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有一種知縣最難當,一旦授予就被認為是「前生作惡」

清代有一種知縣最難當,一旦授予就被認為是「前生作惡」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美食家,而且用現在的話說他還是個「驢友」。後世熟悉袁枚大都還是因為他在文學、散文以及美食方面,殊不知,他也曾經混跡官場,當過幾任縣令。只不過,袁枚身上好像有蘇東波那種豪放不羈的性情,最終辭官歸隱。

袁枚是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按說有了這樣的耀眼簡歷,他應該在官場上有個不錯的前景。可是他因習滿文考試不合格,被外放為江寧知縣。其實,能實授個知縣也還不錯,只要按部就班熬上個數十年,到老也能混個二品大員。

然而,袁枚的運氣不佳,偏偏被安排在江寧知縣這個位置上,這才使他厭倦官場,心生退隱之意。那麼,江寧知縣和其他知縣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說起這,就得好好講一講清代的「首縣」了。任何朝代,最難做的就是知縣,而清代一千三百多個知縣中,又以首縣最難。過去把省治或府治所在的縣城稱為首縣,該省或該府的其他縣,要尊稱首縣知縣為「首台」,這位「首台」大人在知縣中居於領袖地位。可是這個領袖不好做,以致官場流行一句諺語,即「前生作惡,知縣附郭」。

本來,首縣和其他州縣一樣,具有徵收賦稅、審理案件等職能,但因為衙門設在省城、府城,因而經常被省府大人喚去當差。久而久之,便有兩件不成文的重要事項就落到了他們頭上。一是到京城告狀及上訴案件發給本省重審時,省級大員往往將這件棘手的差事交給首縣去處理;二是省級大員有難言之隱的地方,也是由首縣出頭主持。

因此,首縣的擔子比其他州縣要重,尤其是督撫們要修繕衙門,鋪設器用乃至設宴征歌等事也是首縣承辦。雖然首縣大多是省級大員的心腹,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升遷機會,可同時他們也會承擔更大的風險,而且在督撫面前就好像是個奴才。

乾隆時代兩大才子,人稱「南袁北紀」,「北紀」指的是紀昀,「南袁」指的就是袁枚。袁枚所任的江寧縣就是首縣,因為他的性格原因,實在受不了「為大官做奴」的日子,於是在擔任了七年知縣後,辭官養母,時年33歲。

袁枚在任幾年,官聲其實還不錯,因此他的親朋好友很不理解他。加上時任兩江總督尹繼善對他也十分賞識,如果不出意外,那麼袁枚的仕途將一帆風順。

不過,袁枚自己在《小倉山房文集》卷十六《答陶觀察問乞病書》中道出了他辭官的真實原因,這篇文獻是清代知縣為官難,為附郭縣更難的真實寫照。袁枚說他並非自己看不上小小知縣,也不是久在知縣的位置上,沒有升遷才辭官的。只是因為,江寧類似古時的京兆,民事較少,但迎來送往較多,實在是強人所難。

袁枚身上有著濃厚的文人氣息,天性起得晚,但是在江寧任上,必須把夜晚當成白天,每天起床時,若能聽到雞鳴,就是萬幸了。他感到若是「苦吾身以為吾民,吾心甘焉。而今之味宵昏而犯霜露者,不過台參耳,迎送耳,為大官做奴耳」。

袁枚身上的政治才能是優秀的,可是他無法忍受如此當官。雖然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畢竟天高皇帝遠,像他這樣的基層小官,其命運始終掌握在地方督撫的手裡,一切對上負責,這種帶有致命缺陷的制度讓那些肯一心為民的州縣官無可奈何。

不過,袁枚又是幸運的,他辭官養母后,買下了隨園過起了優哉游哉的生活。因為中國古代奉行「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所以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後,才開始了一生的遊歷,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直到81歲才停下腳步。或許,這種生活對於厭倦官場的袁枚來說,才是他最喜歡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都說吏部是六部之首,但自雍正以後尤其是晚清,其地位遠不如戶部
清代獲文忠謚號的僅有十人,此人不過是個巡撫但得此殊榮實至名歸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