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19世紀的歐洲: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

19世紀的歐洲: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

原文 :《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

作者 |福建師範大學 賴海榕 寧德師範學院 黃玉桃

圖片 |網路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經濟大發展

1850-1890時期的歐洲由「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大發展,各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增長提高。這場革命的起點「根本在於歐洲農業的改革」(第2頁),歐洲農業革命促進了糧食增產,以有限的土地養活了迅速增長的人口,從而帶動日用消費品需求的增長。而這又刺激鼓勵了製造方法的革新和新興市場的發展,急劇提升了歐洲的製造能力,促使歐洲建築業、交通運輸業、通信業等領域產生了巨大變革。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體系在歐洲大陸逐漸居於統治地位,並展現出極大繁榮,但其內部所隱含的種種矛盾也開始激化,日益增長的社會財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形成了一種強烈反差,進步與貧困,繁榮與蕭條並存。

「與生產變革相伴而生的是人口變革。」(第19頁)這一時期歐洲人口迅猛增長,而急劇的社會變化和工業革命又導致人口大遷移,當然這也得益於農奴制的廢除和交通運輸業的改進。「在19世紀末,歐洲大約85%的人口都在遷移」(第23頁),導致到「19世紀末,西歐社會已從鄉村主導型轉為城市主導型了」(第24頁)。這樣巨大的人口遷移和社會變革使這一時期的人們思想混亂:「人們割斷了傳統的鄉土情結,住進無人知曉他們的城市,尋求對事物的認同感、新歸屬感和情感依戀(第35頁)」,而各種社會思潮的風起雲湧剛好迎合了這樣的無所適從。

民族主義興起改變政治版圖

在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儘管「傳統價值和科學的新興吸引力影響很大,各種流派也發揮主要作用,但毫無疑問,最流行最活躍的思想力量是民族主義」(第62頁)。民族主義思想在19世紀下半葉得到了極大發展,推動歐洲政治和社會產生巨大變革,也改寫了歐洲的政治版圖。1871年,義大利、德意志分別以獨立民族的身份取得了政治統一(雖然在如何實現統一、何種形式統一上意見不同)。在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對民族主義思想的成功宣傳使得政治自由和民族統一的信念深入人心,「19世紀的整個義大利民族運動也以『復興』命名」(第162頁)。德意志人民在19世紀中期也開始有了民族自覺,民族情緒日益濃厚,渴望德意志統一,德意志的民族主義者將希望寄託於奧地利和普魯士,最終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帶領下戰勝奧地利,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匈牙利擺脫奧匈帝國贏得獨立;塞爾維亞、黑山共和國和羅馬尼亞脫離土耳其取得完成獨立;保加利亞在俄土戰爭後,通過《聖斯特法諾和約》建立了保加利亞公國。這些民族的成功獨立也為其他民族做出了榜樣。

民族主義思潮也推動了國家和國家權力的發展。「民族主義者將國家視為自己的延伸,視為抵抗外來敵人的守護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第96頁)。英國、俄國、法國以及新獨立的義大利、德意志紛紛進行殖民擴張,甚至巴爾幹地區的新興民族國家也加入搶奪帝國的行列,「新帝國主義成為了新民族主義的表現」(第103頁)。

社會主義思潮和運動推動社會改革

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歐洲社會階層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農民被迫背井離鄉,湧入「骯髒、不衛生的公寓大樓,礦場和工廠里的工作條件極其惡劣,工人的工時長、薪水低,剝削童工和女工,缺乏安全防範措施」(第31頁),而且沒有意外保險、疾病保險。「人們每天要在沒有暖氣的工廠里工作十四至十六個小時;礦場僱傭小孩拉煤車,工人在操作機器時哪怕打一個瞌睡,都有可能會失去一隻胳膊或一條腿」(第32頁),工人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十分惡劣。

這一狀況在19世紀下半葉得到了極大改善,這主要得益於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與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工人階級人數的增加與社會主義思潮運動彼此推進,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促使工人階級更積極地爭取權益,懂得通過工會和將勞工團體組織起來一致表達不滿。為了緩和勞資矛盾,在19世紀下半葉,各國政府通過了一系列的法規來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如德意志政府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建立了健康、意外事故、養老和病殘保險。奧地利政府對工廠和礦井裡的工作時長進行了規定,僱傭童工和婦女勞動者受到更嚴格的控制,並制定了有關疾病和意外保險的條款。俄國1882年立法明確規定禁止僱傭十二歲以下的童工,還設置了工廠監察員對此進行監督,並且在1885年的一項法律中禁止紡織工廠里的女工和不滿十七歲的兒童夜間工作,隨後,這項限制也擴展到了其他行業(不過,這些法律都沒有得到嚴格實施)。法國拿破崙三世受聖西門社會主義理論的影響,「認為應該科學地規劃社會資源以造福百姓」(第134頁)。總之,改善工人工作狀況、新修城市下水管道和供水線路、施行免費義務教育、改善社會福利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社會主義思潮發揮出了巨大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也是代議制政府大發展的年代。1867年,英國出台《改革法案》,選舉人數量從之前的一百萬人增加到約二百萬人,在各選區,只要是為自己財產交稅達十鎊及以上或是每年付十鎊及以上租金的人,都有選舉權。同年,俾斯麥對爭取公民權的德意志人民作出了妥協,賦予北德意志聯邦成年男公民選舉權。1872年,英國通過改革者積極倡導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投票法》,規定投票採用不記名的秘密形式,這讓選舉賄賂變得更加困難,也減小了直接向投票人施加壓力的可能性。1884年,英國通過新的《改革法案》,規定所有定期交租或納稅的成年男性都具有選舉權。法國在第二帝國倒台、進入第三共和以後通過了1875年憲法,規定由兩個議院選出任期為七年的總統,下議院的議員由民眾普選產生,參議院的三百名成員由法國市級代表選出,早期還有七十五位由國民議會選出的終身成員,並於1884年起廢除終身參議員。

該書還談到這個時期在國際關係方面,歐洲建立了大國協調機制,使得「歐洲社會近七十五年內沒有爆發歐洲範圍的全面戰爭」。「成長於這一時期的人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回顧過往,將該時期視為黃金時代」(第364頁)。

該書勾勒了19世紀下半葉歐洲的經濟、社會、政治,以及國際關係的變化發展圖景,重要的事件、人物、關鍵節點基本上都得到了呈現,且排列順序適當,敘述筆墨均勻,沒有畸輕畸重,文字簡潔,沒有繁瑣的細節糾纏,可概要性地了解19世紀下半葉歐洲各方面的發展。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40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2017年諾獎得主的「助推」理論,還可以這樣「玩」
後理論時代:理論未死!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