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年輕時立志做三件事 第一件如果不做可能亡國

康熙年輕時立志做三件事 第一件如果不做可能亡國

康熙皇帝在位的前幾年,由於鰲拜勢大,攬權擅政,康熙在朝政上事事被掣肘,無法實施自己的政治意圖。所以康熙在親政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剷除鰲拜勢力,後來康熙通過一個並不複雜的計謀,利用一群練習摔跤的年輕人,趁鰲拜不備一舉將其拿下。

鰲拜被捕,適逢康熙成年親政,意味著皇帝終於將大權奪回自己手中,可以開始一展自己的抱負。多年以來,一直有三件大事一直縈繞在康熙心頭,所以在親政後不久,康熙就為這三件事擬定初步行動計劃,並且掛在自己的寢宮裡時時警醒自己,不可一日忘卻。

這三件大事,分別為三藩、河務、漕運。而首當其衝,至關重要的第一件事,便是撤藩。

康熙年輕時立志做三件事 第一件如果不做可能亡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三藩之患,是清朝立國之初帶有「原罪」性質的歷史遺留問題。所謂三藩,指的是雲南吳三桂、廣東尚可喜、福建耿精忠三個割據地方的漢人藩王,其中勢力最大的當屬平西王吳三桂。

在明末崇禎皇帝自縊後,清軍之所以能輕鬆通過山海關,長驅南下,靠的就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想依靠清軍向李自成復仇。在後來掃蕩明朝殘餘勢力的過程中,吳三桂扮演了嚮導和先鋒的角色,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了大功。作為酬庸,清朝將這幾位漢將封為藩王,各自鎮守一方。

作為穩定軍心的臨時手段,將吳三桂等封王固然沒錯,但是在制度設計上,還是給予了他們過大的權力。首先是人事權,吳三桂坐鎮雲南,兼轄貴州,雲貴兩省督撫都受其節制。在用人方面,除了督撫以外,兩省大小官員的任命都由吳三桂一手把持,朝廷不能過問,以致吳三桂在西南遍植黨羽,根深蒂固。

康熙年輕時立志做三件事 第一件如果不做可能亡國

其次是財權。三藩不僅控制當地財源收入,而且還需要朝廷每年大量撥款。孟森先生在《清代史》中提到:「三藩鼎踞南服,糜餉歲需二千餘萬,近省挽輸不給,仰諸江南;絀則連章入告,既贏不復請稽核,耗天下之半。」清初財政收入本不寬裕,還要劃撥近半來供養三藩,以致朝廷財政更加捉襟見肘。

三藩幾乎沒有節制人事權和財權,對清朝的國本還只是緩慢的蠶食,而吳三桂等利用特權大量招兵買馬,對清朝的統治形成了現實的威脅,才是康熙下定決心撤藩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三藩問題得不到解決,國家政令不統一,那麼清朝就沒有實現穩定發展的基礎,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尤其值得借鑒。 因此長痛不如短痛,晚撤不如早撤,若等三藩坐大,後世再想做這件事情,就會更加難辦了。

康熙年輕時立志做三件事 第一件如果不做可能亡國

關於康熙決定撤藩的過程,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用了一種戲謔的方式來描寫,康熙提議撤藩,兵部尚書明珠大拍皇帝馬屁,就輕輕鬆鬆地通過了這項決議。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康熙決定撤藩的壓力要比想像中大得多。當康熙讓大臣們對撤藩進行討論時,大多數廷臣沉默不語,只有明珠等少數幾人贊同,另外還有許多反對的聲音,提議殺掉同意撤藩的人。

之所以反對聲浪劇烈,主要是撤藩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能夠順利撤藩固然好,可一旦激起叛亂,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明建文帝之敗仍歷歷在目。如果康熙沒有一定的擔當和魄力,是無法推動撤藩繼續進行的。也幸虧是清朝遇上了康熙這樣的英主,提前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才給後來清朝興盛的國運奠定了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名臣立下禁令 不準下屬出入風月場所 為何只有他女婿除外?
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時間裡 嘉慶是怎樣裝慫的?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