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崔偉芳:孔繼涵年譜簡編

崔偉芳:孔繼涵年譜簡編

孔繼涵(1739-1783),字體生,一字誧孟,號葒谷,孔子第69代孫,衍聖公孔毓圻之孫,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刻書家,與戴震、翁方綱、盧文弨等人交好,曾主持刊刻《算經十書》、《戴氏遺書》等,著有《紅櫚書屋詩集》四卷、《斲冰詞》三卷、《雜體文稿》七卷等。對於孔繼涵其人其事,學界尚無系統研究,僅陳冬冬《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學術研究》及唐貴艷《清代山東刻書史》就其刻書、學術成就,以及其交遊、與戴氏聯姻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但對其生平經歷全貌及若干細節的研究稍顯紊亂和不足。本《年譜》以《孔氏炊經堂支譜》、翁方綱撰《墓志銘》以及孔氏相關著作等原始資料為依據,力圖通過爬梳孔繼涵生平,展示這位藏書家豐富的一生。

乾隆四年乙未(1739)一歲

正月初二日,孔繼涵出生於曲阜。

《孔氏炊經堂支譜》:乾隆四年正月初二日生。

祖第67代衍聖公孔毓圻(1657-1723),字鍾在,號蘭堂,著《幸魯盛典》四十卷等書。父孔傳鉦(1705-1747),字振遠,號松皋,孔毓圻第三子,孔氏炊經堂支祖,董修《闕里盛典》。嫡母熊氏,名臣熊賜履之女,生母唐氏。

繼涵幼年時由祖母衍聖公夫人黃氏養育,並在孔府蘭堂書房讀書。少年孔繼涵聰慧好學,深得祖母喜愛,繼涵亦對祖母感情深厚。

《雜體文稿卷三·因居記》:幼時讀書於先恭慤公西偏之蘭堂。[]

《雜體文稿卷三·壽雲簃記》:繼涵幼育於祖母,望雲徙倚,念祝岡陵者,必稱南山,而山川出雲,每觸遊子陟岵之懷,遂顏其楣曰壽雲焉。[]

八年癸亥(1743)五歲

孔子第71代孫孔昭煥襲封衍聖公,系孔繼涵族孫,時年九歲。

十二年甲寅(1747)九歲

父孔傳鉦卒,隨嫡母熊氏、生母唐氏在孔府內宅居住。

十五年庚午(1750)十二歲

本年冬,因衍聖公孔昭煥結婚,移入忠恕堂讀書。

《因居記》:庚午冬,宗子有室,遂移於忠恕堂。[]

十八年癸酉(1753)十五歲

本年,與張塤訂交,且多唱和之作。

李偉《張塤年譜》:《林屋詞七》中《虞美人》詞牌下有詞《孔葒谷農部示記珠軒聽雨詩書此為答》,有句云:「廿年就是車輪轉」。按,此詞作於壬辰(1772),逆推之,可知先生與孔繼涵於此年訂交。[]

張塤《林屋詞自序》:憶予始初唱和,徒侶里中有盛雲思曉心、鉛山有蔣心餘士銓、曲阜有孔誧孟繼涵,皆童季蚤慧,詫無難事。盛之《拗蓮詞》、蔣之《聽秋詞》(今曰《銅琶詞》)、孔之《斲冰詞》皆未成集,既皆有名於世。[]

按,張塤,字商言,號吟薌、瘦銅,江蘇吳縣人,工詩詞,且多次到訪曲阜,為繼涵摯友。

繼涵少年時喜作詩詞,常以日常生活入詩,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

《紅櫚書屋詩集》中有《小蟲詩四首》《茉莉詞二首》《種樹詞》《打麥詞》《飼蠶詞》《捕魚詞》《澆菜詞》《採蓮詞》等。

是年,作《詠蘭詩》,為時人所稱讚。

清徐世昌所編《晚晴簃詩匯》附《詩話》曰:「葒谷少工詞章,年十五,以《詠蘭詩》為時所稱。交戴東原,傳其九數之學。趙甌北、蔣心餘皆未識葒谷,甌北寄詩曰:平生未識孔巢父,曾讀紅櫚詩一編;著錄已登書畫舫,才名爭慕孝廉船。」[]

按:《詠蘭詩》應即《從姪柞索蘭》二首,其一曰:幽蘭似佳人,不以色自炫。忽漫度微風,芳馨襲庭院。緬懷湘中君,含情發深眷。其二曰:乞君九畹英,足我三益友。晴窗午夢醒,疏香暗消受。何以伴蹇修,一卷離騷有。

