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洲國時期的大金得勝陀頌碑

滿洲國時期的大金得勝陀頌碑

大金得勝陀頌碑建碑的歷史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春,金代第五個皇帝金世宗完顏雍令皇太子「守國」,他自己帶領一部分大臣僕從,由都城中都(今北京)出發,沿著大體上近似今北京——哈爾濱的路線,開始了以回訪完顏部故鄉、金代第一個都城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的旅程。金世宗一行,來到了後來立碑處的得勝陀(今吉林省松原市徐家店鄉石碑崴子村)。睹景思人,一種念鄉懷祖之情油然而生。

70年前,即遼天慶四年(1114)九月,金世宗的祖父、金代開創者完顏阿骨打,就在眼前這個依山傍水的隱蔽處聚集了2500名女真族健兒,舉行了隆重的反遼誓師。阿骨打頂盔貫甲,騎著他心愛的赭白馬登上「高阜」,當眾宣布:「今將問罪於遼」,「若大事克成,復會於此,當酹而名之。」又說:「異日成功,當識此地。」誓師後,首戰寧江州(今松原市伯都)即大獲全勝。第二年就創立了金國,阿骨打被擁為金太祖。金代建立後,把最初起義誓師處命名為「得勝陀」,意為金代在這個地方得到勝利。《金史·地理志》上鄭重記載:「會寧有得勝陀,國言忽土皚葛蠻,太祖武元皇帝誓師之地也。」但由於戎馬倥傯,阿骨打在建金之初逝去,立碑紀念的壯志始終未得實現。為了紀念阿骨打的創業之功,發揚女真族的勇武精神,翌年四月,金世宗下詔在阿骨打最初反遼誓師地「刻頌建宇,以彰聖跡」。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這座女真名碑就矗立在祖國北方的荒原沃野之中,至今已八百餘年。

金碑研究的初始階段

金碑建立後,歷經金、元、明、清四個朝代,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六百餘年。目前尚未發現此間留下的關於金碑的直接記載,但與得勝陀誓師,金世宗東巡以及和碑文相關的史料,卻大量地、準確地在《金史》、《遼史》及其它文獻中保存下來。這就為我們今天研究金碑打下了重要的文獻基礎,同時也使金碑碑文具有了重要的證史、補史價值。據資料記載,清道光三年(1823)吉林堂主事薩英額最先著錄了金碑的漢字和女真字碑文。薩英額發現金碑的經過是「將軍富俊奏准伯都訥(今松原市)閑荒招佃,認墾取租。勘丈至五家子站北荒,見此得勝陀碑頌,今抄錄入記,始知故老遺傳有所本矣」。薩英額所抄之碑文後來收入《吉林外記》,列為卷九古迹篇之首,是為金碑傳世最早的碑文。世人知有「大金得勝陀頌」碑,多自此書始。薩英額漢姓張氏,字吉夫,滿洲正黃旗人。其宗祖由京調吉林正黃旗佐領,傳五世為吉夫。道光初任吉林將軍衙門堂主事,公務之餘輯成《吉林外記》,是吉林省第一部地方志書。薩英額及其《吉林外記》對金碑的流傳、保護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貢獻之大不可泯滅。由於他的抄錄,使淹沒於荒煙蔓草間六百餘年的金碑得以為後人所知,引起了中外史學界的重視和研究。目前中外介紹研究金碑的文著已達五十餘種,以一碑文受此厚遇,尚不多見,這既說明了金碑歷史文物的價值和影響,也反映了金碑學術研究的熱情。

