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珍本窮搜羅 校讎獨勤劬——《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在京發布

珍本窮搜羅 校讎獨勤劬——《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在京發布

近日,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廖可斌教授主持的全國高校古委會資助項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稀見明代戲曲叢刊》(8卷)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1月10日下午,東方出版中心與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稀見明代戲曲叢刊》新書發布會暨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安平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學遺產》主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會長劉躍進,國家圖書館原館長、教授詹福瑞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知名學者吳書蔭、張國星、郭英德、左東嶺、朱萬曙、劉石、李簡、王馗、殷夢霞等相聚北大李兆基人文學苑,就大型戲曲文獻的整理、明代戲曲文學的研究以及古典文學的大眾化普及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會議由東方出版中心圖書編輯總監梁惠編審主持。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東方出版中心劉佩英副總編輯分别致辭。

陳曉明教授首先祝賀《叢刊》成功出版,並對廖可斌教授及其編纂團隊表達了敬意。陳曉明認為,《叢刊》的出版對北大中文系來講是大事,是文獻學學科建設的重要舉措和重大成果;戲曲是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的新的發展階段,而明代戲曲的繁盛則是古典文學的中興與集成。縱觀國內外學界的研究現狀,戲曲的重大意義還未得到完全釋放,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民間社會互動的關係,具有政治學、文學、民俗學、文化考古學等諸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對於明代戲曲文獻的整理及研究,一定會打開中國世俗文化、民間社會的新的研究局面,成為古代文學研究、文化研究乃至更多領域研究的重要推動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叢刊》的整理與出版居功甚偉。

劉佩英副總編輯對廖可斌教授牽頭的作者團隊「十六年磨一劍」的可貴精神深表感佩,同時也非常感謝廖可斌教授能將《叢刊》這樣重要的學術成果交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無疑是對編輯的莫大信任和激勵。她不無感慨地說:「跟著熱門話題跑流量、掙眼球,也確實滿足了某些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娛樂需求。但是一個社會的進步,一門學科的演進,需要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基礎史料的整理,更需要出版人把這些整理成果公之天下。」劉佩英還提到,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出版集團「中版好書」2018年度榜評選中,《叢刊》有幸在中國出版集團所屬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等在內的二十多家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數千種圖書中脫穎而出,光榮上榜,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它的社會效益和出版價值。

《叢刊》總主編廖可斌教授著重談了《叢刊》的文獻價值和學術意義。《叢刊》所收劇目,為《六十種曲》《盛明雜劇》《孤本元明雜劇》《古本戲曲叢刊》等大型曲籍所未收之稀見明代戲曲,其中孤本至少有28種之多,如《綠袍記》《花眉旦》等,為明代社會生活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談到編纂、點校過程中的辛酸與不易、遺憾與缺陷,廖可斌教授感慨良多,如戲曲底本情況較為複雜,比整理一般詩文作品更煩難;有些作品,涉及元明、明清之際作品的斷代問題,需要細加參詳,小心求證;而幾種已知劇本,得到底本時間太晚,已來不及收入其中,期待再版時能加以補充。藉此機會,廖可斌教授也表達了對黃仕忠、徐永明、樓含松、黃仁生、周明初、汪超宏等古代戲曲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所組成的編纂團隊的由衷感謝

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安平秋教授回憶起了《叢刊》項目申報時的情景,他說,廖可斌教授的申報,得到了章培恆先生的大力支持,經過古委會嚴謹細緻的論證以及廖可斌教授對編纂《叢刊》所具備條件的精彩陳述,《叢刊》項目得以順利通過。立項伊始,古委會就採取了審慎的態度,對負責人實力、團隊情況和項目本身都作了認真考量。尤其是在《叢刊》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廖可斌先生從浙大到了北大,對此,安平秋教授坦言,他曾有隱憂,後得悉項目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而今又看到《叢刊》終於以高水平、高質量成功問世,安平秋教授倍感欣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教授認為,古籍整理不容易,戲曲整理尤其難,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戲曲研究的底本選擇最難,有好底本不一定能拿到,校勘沒有一定之規,曲與白非常難斷,但又必須斷。「就好比《宋書·樂志》中的鐸舞歌詩,連沈約都斷不開。」劉躍進教授笑著說。