二十年乙亥(1755)十七歲

長子廣栻生。

《孔氏炊經堂支譜》:廣栻,字伯誠,號一齋,乾隆乙亥恩科舉人,乾隆二十年七月二十四日生。

二十二年丁丑(1757)十九歲

四月己巳日,乾隆南巡北歸,途經曲阜,衍聖公孔昭煥接駕陪祀。五月,隨孔昭煥赴京謝恩,蒙賜居京邸小時雍坊太僕寺街之樓。因思念祖母,而名其居為壽雲簃。

《壽雲簃記》:乾隆丁丑四月,隨宗子謝恩來京師,寓賜第者四十三日。《乾隆曲阜縣誌》:夏五月,衍聖公孔昭煥入朝。

按:此兩書記載時日不同,或是四月出發而五月至京師。

冬,由京師返里後搬離孔府內宅,移居曲阜城東。

《因居記》:丁丑冬,移居東城敝廬。東偏本陶氏故宅,獨存廳事,花竹森蔚,不欲撤而新之,略為葺整,仍以因居顏之。[]

二十三年戊寅(1758年)二十歲

小除夕,作《懷人詞》十四首,以記此前與之唱和詩詞之友。

《斲冰詞》[]有「歲莫懷人詞十四首,乾隆戊寅十二月小除夕作」,所記有袁鑒、周昱、張塤、范嵩等人。

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二十二歲

中庚辰科舉人。

《孔氏炊經堂支譜》:乾隆庚辰科舉人。

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二十四歲

張塤到訪曲阜,繼涵與之參觀曲阜柳庄、魯王陵等。

《斲冰詞》:「東風齊著力·江眉居、朱育泉、程臨川、張瘦銅同游柳庄,臨川繪圖,涵填詞紀事,時壬午七月三日」。

《斲冰詞》:「洞仙歌·壬午八月十九日,偕吟薌並轡出郭,涉沂而南,沿溫泉訪漢石,入於魯恭王冢,間歷舊城,由景靈宮壽陵經漢下,登樓望項王頭墓,不得戾,止清泗之上,飯於紅柿山莊。王秀才亦至,相與縱飲,待月,疾馳而歸,紀事四首」。

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二十五歲

生母唐氏、祖母黃氏卒。

《孔氏炊經堂支譜》:生母唐氏,泰安人,康熙五十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生,

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初五日卒,年五十。

《孔氏大宗譜》: 黃氏,大興人……康熙十六年二月初四日丑時生,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卯時卒,年八十七。[]

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二十六歲

次子廣根生。

《孔氏炊經堂支譜》:廣根,字心仲,號小葒,世襲聖廟六品官,敕封承德郎,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十七日生。

廣根娶戴震長女。

孔繼涵《紅櫚書屋詩集》卷四《壬寅五月二十二日,和孫殤於痘,適刊竟,感念東原,題詩付兒子廣根》有「經傳外氏曾奢望」一句下,繼涵自注曰「和孫,東原之外孫也」。

孔憲璜《孔氏炊經堂支譜》孔廣根條:「配戴氏,休寧人,翰林院庶吉士震長女。」

段玉裁《趙、戴辨》 云:「葒谷於吾師為執友,其子廣根又吾師之婿」。

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二十八歲

抄《詩竹堂五七言古詩讀本》不分卷。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本書條下:清乾隆三十一年孔繼涵抄本。[]

或於此年入都會試,並與戴震相識。

按,關於孔繼涵與戴震初次相識的時間,學界有不同看法。二人交往的最早記載是戴震《重刊序》:「乾隆戊子冬,曲阜孔君體生謂拓本不能家有其書,遂雕印成祑,又詳加考證,別自為附焉。」則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冬二人已相識。陳冬冬《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學術研究》云:「戴震與孔繼涵初次訂交當在乾隆二十二年戴震尚未南還,繼涵已入京師時,可能性較大。是年戴震三十四歲,孔繼涵十九歲,二人長達二十年的交遊,至此拉開序幕。」[]繼涵初次入都年僅十九歲,僅住四十多天就返鄉了,其與戴震相識的可能性不大。戴震為二十七年舉人,繼涵為二十五年舉人,則二人同時參加的會試應有二十八年和三十一年兩次,戴震參加了這兩次會試,皆不第,繼涵也理應參加了這兩次會試,或正是在共同參加會試之時結識。姑暫認定為三十一年時相識。下三十四年二人共同在京有更多交往,也是共同參加當年會試所帶來的時機。

