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擠掉焦慮泡沫 用好政策紅利

擠掉焦慮泡沫 用好政策紅利

歲末年初,教育部等部委相繼發布多項與教育信息化有關的政策,涉及切實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減負三十條」,不允許學生把手機帶入課堂,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等諸多規範性內容。很多政策條款雖然只是對以前改革舉措的重申和強調,卻通過對2018年加強民辦培訓機構、在線教育企業整頓治理政策的進一步延續,強化了綜合治理、持續治理的意味。

表面上看,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可能遭遇到了政策縮緊的「寒冬」,但透過現象看本質,2018年持續至今的民辦教育治理的主要邏輯是整頓那些違法亂紀的過度商業化行為,對於那些真正能夠滿足教師、家長、學生需求,同時蘊含技術變革力量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和產品,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2019年,改革與技術雙輪驅動下,教育信息化行業大有可為。

擠掉虛假泡沫:優質教育產品才能浮現

進入新時代以來,家長、學生以及教師對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好的教育信息化產品的需求一直都非常旺盛,卻常常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2018年底,一篇某媒體發布深度報道《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很多人因信息技術帶給教育的成就與進步而備受感動和鼓舞,也有不少人質疑報道的可信度以及直播課堂的實際效果。爭議的背後,藏著一個共同的期盼,那就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

遺憾的是,優質教育資源總是稀缺又難以複製的。當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巨大缺口,家長掌握的信息與企業信息顯著不對稱,行業競爭激烈卻又缺乏有效監管時,各種過度營銷、虛假宣傳、提前「搶跑」的亂象就湧現出來。名師不夠靠「忽悠」來湊,抓住一丁點成績便無限放大,甚至人為地製造「學位難求」的虛假繁榮,一些企業就這樣抓住家庭對優質教育資源極度渴求的心理,偽裝出優質教育的「泡沫」。

近兩年,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民辦教育機構、在線教育產品的治理,就是要堅決制止這些虛假、錯誤營銷對教育的干擾,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這是教育行業「去泡沫化」的過程,只有將魚龍混雜的假冒偽劣產品清理出去,符合老百姓需要的優質教育產品才能浮現出來。

打鐵自身硬:在線教育新舊動能轉換

對於教育信息化平台和產品而言,2019年應當成為「提高質量」的一年。當虛假繁榮被打破,大量名不副實的「泡沫」被戳破時,留給那些真正優質產品的增長空間是巨大的。家長、老師、學生需要那些確實能夠提高效率、促進提升、減輕負擔的信息化產品。

近幾年來,很多互聯網教育企業走的都是規模擴張的道路,通過免費服務換取用戶規模,利用規模獲得融資,再進一步擴大規模。一方面,這樣的發展道路有效利用了移動互聯網高效、便捷等特點,短期內極度擴大規模,有助於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但另一方面,冷冰冰的數據和技術背後,忽略了活生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與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背道而馳,這也是導致各種有害APP出現的根本原因。

在政策收緊的背景下,互聯網教育企業應當轉變發展思路,通過四個轉向,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從以往注重規模擴張,轉向更加註重質量提升,將自己產品升級為真正的優質教育資源;二是從以往強調渠道建設、著力構建營銷體系,轉向更加註重教研、突出研發,通過教研驅動服務質量的提升;三是從服務於增量用戶、潛在用戶,轉向服務好存量用戶,充分滿足已有用戶的需求,發掘好每個用戶的價值;四是從關注用戶數據、關注投資人需求、關注市場,轉向關注活生生的人、關注教育活動中人的成長成才,真正回歸教育的本質屬性,做回教育人。

行業展望:充分利用改革紅利與技術紅利

2019年,教育信息化行業仍然擁有很多新的機會。這源於深化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改革紅利」,以及5G有望大規模商用和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技術紅利」。

「改革紅利」指的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效應正在顯現,給學校帶來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治理方式、課堂教學形式等一系列的變革,在這些過程中,都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參與和保障,尤其需要技術公司、民辦教育機構的支持,配合學校這個育人主陣地做好資源優化配置、技術研發等工作。

「改革紅利」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領域:一是新高考改革增強學生選擇性之後,帶來了學校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需要藉助信息化技術,有效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合理配置;二是新的評價制度實施以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記錄、指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三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我們突破「能不能帶手機進課堂」的簡單爭論,而應該深入到提升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層面;四是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學校治理模式創新,等等。

「技術紅利」方面,技術進步帶給未來教育的想像力非常巨大,2019年有兩個領域的突破值得關注。一方面,5G的大規模商用正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開展試點,更快的帶寬、更高的網速,將給教育和學校帶來巨大的變革圖景。可以預見,在5G的支持下,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的普及應用有望成為現實,學校教育進入「物聯網」時代,更多學習數據將被採集、挖掘,特別是5G與智能技術的結合,將有利於智慧教育的真正實現。

另一方面,以知識圖譜、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特別是知識圖譜的構建,將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教研水平,幫助教師、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情、學情,整體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的發展,也將應用到輔助教學過程中,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習情況。人工智慧可以運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技術紅利」帶給教育變革的想像空間巨大。

(註:作者李凌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12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幼兒園裡驚喜不斷
徐飛:與專業成才相比,更應強調精神成人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