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越反擊戰,邊境地帶挖大量坑,是幹什麼用的?真相驚動中央

對越反擊戰,邊境地帶挖大量坑,是幹什麼用的?真相驚動中央

對越反擊戰在進行之前,有很多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人入伍,經過短短几個月的訓練,他們就要奔赴戰場。上戰場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但是為了祖國的安定,為了邊疆的安定,他們做好了犧牲生命的準備,無怨無悔。

話雖這麼說,但是傷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在故鄉他們也有自己牽掛的人,當然,遠在天邊也有人牽掛他們。但是這場戰爭他們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能夠活下來是一件不可奢望的事情。

早在對越反擊戰戰爭打響之前,在將領的帶領下,這些將士在中越邊境的中國地盤挖了不少的坑,這些坑是用來幹什麼用的?真相驚動中央。

因為這些坑是埋犧牲烈士屍體的,而這些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很可能就是犧牲烈士中的一員,所以他們當時挖的坑很可能就是用來埋藏自己的。

這種悲傷的感覺每個士兵都心有感觸,但是他們一直壓制著這種感覺,直到其中一名戰士難以抑制的小聲啜泣,周圍的士兵再也壓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三百名戰士失聲痛哭,他們抱在一起,說著:活下來的一定要照顧好犧牲戰友的親人。

一個帶著必死決心的戰士,是不畏懼戰爭的可怕的,但是心中的牽掛卻是他們的傷痛,是他們死後不能安心的唯一因素。戰友的概念大概就是可以把後背交給的人,所以說戰友之間的情誼是任何感情都不能夠相比的。

在戰爭打響以後,我軍雖然給予越軍很強烈的打擊,但是我軍的傷亡依舊慘重,一個班,一個連,乃至一個排的兵生存下來的寥寥無幾,但是就是這些活下來的士兵,他們並沒有忘記打仗之前對自己戰友的承諾,他們用自己原本就賺的不多的財富來贍養著戰友的親人。

張志剛就是其中之一,他當時是代理班長,一個班的人最終活下來的只有三個,活下來的他們在第一時間就找到已經犧牲的戰友的親屬,用自己的收入以及國家的補貼供養他們一輩子。

師長邊貴祥將軍,是有權有勢的人物,在戰爭結束以後,他本來可以憑藉自己的權力地位讓自己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卻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奉獻給了自己曾經犧牲的戰友的親屬,就連他的兒子都經常抱怨。

他的父親連自己的戶口問題都不願意幫忙解決,最後還是邊貴祥的妻子出面解決孩子的戶口問題。在邊貴祥去世之前滿心想著的只有自己戰友的親屬,千叮嚀萬囑咐自己的親人和下屬,一定要在他死後幫忙照顧好這群人。

在戰爭之前還有人曾經問過一名只有十六歲的戰士相不相信戰爭會勝利,小戰士回答我們一定會勝利,語氣相當堅定。但是當問及他戰爭勝利後想幹什麼,想不想娶媳婦生娃的時候,他卻回答,那時候我已經死了。

這樣的回答讓人心痛,卻也是事實。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用付出生命的代價換取我們如今幸福的生活,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對於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一定要加倍珍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書記載 的精彩文章:

兩軍激烈交戰,日軍突然在天上看到一物,嚇得全部撤退

TAG:史書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