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為何清朝太監宣讀完聖旨後,會說「欽此」二字?專家:大有深意

為何清朝太監宣讀完聖旨後,會說「欽此」二字?專家:大有深意

為何清朝太監宣讀完聖旨後,會說「欽此」二字?專家:大有深意

聽江湖新聞,說江湖故事,探尋江湖的歷史,尋覓歷史的江湖,就來江湖不曉生。大家看過很多關於古代的電視劇,裡面都有一個經典的場景,那就是太監宣讀聖旨的場景。這樣的場景相比大家都是有印象的,因為一般太監在宣讀完聖旨之後,都會拖一個長長的音調「欽此」。而那些跪著接旨的人,一般都是頭低著,只有聽到這兩個字之後,才會磕頭謝恩,說到:「臣領旨謝恩。」然後才能站起來,去接聖旨。

這就是一整套的傳旨儀式,不過,這裡面有沒有藝術誇張的成分呢?太監讀完聖旨之後,真的會說「欽此」嗎?其實是不一樣的,在古代,聖旨只是諭旨的一部分,皇帝自己頒發的命令,叫做上諭,而皇帝對大臣的奏摺而下達的命令,則叫做聖旨。一般來說,聽完太監宣讀聖旨還不明所以的現象,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這就是在討論你自己上報的事情啊,你必然是知道的。

而且,聖旨是不是全由皇帝親自書寫呢?也不是,古代的皇帝每天都特別繁忙,要看那些堆積如山的奏摺,工作壓力還是非常大的,當然你要說當昏君,那自然沒有壓力。因為工作時間比較緊湊,所以不可能每一道諭旨都有自己來寫。

大部分諭旨是由皇帝口述,一些文官代筆寫成的。只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機密要務,皇帝會親自書寫,這就被稱為「硃諭」。「硃諭」其實就沒有那麼多的約束了,按照皇帝的心情去寫就好了,有的皇帝寫的硃諭比較嚴肅,有的則比較活潑。

在1714年8月1日,康熙帝批硃諭給漕運總督郎延極:「朕聞淮安、揚州地方甚旱,未知六月十五後可曾得雨否。著速確察,寫摺奏聞。特諭。」這個硃諭就非常的正緊,就事論事,非常嚴謹。另外還有一個不同風格的,在1723年的3月25日,雍正寫給年羹堯的硃諭:「知道了。一切總仗不得。大丈夫漢,自己掙出來的,方是真體面。勉之。」這就比較白話了,而且裡面還帶有了自己的主觀情感,沒有那麼嚴謹慎重了。

只不過這些「硃諭」裡面,都沒有「欽此」這兩個字,為什麼呢?專家針對這樣的問題做出了解釋,其實也很好理解,那就是「欽」其實是對皇帝的尊稱,而皇帝自己是不需要尊稱自己的。當然,除了皇帝的硃諭之外,還有內閣大學士按照皇帝旨意擬定的諭旨,這樣的諭旨是需要皇帝御覽的,確認後才能發布。也是硃諭的一類,而上面寫到的「欽此」就是皇帝同意的意思,這裡面可大有講究。

在1908年的11月13日,慈禧太后就下了一道懿旨,由內閣大學士書寫:「醇親王載灃之子,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欽此。」這就是代寫的聖旨,當然,當時的慈禧政治地位非常高了,用上「欽此」也無可厚非。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由皇帝口述,而且由大臣轉述的諭旨,這種行為被稱為「面奉諭旨」在面奉諭旨的過程中,也是會用到「欽此」的。雖然說面奉諭旨是將皇帝的話傳到就行了,不必逐字逐句說的清楚,為什麼還要用「欽此」呢?其實就是為了方面告訴聽話的人,諭旨已經說完了,不用下跪了。「欽此」這兩個字是暗指讓大傢伙趕緊起來。

而在雍正時期,怡親王也曾參加國宮廷內務的辦理,他也有發布旨意的權利,但是他發布的旨意後面會用「遵此」結尾。而不是「欽此」,也因此可以看出親王和皇帝之間的身份還是有差距的,有些詞只能是皇帝專用的詞,親王要是敢亂用就是逾越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歷史故事呢?因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稱江湖不曉生,歡迎留言討論,謝謝觀看。文章為原作者內容,圖片內容源自網路。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代文書綱要》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知君 的精彩文章:

中國狙擊之王,用步槍436發子彈殺214人,軍長:你退出戰場
水滸中結局最好的竟是此人,他識破宋江,謊道回鄉探母,一去不返

TAG:歷史小知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