經校勘,《吉林外記》所錄漢字碑文有幾處失誤。

第1行 上脫「大金」二字,下脫「並序」二字。

第3行 書丹者「孫俁」誤記為「孫侯」。

第11行 「顧」下脫「視」字。

第12行 「殆」下脫「吉祥」二字,「益」應為「蓋」,「禮官」下脫另外「禮官」二字。

第23行 「視」應為「貺」,「宗」應為「崇」。

第25行 現在石碑仍非常清楚的「咄」字,誤為。

第29行 「孝治」應為「合契」。

同它的功績影響後世一樣,《吉林外記》的這些失誤,也給後來的金碑碑文整理工作帶來影響。特別是那些未能親到石碑處考察,以書寫文的情況,對這些著錄中的舛誤也多以訛傳訛,沿誤至今。繼《吉林外記》之後,清代記載金碑的文著還有曹廷傑《東三省輿地圖說》(1887),長順等《吉林通志》(1891)。這三種書都產生於清末,既反映了清代學術研究的一個側面,也顯示了地方志書在地方史、文物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和價值。這些書較早記錄了金碑的漢字和女真字碑文,為金碑的發現、流傳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對於碑上已損的文字,這些抄錄就成為唯一的整理依據,至為珍重。光緒十三年(1887)夏,展設黑龍江電線時,曹廷傑親至伯都訥,「見斷碣卧荊棘中,其文被風霜剝蝕,不及道光三年吉林堂主事薩英額記錄之全。爰手拓數分」,是為碑文拓片之首。道光三年薩英額首錄碑文,光緒十三年曹廷傑手制拓片,這不僅是金碑之幸,也是歷史學術界之先,應當引以為榮。曹廷傑從歷史地理角度,結合金碑,對金初奪取政權的幾次重要戰役進行了考證。長順等的《吉林通志》是建國前吉林省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書,對金碑的撰文、書丹、篆額者進行人物研究。最早發現了筆誤形成的人物「孫侯」於史無傳的疑竇,這一重要考證對以後逐步揭開孫侯本無其人,系孫俁的筆誤起到了重要的引發作用。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金碑研究上的第一個高潮,它說明了我國學術界從記錄金碑之始,就同時開展了對金碑的研究工作,並且取得了重要成果。

金碑研究的發展階段

從1891年至1949年是金碑研究的發展時期,有15種文著記錄研究了金碑,是前一個時期的5倍,平均四年就有一本。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37年成書的羅福頤先生的《滿洲金石志》。這是對金碑漢字碑文、女真字碑文,收錄最全、考證最精湛的一部著作,在金碑研究史上貢獻甚巨。該書記載金碑「高八尺五寸五分,廣三尺一寸五分。三十行,行七十九字。額篆書『大金得勝陀頌』六字,二行」。這是第一次對金碑的準確描述。該書所錄碑文依據拓片,落筆求真。它的突出之處是引用羅福成先生的考證成果,依據拓片,辨認出書丹者之名「是俁非侯」,為金碑書丹者的訂正做出了寶貴貢獻。它還集錄了《吉林外記》、《吉林通志》、《東三省輿地圖說》的全部注文,並對所載碑文一一作了訂正。在漢字碑文的整理上,除把「千載合契」錄作「千載契」外,沒有失誤。它標明了金碑研究發展的高度。這個時期,關於金碑的記述更加豐富,研究更加深入。魏聲和《吉林地理紀要》(1913)提到作者「向曹君假拓本歸,觀玩數日,碑文磨泐十二、三字」。這反映了金碑研究者對早期拓片的重視和曹廷傑拓本的流傳,惜今下落不明,難以復睹。其後的《東三省古迹遺聞》(1927)等書對漢字碑文加了句逗。羅福頤《遼金文字僅存錄》(1941),提出了漢字、女真字碑文對譯說,並摹寫了女真字碑額。一些學者深入地考證了金碑,取得突出成果。除前面介紹過的《滿洲金石志》之外,就數卞宗孟的《扶余得勝陀碑敘記》(1934),它按年代引用了中日文材料,對碑的保護情況和碑文研究進展作了系統評述。指出女真文不是十二行,而是三十二行,碑文傾倒當在明末清初,也記下了日本人山下泰藏派人往拓的情況。民國初年,扶余縣長孔憲熙重視文物古迹,指示董扶余學務的郝文濂和教育進行社的王果祈擬訂調查保護方案。民國四年(1915)五月,孔、郝、王等人親赴長春嶺考察大金得勝陀頌碑。其時「碑石折,半傾墜」。孔等人讚揚地險碑貞,慨嘆「古人往矣,而所以代表古人之精神者非賴此古物乎?」「因洗而拓之」。歸後派人修建了近代第一個廟宇式碑亭,即1933年秋,日本人須佐嘉桔所攝照片上已顯殘破之碑亭。1919年,扶餘人劉樹貴同父親及兩個弟弟一起到金碑處,用毛筆在白仿紙上抄錄了金碑漢字碑文。劉樹貴先生手抄稿珍存至今,這反映了金碑附近人士對金碑的熱愛之情,對歷史文物的著錄之殷。1924年,扶余鄉人張其軍在所著《扶余縣誌》中介紹了金碑。他遍訪親友,收集碑石拓片,終於獲得,經他整理的碑文對前此碑文著錄中的錯誤有所避免。所著《扶余縣誌》為扶余縣第一本地方志書,將金碑列為「扶餘八景」之一。歷史學者也加強了對金碑的研究,從單純著錄整理向學術研究方面發展。這主要表現在金毓黻先生的《東北通史》(1941),引用了從「得勝陀……其兆復見焉」這段碑文來講述金代開創史。金毓黻先生的《東北通史》序和卞宗孟《扶余得勝陀碑敘記》(1934)等文,對日本學術界關於金碑的活動,給予了應有的評議、關切和注意。