三十三年戊子(1768)三十歲

本年夏,於錢塘張廷謨處得《南宋太學高宗御書石經殘碑》拓本,後作《宋太學石經記》討論之。

《雜體文稿卷三·宋太學石經記》:南宋太學高宗御書石經殘碑,乾隆戊子之夏,錢塘張秀才廷謨為拓得,寄余,為紙七十四翻,外附明趙嘉龍刻《孝經》碑、吳訥《石經詩碑》二紙,圖贊則未及也。

李遇孫《金石學錄·國朝下》云:「所著《微波榭遺書》內《宋石經記》一篇,幾及三千言,考證最詳,言石經遷徙變置者五,其殘缺散佚,皆由於此,非楊璉取之也。」[]

本年冬,刊刻《五經文字》三卷、《九經字樣》一卷,並附自撰《五經文字疑》《九經字樣疑》各一卷。戴震為作《重刊序》,並誇讚繼涵考證經文用心審慎、核訂精審。張塤亦為作序(見《炊經堂友朋詩文雜稿》)。

《雜體文稿卷一·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序》:「乾隆三十三年歲次戊子除日,闕里孔繼涵跋。」

戴震《重刊序》云:「乾隆戊子冬,曲阜孔君體生謂拓本不能家有其書,遂雕印成祑,又詳加考證,別自為附焉。……余聞而知孔君用心之審慎,其留意於小學也,好之深是以能辨之詳如此。孔君好古而知所從事,能去華取實於世之所不講。余讀是本,核訂精審,不徒有功小學而已,治經之儒,先欲識字,其必自此書始。」[]

張塤《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序》云:「今元度《五經字樣》不傳,天佑斯文,以孔君一卷之書當之…古今著述,靈異不泯,非偶然也。」[ ]

按:《五經文字》三卷,唐張參撰;《九經字樣》一卷,唐唐玄度撰,此二書原附刊刻於《開成石經》之後,明嘉靖時因地震,與《開成石經》俱有損,乾隆中馬曰璐得宋拓本,刻馬氏本,雖為完本,但有不少訛誤之處,繼涵遂據通行本及馬本加以校訂重刻,並將其校勘記撰成《五經文字疑》《九經字樣疑》兩書。後人對繼涵此書評價頗高,民國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此書云:「據是編以校其所刊《五經文字》,乃知其所增補,無一不有所本,而於馬本可補原石之損字,因疑寧闕,尤為不苟。其核訂之善,於是編可以征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五經文字疑》誤為三卷,實為一卷。

三十四年己丑(1769)三十一歲

春至京師參加會試,居壽雲簃,與戴震見面,得戴震贈其與盧文弨論《大戴禮》書二首。

《雜體文稿卷一·夏小正考異序》曰:「己丑春,見戴君東原於京師,與論文者二晝,因出其與盧侍講論《大戴禮》書二首,遺余以為別。余受而讀之,中論"夏小正"者十有三事。」

按:此書二首即《戴東原集》卷三之《與盧侍講召弓書(庚辰)》《再與盧侍講書(辛巳)》。

刊刻《京師太學堂講義九種》

按:據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是書乃孔繼涵所編,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三十六年辛卯(1771)三十三歲

中辛卯科進士,與程晉芳、邵晉涵、周永年及從侄孔廣森等同榜。授戶部主事。

《乾隆曲阜縣誌》:五月大雨水,授新進士孔繼涵戶部額外主事、孔廣森翰林院庶吉士。

中進士之後,繼涵常駐京師,與戴震、盧文弨、錢大昕、翁方綱、朱筠等多位名流交遊。

《因居記》:數過從者,錢塘盧抱經文弨、嘉興錢曉征大昕、休寧戴東原震、程瑤田易田、長洲胡東表士震、大興朱笥河筠、歙(縣)程魚門晉芳、杭郡邵二雲晉涵、鶴慶李仙崖根玉、興化任幼植大椿、桐城姚昔抱鼐、歷下周林濟永季、揚州羅金牛聘、吳張瘦銅塤、汪明之元亮,?集其中。

三十七年壬辰(1772)三十四歲

夏,從程晉芳處借《三國志》六十五卷,校並跋。

王國維《傳書堂藏善本書志》錄繼涵手跋:壬辰之夏,借程選曹魚門同年本,缺首冊,丙申之夏,程乃檢出付謄。[]

按:程晉芳,字魚門,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好求異書,家藏五萬餘卷。四庫館開,奉詔進獻藏書350餘種,錄用183種,以薦為纂修官。

