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懷念我的姥爺姥姥:寫在「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展」之後

懷念我的姥爺姥姥:寫在「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展」之後

今年是我姥爺張伯駒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所以全國各地都陸續舉辦了相關的紀念活動。早在今年年初,故宮博物院在武英殿舉辦了「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將張伯駒和潘素先生為國家文化事業所做的貢獻和偉大事迹呈現給廣大觀眾,在國內掀起一陣懷念張伯駒先生的熱潮,作為家屬我們感到十分的驕傲與自豪。姥爺和姥姥將自己畢生收藏的珍品捐獻給國家,回饋予人民。時至今日,有那麼多的人懷念他們、紀念他們、頌揚他們,這是我們作為家屬感到最為欣慰的事情。

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 開幕式現場

2018年12月13日,「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幕。文化和旅遊部的很多領導在百忙之中出席了開幕式,吉林省的很多領導和嘉賓也從外地趕到展覽現場,這些都讓我作為家屬很感動,讓我們覺得國家沒有忘記張伯駒和潘素先生,人民更沒有忘記張伯駒和潘素先生。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嘉賓們高度肯定了姥爺、姥姥對祖國文化事業的貢獻;評價了他們在書畫鑒賞和藝術創作等領域的成就。美術史論家薛永年先生更是深情的懷念了他與姥爺生前在藝術交往中的點點滴滴,聽完真是讓我們家屬淚目。更加令人欣慰的是,這次「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主要展示的是姥爺和姥姥自己的書畫創作、詩詞手稿,以及他們與藝壇師友之間的藝術交遊與詩畫唱和。可以說為廣大的普通觀眾,提供了一次全面了解張伯駒和潘素先生的難得機會。

清華大學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原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王明旨教授致辭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兼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虹霖致辭

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金旭東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薛永年致辭

張伯駒、潘素先生的外孫女樓朋竹致辭

開幕式嘉賓集體合影

展覽自開展以來,也得到了很多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他們紛紛來到展廳觀看姥爺、姥姥當年的書畫作品和藝術交往,很多舊識的朋友和新認識的朋友都通過各種方式向我表達了他們對張伯駒、潘素先生的敬仰之情。文化和旅遊部的董偉部長在參觀展覽後,認為張伯駒和潘素先生對我國的文化貢獻是巨大的。他們也與吉林有著深厚的淵源,曾在吉林省博物館和吉林藝術學院工作過,為吉林省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清華大學的王明旨先生覺得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張伯駒、潘素伉儷的藝術文獻展非常有教育意義,一方面他們的藝術格調和藝術創作有很高的水準,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另外一方面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可以為清華的學子樹立為人、做人的榜樣。我的叔父樓宇烈先生也在寒冷的冬日來到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展覽,他今年已經是八十五歲的高齡,但是那天他看展的興緻特別高,認真的觀賞了每件展品,並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表示感謝,為展覽團隊精心的策劃和勤勞的工作表示感謝,同時也為展覽團隊所承受的壓力和遭受的委屈表達歉意。最後他還鼓勵展覽團隊如果有條件應該更加全面、深度的梳理和展示姥姥潘素的畫作,尤其是她留存在吉林省的作品應該更多的宣傳和研究。他對我說「你姥姥是一名專業的藝術創作者,她的藝術成就還淵源沒有被公眾所熟知。你們作為後輩應該做更多的工作去宣揚他們。」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清華大學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建敏參觀展覽

中國文聯副主席董偉(左三)參觀展覽

張伯駒、潘素的外孫女樓朋竹(左)和樓朋林(右)參觀展覽

樓宇烈參觀展覽

張伯駒、潘素外孫女和叔父樓宇烈參觀展覽留念

更令人感動的是,展覽現場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普通觀眾,他們為姥爺、姥姥傾盡所有保護民族文化的努力和貢獻所震撼,更為他們堅持探尋藝術之美的精神追求所感動。這些樸素的觀眾留言不但深深的烙印在我們家屬的心裡,更是我們今後不斷弘揚、傳播張伯駒、潘素藝術成就和精神品格的源源動力。

張伯駒、潘素先生像

1981年,張伯駒、潘素與女兒女婿及外孫女們合影,後排左一為樓朋林、左二為樓朋竹

很多朋友都熟悉張伯駒先生在中國畫鑒賞領域的成就,相信也有很多人感佩他們將自己收藏的書畫珍寶捐獻給國家的義舉。但是在這些偉大奉獻的背後,我還想說姥爺和姥姥其實還是近現代畫壇上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姥爺的繪畫格調高雅,頗具文人氣息,書法更是獨樹一幟,常為知己與友人所作;姥姥在青年時期便專攻傳統書畫,她曾經轉益多師,早在民國時期便享譽畫壇。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書畫作品不但多次參加國家舉辦的重要展覽,更是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歡。在這次的展覽里,有很多他們的書畫精品,還有一些他們共同合作的書畫,我看到以後真是感慨萬千,彷彿回到了當年看他們一起作畫的時光。在展覽現場,很多美術界的朋友和普通觀眾被姥爺和姥姥的藝術成就所折服,在作品面前流連忘返,聽到他們的評價和感慨我心中感到萬分的自豪。我自己也是一名傳統書畫領域的工作者,數十年來一直從事著文物修復的工作,所以我深知藝術對於廣大人民的重要。姥爺和姥姥不但為國家保存了重要的書畫珍寶,他們也用自己的藝術才華和畢生精力不斷造就著傳統文化的財富,書寫著中國文化史的傳奇。這次展覽的展品非常豐富,其中還有很多十分重要的作品,如《風惠》《純是君子》《松風秋色》《傲霜》等,不僅可以很好體現姥爺、姥姥的藝術追求和成就,其實在這些作品的背後還隱含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將來有機會,我一定要把這些背後的故事寫出來,讓更多的朋友和年輕人了解他們坎坷的人生經歷和傳奇的藝術色彩。

梅竹雙清圖 張伯駒 潘素合作

風蕙圖 張伯駒

姥爺和姥姥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們是涉獵廣泛的「雜家」。姥爺非常喜歡傳統的詩詞,周汝昌先生曾經評價他「如以詞人之詞而論,李後主為首,張先生為殿,恐怕以後不易再產生這種真正的詞人了。」在這次展覽里,姥爺所著《叢碧聯語》《金章宗詞序》等重要詩詞手稿也是第一次與觀眾們見面,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觀眾能從這些珍貴的手稿里感受中國傳統詩詞的獨特韻致和文化魅力。

縱使有再多的語言我也無法形容姥爺和姥姥的人生境界和藝術成就,也許「高山仰止」一詞便是我們後輩對他們最好的表達與懷念。我要感謝籌辦此次展覽的主承辦單位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感謝在展覽幕後不辭辛勞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更要感謝長春朝陽區張伯駒潘素藝術品展示館對張伯駒、潘素先生藝術珍品的收藏、研究和推廣工作,正是他們的情懷與努力使更多人了解到姥爺和姥姥的偉大與不凡。

傲霜 張伯駒

翠障春晴 潘素

縱使有再多的語言我也無法訴說對姥爺和姥姥的深切懷念,只願有更多的朋友能夠通過這次展覽去了解張伯駒和潘素先生的翰墨姻緣,感受張伯駒和潘素先生的丹青神韻,體會張伯駒和潘素先生高潔的精神品格與文化堅守。

樓朋竹(張伯駒、潘素外孫女)

2019年寫於丰台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挽回愛情、拯救婚姻的正確方法!
邊界:中關村壹號當代藝術展隆重開幕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