渡橋先生收藏有幾張滿洲國時期的大金得勝陀頌碑老照片,彌足珍貴。

大金得勝陀頌碑,坐落在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德勝鎮石碑崴子屯,是金代第五帝世宗完顏雍為追記先祖女真族傑出首領完顏阿骨打建國功業而立。石碑結構由首、身、座三部分組成。碑首高79厘米,寬100厘米,厚38厘米,碑首浮雕四條蟠龍。正面龍身盤曲間留額心,鐫刻「大金得勝陀頌」六個篆體字。碑身高177厘米,寬85厘米,厚31厘米,碑身左右邊緣陰刻忍冬草紋飾,正面刻有漢字碑文815字,背面刻有女真大字碑文1500餘字;碑座為龜趺,長160厘米,高72厘米,寬97厘米。石碑全身高為328厘米。曾兩次折斷,兩次粘接復原。1987年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1942年時的大金得勝陀頌碑,圖片出自《満洲國古蹟古物調査報告. 第4編 吉林?濱江兩省に於ける金代の史蹟》)

漢字碑文如下:

大金得勝陀頌並序

奉政大夫充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太常博士驍騎尉賜鯡魚袋臣趙可奉敕撰

儒林郎咸平府清安縣令武騎尉賜鯡魚袋臣孫俁奉敕書丹

承直郎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充國史院編修官雲騎尉賜鯡魚袋臣党懷英奉敕篆額得勝陀,太祖武元皇帝誓師之地也。臣謹按《實錄》及。"睿德神功"碑云:太祖率軍渡淶流水,命諸路軍畢會,太祖先據高阜,國相撒改與眾仰望,聖質如喬松之高,所乘赭白馬亦如崗阜之大。太祖顧視撒改等人馬,高大亦悉異常。太祖曰:"此殆吉祥,天地協應吾軍勝敵之驗也!諸君觀此,正當戮力同心。若大事克成,復會與此,當酹而名之!"後以是名賜其地雲。時又以禳檜之法行於軍中,諸軍介而序立,戰士光浮萬里之程,勝敵刻日,其兆復見焉。

大定甲辰歲,鸞格東巡,駐蹕上都,思武元締構之難,盡孝孫光昭之道。始也,命新神御,以嚴穆穆之容;既又俾十貞石,以贊暉暉之業。而孝思不忘念所,以張閎休而揚偉跡者,蓋有加而無已也。

明年夏四月,詔以得勝陀事訪於相府,謂宜如何?相府訂於禮官,禮官以為昔唐玄宗幸太原,嘗有"起義堂頌"過上黨,有"舊宮述聖頌"。今若仿此,刻頌建宇以彰聖跡,於義為允。相府以聞,制曰:"可。"

獻文:

臣可方以文字待罪禁林,然則頌成功,美形容,臣之職也。敢再拜稽首而獻文曰:

遼季失道,腥聞於天。乃著東顧,實生武元。

皇矣我祖,受天之祜。恭行天罰,布昭聖武。

有卷者阿,望之陂陀。愛整其旅,各稱爾戈。

諸道之兵,亦集其下。大巡六師,告以福禍。

明明之令,如霆如雷。桓桓之士,如熊如羆。

先是太祖,首登高阜。靈貺自天,事駭觀睹。

人仰聖質,凜如喬松。其所乘馬,崗阜穹崇。

帝視左右,人馬亦異。曰此美征,勝敵之端。

諸君勉之,往無不利。師勝而還,當名此地。

神道設都,易經著辭。厭勝之法,自古有之。

我軍如雲,戈甲相屬。神火焰焰,光浮萬燭。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周武戎衣,火流王屋。漢高奮劍,素靈夜哭。

受命之符,孰雲非貞。咄彼宗元,遂誣尚明。

得勝之祥,如日杲杲。至金遺老,疇弗樂道。

聖今天子,武元神孫。化被朔南,德侔羲軒。

眷言舊邦,六飛戾止。六飛戾止,江山良是。

念我烈祖,開創之勤。風櫛雨沐,用集大勛。

聖容既新,聖功即高。永克厥志,以為未也。

惟此得勝,我祖所名。詔以其事,載諸頌聲。

文王有聲,橘駿有聲。潤錄祖業,惟時聖明。

帝王之符,千載合契。配姬輿劉,詔於萬世。

大定二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立石

(網路圖片,如今的大金得勝陀頌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歷史上與蒙古人、日本人存在的關係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廣西的滿族在如何發展?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