三十八年癸巳(1773)三十五歲

二月,詔開四庫館,命翰林諸臣取院中所儲明嘉靖間重錄《永樂大典》分種編輯,戴震、翁方綱等在紀昀的舉薦下入四庫館任纂修。繼涵經常通過他們借抄宮中古籍,故孔氏藏書中多珍稀抄本。孔繼涵抄書不只是簡單的抄錄,還精心校勘,亦多有題跋。

王國維《傳書堂藏善本書志》云:孔氏於四庫館各家進本所抄甚富,往人(往)托友人代為校勘,如《元和郡縣誌》屬趙待詔東校,此與《新定九域志》屬周有香校也。[]

六月十六日,乾隆帝下令增補朱彝尊的《日下舊聞》,編為《日下舊聞考》,由於敏中等主持,繼涵充《日下舊聞考》纂修。

按:《日下舊聞》系朱彝尊編纂的關於京城地區的方誌,《日下舊聞考》在朱書基礎上大量增補,分星土、世紀、形勝等15門,是清代所編的最為豐富的北京地區文獻彙集。

六月三十日,作《隸續跋》。

《雜體文稿卷二·隸續跋》云:乾隆癸巳六月晦日,書於青欞書屋北窗蕉下。

十一月八日,於京師琉璃廠購得汲古閣本《後漢書》,校並跋。

王國維《傳書堂藏善本書志》錄孔繼涵跋云:此本何義門於康熙三十年批校,敦復於乾隆十三年謄教,予於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一月八日冬至癸卯日得於京師琉璃廠之五柳居陶氏,計已七十有三年亦。孔繼涵記。[]

十一月十五日後,作《重刊趙注孟子跋》。

跋云:癸巳之秋…是歲十一月望後闕里孔繼涵識於小時雍坊太僕寺街之壽雲簃。

十一月,從錢坫處借《永樂大典》本《春秋繁露》,校並跋。

《傳書堂藏善本書志》錄繼涵跋云: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一月,借錢獻之校《永樂大典》本重校一過,凡四日訖。孔繼涵記於京師貝蔭衚衕。[]

按:錢坫,字獻之,號十蘭,江蘇嘉定人,錢大昕侄。精地理、文字訓詁之學,工篆書。著有《史記補註》《論語後錄》等。

是年,於徐灊雲處借抄《大金國志》四十卷。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史部·雜史類》著錄此書,並錄繼涵跋云:乾隆卅八年借抄自徐灊雲編修處,己亥三月廿八日復抄杭跋於末。誧孟記。[]

抄《莆陽知稼翁文集》十一卷《詞》一卷。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本書條:宋黃公度撰,清乾隆三十八年孔繼涵抄本。[21]

三十九年甲午(1774)三十六歲

夏,從翁方綱處得《校官碑》、元至順間單禧刻《漢校官碑釋文》拓本。五月十九日,刊刻成書,作《校官碑並單禧釋文跋》,並補釋四字:「志學典謨」之志、「雅容式閑」之式、「賦仁義之風」下是「備達」二字。

《雜體文稿卷二·校官碑並單禧釋文跋》云:乾隆甲午之夏,假得《校官碑》、元至順間單禧刻《漢校官碑釋文》拓本二翻於正三翁學士許。

九月二十六日,張塤與王念孫、任大椿等約定赴玉皇廟賞菊,邀約繼涵,然繼涵因故未能踐約。

張塤有詩記此事:《九月廿六日,同陳竹庵上舍、王懷祖孝廉、錢獻之明經玉皇廟看菊,任子田祠部後至,孔葒谷農部未來》。

又有與翁方綱、程晉芳、張塤、宋銑、錢坫等人在晟元墨妙軒品評明宣宗《鸚鵡林檎橫幅》畫。

張塤有詩記此事:《招同程魚門銓部、翁覃溪學士、宋小岩太守、徐西灣編修、孔葒谷農部、錢獻之上舍,集升元墨妙軒,賦明宣宗仿宋徽宗鸚鵡林檎橫幅》

繼涵《紅櫚書屋詩集》卷三有詩《宣和鸚鵡林禽圖》。

抄《山居新語》四卷。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本書條:元楊瑀撰,清乾隆三十九年孔繼涵抄本。[22]

四十年乙未(1775)三十七歲

三月二十三日,翁方綱、錢載、孔繼涵、孔廣森、馮敏昌小集詩境軒,同觀顏崇槼藏芊子戈。[23]

十月八日,孔繼涵展示明衍聖公《振鷺集》墨跡冊子給翁方綱,翁方綱作跋其後,並以「振鷺集」題於冊首。[24]