吳書蔭是戲曲研究領域的老前輩,對於劉躍進談到的戲曲文獻整理的難度,他深表贊同,認為《叢刊》能以點校出版的方式呈現出來,相當不易。吳書蔭教授還著重肯定了《叢刊》所選「稀見」作品的價值。以往講到的明代戲曲,都是湯顯祖、孔尚任等幾大家及其重要作品,明代中晚期的作品鮮少被提及,而這個時期正是明代戲曲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吳書蔭教授還對明代戲曲文獻乃至整個戲曲文化研究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國家圖書館前任館長詹福瑞教授首先提到了廖可斌在明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扛鼎力作——《明代復古運動》《明代文學思潮》,他認為,廖可斌教授深厚的文獻功底、對明代文學發展的把握以及個人理論思維能力是《叢刊》獲得成功的基石。 作為眾多珍本、孤本等一手文獻的管理者,詹福瑞教授感慨地說:「十多年前搜集戲曲文獻,尤其是孤本,相當難,可見這套書下了很大力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部編審張國星認為,從藝術樣式上來講,戲曲是最繁複、最複雜的一種文體群;從內容上講,戲曲涵蓋了極其豐富、極其複雜的世間百態;從文化層面來講,戲曲把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涵蓋其中,價值非常大,很多學科都會用到,《叢刊》試圖努力再現明代戲曲歷史全貌,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貢獻,可喜可賀;長久以來,學術研究有一個缺陷,即把古代的作家聖賢化,對研究對象缺乏立場,完全匍匐在研究對象之下,而從《叢刊》「前言」中可以看出,廖可斌教授有自己的審美判斷,能夠站在歷史高點來判斷作品價值,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戲曲研究領域著名專家、北師大文學院郭英德教授首先肯定了《叢刊》的價值,認為《叢刊》是新世紀以來文獻整理成果中的佼佼者:第一,《叢刊》展現出一批罕見的明代劇本;第二,《叢刊》收集了一些散見的劇本,為展現明代戲曲的全貌做了一個基礎的工作;第三,《叢刊》提供了整理古代戲曲劇本的寶貴經驗。郭英德教授認為,戲曲整理應該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整理方法,比如如何選擇底本和校本,如何處理曲詞和賓白,如何處理異體字,如何處理眉批、夾批等。他還指出,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文獻的整理上應該有一個基本原則:只有同一版本系統的本子可以對校,不屬同一系統的本子不可對校。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左東嶺認為,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講,明代戲曲特別重要;《叢刊》的出版,也可見出出版社的眼光。學界以往對「稀見」文獻的整理存在誤解,認為只是補充,但從思想史角度而言,文獻無優劣,不同的文獻呈現不同的面向。傑出的作家超越了時代,但不能完全代表時代;普遍水平的作品,對於了解時代很有價值。《叢刊》代表了明代戲曲的一般情況,對於明代文學乃至歷史的研究,其價值毋庸置疑。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萬曙認為,《叢刊》的主要價值在於「稀見」,呈現了整個明代戲曲文本的面貌,彌補了學者看不到版本的缺憾,特別值得讚賞的是《佚曲卷》,唯有窮盡式地搜羅文獻,才可以放心地寫戲曲史,越是稀見,越有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很多研究工作因為看不到版本,只能放低要求,把這些本子收進來,真正是嘉惠學林。作為《全清戲曲》的主編,他認為,《叢刊》的編纂為大型古籍整理提供了經驗、借鑒與可吸收的成果。

清華大學教授劉石認為,《叢刊》的整理全面、細緻、深入,斷句精確,印製精良,實可為當代古籍整理楷式。他創意性地將《叢刊》的價值與特點總結為五個三字句:隊伍強,選目善,印製精,體例明,工作細。而他的建議也是五個三字句,即定訛誤,出補編,加敘錄,做研究,修曲譜。

北京大學教授李簡認為,《叢刊》的出版夯實了戲曲文獻基礎,她從三個方面評價了《叢刊》:從資料上講,《叢刊》搜羅廣泛,將明代戲曲概況基本呈現於此,以叢刊的形式推出,未知的和新發現的劇本由此得以真正地進入廣大研究者的視野中;從研究來講,《叢刊》的「前言」以一種平等和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材料,使讀者清晰、立體地認識到了明代戲曲的面貌;從校點來說,由於戲曲文獻形態的複雜性,整理殊為不易。

殷夢霞編審所在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以影印文獻出版見長。她站在資深出版人的角度評價了《叢刊》出版的價值,她認為,《叢刊》的外觀大氣典雅,印裝質量精良,是近年來古籍整理出版物中少見的精品。從內容來說,《叢刊》的含金量很高,搜集到如此多的珍稀文獻,實屬不易,這有賴於強大的編纂團隊與科學可行的整理方法,體現了深厚的文獻整理的功力,尤其是輯佚的功力,過硬的鉤沉爬梳的功夫。而上乘的編校質量,則體現出出版社的文化情懷與卓越的編校能力,總而言之,是編纂團隊與出版社的通力合作成就了這套書。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教授認為,《叢刊》的出版持續地推進了明代戲曲的研究,在編纂、整理的過程中,也培養了一批年輕學者。他將視角從案頭轉向了舞台,看到了《叢刊》中的作品所展現出的明代戲曲整體向民間下移的態勢,它們在文學上或許偏於平庸,但並不能掩蓋其舞台上的精彩。他指出,古典戲曲自有其傳承脈絡,古典戲曲的有些元素在民間的戲曲中一直傳承,《叢刊》帶給我們很多的跟活態戲曲相關聯的線索。

深冬北國,萬綠凋零;學術之花,欣欣向榮。《叢刊》新書發布會暨專家座談會在熱烈的氣氛中落下了帷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何志鈞 孫恆存:打造數字美學研究的中國學派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