然基本法則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此二者,儒家立足於對人間倫理的解讀,道家立足於對人與自然的探討,可謂一體兩面。

在「中和」的理念下,中國人認知事物的方式也就有了兩條基本法則:其一為不偏執,其二為合自然。

保持一顆清凈心(資料圖)

由此觀之,修行所言自度度人之理也並非是對二者的割裂,其實是更強調「度」字,既要度人,又要度己。

所以道教修行沒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說,而是強調每一個生在紅塵中的人們——不論是世間普通人,還是世外修道人,都是正在修行路上的人。

倘若能夠取得自度與度人的中和之態,也就能找到宗教與社會之間的平衡點。

如此又何必去執著究竟是度人重要、還是自度重要這一毫無意義的論辯呢?真正的修行並不在於能從機辯上佔得多少鋒芒,而是在於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做出多少真功實行。

他人看你究竟為是還是為非,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在日常的修證中找到平和的自己,並且能以此行感化眾生痴迷的心。

若自我與眾生皆證為一,那便是道果結就的良辰之時。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上應台宿,內有洞天:天台山桐柏宮與道教南宗
己亥年五運六氣預測及養生建議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