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董芮銘談小楷創作

董芮銘談小楷創作

董芮銘談小楷創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創作的書法作品,凡是投稿參展的,都是以行書面目出現,所以有人認為我是專寫行書的,前段時間我拿了幾件小楷作品去字畫店裝裱,恰被幾個書友看到,竟然認為頗有可點處。既然有人認可,索性我今天就撇開行書不談,說說我的小楷創作心得,也來個反彈琵琶——出其不意。

小楷在古代的科舉應試中是唯一的指定書體,除此外,寫經、抄書、題跋、尺牘等也大多用之,可以想見古人對小楷這一書體應該是很重視了。「工書者不通小楷,不能稱書家」(錢泳《書學》),所以歷史上凡善書者,大多精通小楷,從而也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小楷精品,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等尚有隸意的小楷,可謂小楷之鼻祖,接下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又將小楷進一步演變進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可稱巨擘。從此而下,後代大多書法家擅長小楷,但都無出鍾、二王其右,如歐陽詢、褚遂良、文徵明、王寵、祝允明、董其昌等等。

我寫小楷,遵循的是先簡後難的方法,先是取法趙孟頫的《汲黯傳》、《道德經》二帖,記得當時我正在上高中,不可能整天拿毛筆來練習,只好用鋼筆去臨習,雖然寫出來的線條缺乏韻致,但字形結構尚得。等畢業後利用工作之餘,我才又以毛筆臨習了兩年多的時間。隨後又臨習文徵明的《赤壁賦》、《蓮社圖跋》和王寵的《前後赤壁賦》等經典作品,這一段時間下來,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筆下感覺也逐漸豐富了起來。後來我又溯流而上,向二王取法,無外乎《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等幾種法帖,「二王」當中我尤其喜歡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此帖墨彩飛動,氣骨雄峻,已臻完美,故我每每臨寫不倦。

時下的書法展覽中,以行草書居多,篆隸次之,小楷就更少了,再大一點的中楷書幾乎就沒有,根本不佔主流地位,這也是我不以小楷參加書展的原因,免得出力不討好。但這並不是說楷書不可學,尤其是小楷,因為在書法歷史上,每個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審美觀念,就拿唐楷來說,到了宋朝幾乎就沒有人去欣賞它了,更何況作為我們相隔數百年後的網路時代了,面對唐楷(包括小楷)會不會燃起我們的激情?我認為這關鍵在於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搞出點自己的名堂來,寫出的東西既要有古人的影子,又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愫,「法取蘭亭,書隨時代」,這樣才能打動人,才有時代性。

我的小楷取法,由來喜歡那種結構俊朗、筆法遒勁一路的,都知道寫小字難於寬博,所以最近我又著力在墓誌中取法,以增進體勢和筆法,最後會是什麼樣子,有待於在時間中去提煉、完善。至於工具和材料的選擇,筆我用的是晉唐風骨一類的狼毫,最次也要用兼毫,這樣才能寫出感覺來,墨是我自己研的,寫小楷不需要太多的量,所以也不麻煩,紙也不太吸水,質地細膩的礬紙和半生半熟的最好。

再說一下創作的環境。蔡邕在《筆論》中說道:「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這段話,我覺得最適合於小楷創作。都知道現在的書壇躁氣十足,我是凡人,自然也有這種急功近利的毛病,所以我要努力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慢慢地去掉這些火氣,辦法就是寫小楷,沒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就是寫字而已,不求參展,不用送人,從而也就不看別人的臉色,自家寫來自家看——在明窗淨几的案頭,焚香一炷,再茗茶一壺,去掉一切的塵世紛擾,讓心與古人靠攏,再靠攏,於是捻筆,濡墨,徐徐寫來,一字、一行、一篇,「言不出口,氣不盈息」,全神貫注地書寫,這時,什麼功名利祿,誰還會想得起來?

我不要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到黑,來個「反彈琵琶」走走「鄉間小道」,感覺也挺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品讀畫家王可大水彩藝術
歐陽詢中楷字帖,你一定喜歡!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