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腦面臨兩難抉擇時如何反應

大腦面臨兩難抉擇時如何反應

作者:Charlie Wood


大腦面臨兩難抉擇時如何反應
Credit:HW


相信大家幾乎都有過在便利店貨架前猶豫不決要買哪些深夜罪惡零食的時刻,我要甜的還是鹹的?我有沒有餓到要來個熱狗的程度?

你可能會認為是你的喜好在指導這些選擇(我喜歡美味的小吃,所以我總是選擇巧克力),雖然喜好確實參與了決策。但面對兩個同樣吸引人的選擇,如椒鹽卷餅棒或椒鹽脆餅塊,這種決策制度就會崩潰。根據最近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在這些情況下,你的精神實際上會改變你對一個對象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你的偏好進行小幅度的改變。這項工作揭示了決策過程中一個先前未知的步驟,挑戰了傳統的智慧。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和論文作者Katharina Voigt說:「當然,我們的偏好推動了選擇,但也有一種相反的方式。」


Voigt的靈感來自於一個被稱為布里丹之驢(Buridan"s ass)的14世紀悖論,該悖論假定,在兩個相同的乾草捆之間選擇要吃哪一捆的驢子會因猶豫不決而餓死。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中很少有人遭受如此的選擇困難[HW:其實還是有,只不過不會至於餓死],這表明我們的大腦有某種方法可以打破這種艱難的狀況。


之前的研究已經清楚地表明,事後人們對大多數決定都感到滿意,但這項研究主要集中在進行選擇時我們頭腦中發生的事情。

Voigt說,最棘手的部分之一是準確測量22名參與者想要某些食物的數量。人們很難誠實地報告他們在研究中的偏好,因此研究人員儘可能地設定了現實情況。在選擇了將近三百個小吃之後,他們得知澳大利亞公眾會喜歡,例如Mars巧克力棒、士力架和水果,他們讓參與者餓了四個小時,以確保他們餓了,並給他們每人4澳元(約3美元),然後通過拍賣系統,讓實驗者對3種食品進行選擇,使用這些選擇來衡量他們的偏好。


一旦研究人員知道每個人對每件物品的喜愛程度,他們就會給每個參與者提供一系列艱難的選擇,同時評估同等價值的零食,記錄眼球運動並使用fMRI跟蹤大腦中的血流量。在做出選擇之後,參與者在第二次購買中進行了選擇,並在最終享用他們的零食之前進行了一些對照試驗。


通過比較兩輪選擇,Voigt和她的團隊可以觀察人們的偏好變化,並準確測量變化了多少。一個人最初在爆米花和品客薯片上出價僅為3.00美元,但最終選擇了爆頭花。後來實驗里將爆米花提價至3.10美元,同時將品客貶值至2.50美元。選擇行為將參與者實時轉換成了爆米花的顧客。


Voigt說,基於前額葉皮層部分活動的特徵 - 與計劃、理性、工作記憶和眼球運動相關的大腦區域,她有時可以預測這個人會喜歡哪個對象。 例如,參與者平均花費60毫秒來凝視他們最終選擇(和喜歡)的對象。他們也傾向於最初及最後對更喜歡的零食瞄一眼。


雖然這是第一個表明偏好可以在關鍵時刻發生變化的成果,但Voigt強調說,這個實驗無法解決偏好是否可能繼續發展,正如其他研究所發現的那樣。相反,她的工作已經發現了一個更好理解的額外步驟。南安普頓大學的心理學家Keise Izuma研究了這種決策後的變化,稱這項新實驗「在方法論上非常合理」,並稱讚其多階段結構。

接下來,Voigt希望深入研究可能促使人們不選品客而選爆米花的因素 - 例如包裝的亮度 - 但與此同時說這些結果有助於減輕對自己生活中艱難決定的焦慮.


Voigt說:「起初困難的決定對我來說很可怕,但現在我知道我選擇的並不重要,因為我最終會喜歡它。」


哎,真香!


本文譯自 popsci,由譯者 HW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10個小妙招助你「抵制資本主義」
巨型蝸牛入侵史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