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間俗語:「好子不用多,多子餓死父」,這句話有道理嗎?

民間俗語:「好子不用多,多子餓死父」,這句話有道理嗎?

俗語又叫俗言、俗話,是來源於民間的一種習慣用語。俗語大多由勞動人民創造,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經驗和各種願望。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就是告訴人們,不可小覷這些先人們留下的俗語,因為這是先人生活經驗的總結,了解俗語能讓人增長見聞,了解俗語也能讓人少走彎路。

但是在俗語之中,卻有著很多看似矛盾的話,讓人不知道信誰為好。就比如俗話說的,兔子不吃窩邊草,但俗話又說,近水樓台先得月。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話又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還有下面要說的這句俗語,好子不用多,多子餓死父。

這和我們傳統多子多福的觀念有著明顯的矛盾,俗話說養兒為防老,但這句俗語卻說,孝順兒子不用多,兒子多了餓死父。和人們的傳統觀念截然相反,真正讓人莫名其妙,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有沒有道理?古人又為何這麼說呢?

這句俗語和成語類似,在它的背後,還有一段真實的故事。康熙年間,南方有一位名叫李天生的老人。李天生共有九個兒子,為了十全十美,後來又收了一個養子,湊足了十個兒子。李天生對十個兒子一視同仁,並沒有因為養子不是親生,對其另眼相看。十個兒子長大後,李天生按照當地的規矩,給兒子們分了家。

李天生將家中的田地,平均分給了十個兒子。此後李天生繼續居住在老宅,兒子們紛紛搬離,開始獨立生活。少了兒子們的紛擾,李天生也樂得清靜,但老伴去世後,李天生開始獨居,他便覺得有些孤單了。兒子們各忙各的,都是常年不回家。甚至有一年除夕,兒子們都沒來看望老父親。

幸好那位養子,沒有忘記李天生,大年夜帶著家人前來看望。還沒進門,就聽到老父親在屋中唉聲嘆氣,一問才知道,其他的兒子一個也沒來,老人竟然還沒吃年夜飯。養子非常自責,趕忙將父親接到了自己家中吃飯。

第二天,李天生將十個兒子全部叫回了老宅,大罵兒子們忘恩負義,兒子們慌忙下跪認錯,解釋說,自己也沒想到,都以為父親已被其他兄弟接走,故而沒來看望。李天生聽了兒子們的解釋,老淚縱橫的感嘆說,這真是好子不用多,多子餓死父啊。從此,這句俗語不脛而走,開始廣為流傳。

特別是一些兒孫多的老人,如遇到不肖子孫,便會用這句俗語自我感嘆,這說明了古時候,這類不肖子孫還是很多的,以至於此語能流傳至今。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經不會出現多子餓死父這類情景了。但是兒孫在外打拚,不能經常陪伴父母,卻是越來越常見的事。我們中國人歷來講究孝道,兒孫若是不孝,多子少子都有可能「餓死父」,兒孫若是孝順,一個不嫌少,十個也不嫌多。所以這句俗語,在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形象的說法,意在提醒人們多多陪伴父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言 的精彩文章:

太醫治不好皇后的病,朱元璋心急如焚,太監卻說:可以找民間醫生
國君想娶女子為妃,大臣:太漂亮不能娶,自己卻和女子私奔

TAG: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