按:《振鷺集》,明陳鎬編輯。《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存目著錄,云:「弘治十六年,孔子六十二代孫襲封衍聖公孔聞韶入覲京師。事畢將還,朝臣咸賦詩贈行。……鎬時為山東提學副使,乃合而梓之。以聖系出自殷後,故以振鷺為名。」[25]

秋,借得《西嶽華山廟碑》拓本,臨摹碑文並作《西嶽華山廟碑跋》。

《雜體文稿卷二·西嶽華山廟碑跋》:乾隆乙未之秋,久霖快晴,臨於京邸小時雍坊之壽雲簃,並記。

本年,從知名藏書家處抄錄古本、珍本典籍多部。

《傳書堂藏善本書志》集部著錄《元憲集》四十卷,錄繼涵跋云:乾隆乙未閏十月,借到劉岸淮(湄) 同年本,抄校於小時雍坊寓。繼涵記。[26]又同書史部著錄《輿地廣記》三十八卷,周有香跋云:乙未冬,農部假抄兩浙進本,出以屬校而未得暇也。今冬十月校《寰宇記》竟,姑從事焉。[27]又同書史部著錄《咸淳臨安志》一百卷,錄繼涵跋云:乾隆乙未之冬,自周書昌編修許,得見浙江省經進遺書壽松堂孫仰曾家抄本,雲缺七卷,即從秀水朱氏本錄出,假歸寫之所闕之卷……丙申二月,將為裝緝,因識得書之由,並錄朱跋於上。十八日,春陰欲雨。孔繼涵記。[28]又同書集部著錄《石初集》十卷附錄一卷,錄繼涵跋云:乙未閏十月二十九日從周書愚同年處抄校。[29]又同書集部著錄《牆東類稿》二十卷,錄繼涵手跋:乙未十一月十七日抄得,是日大雪數寸。[30]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著錄《西陲筆略》一卷、《紹興採石大戰始末》一卷,云:宋員興宗撰,清乾隆十四年孔繼涵家抄本[31]。又同書子部著錄《守城錄》二卷,云:宋陳規撰,清乾隆四十年孔繼涵家抄本。[32]又同書集部著錄《日涉園集》五卷,云:宋李彭撰,清乾隆四十年孔繼涵家抄本。清孔繼涵校並跋。[33]

是年,翁方綱有詩《瑞雲岩石纂詩,為孔葒谷戶部作》;張塤有詩《孔葒谷戶部招同翁覃溪、吳泰交二翰林、程魚門、陳伯恩、姚姬傳、洪素人四部曹、戴東原、邵二雲二征君小集寓齋,同賦高麗茶花》。

四十一年丙申(1776)三十八歲

四月十五日,同翁方綱、張塤等人至慈壽寺賞娑羅樹花,後到繼涵青欞書屋觀《光堯閣石經》,張塤約用其《看芍藥詩》韻作詩。

《紅櫚書屋詩集》卷四有詩《丙申四月十五日,同翁覃溪學士、張瘦銅舍人、吳蓉堂編修、周漵明孝廉、兒子廣栻游慈壽寺,看娑羅樹花,寺有明慈聖太后畫像,歸飲青欞書屋,同觀,瘦銅約用其韻》。張塤《鳳皇池上集八》有詩《慈壽寺塔下看娑羅樹花,寺有前明孝定太后畫像歸集葒谷寓齋,觀宋石經》五首。

九月,作《禮記註疏》跋。

《藏園群書經眼錄·經部一》著錄《禮記註疏》載此跋云:乾隆四十一年秋九月己巳朔,孔繼涵記於京師小時雍坊李閣老衚衕之壽雲簃。[34]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著錄《禮記註疏》云:乾隆四年武英殿刻十三經註疏本,清孔繼涵跋並錄清惠棟跋,清孔廣栻校。[35]

十一月十九日,翁方綱與繼涵觀黃易所寄來的北嶽廟碑。二十五日,與張塤飲於陳崇本寓齋,觀陳崇本所藏墨塊。

《傳書堂藏善本書志·閬風集》錄繼涵手跋:丙申十一月十九日校。是日,翁覃溪學使將黃小松所寄北嶽廟碑來(卷三後);二十五日,同吳縣張瘦銅塤飲商丘陳伯恭崇本寓齋,觀所藏墨九十七鋌,有三入洛陽墨半笏,旁有良常澍題名。……二十七日燈下校,借劉編修芷林《大典》本抄。[36]

本年抄書校書成果頗豐,包括《鄭學五種》五卷(《駁異義》一卷、《箴膏肓》一卷、《起廢疾》一卷、《發墨守》一卷、附鄭小同撰《鄭志》一卷)。《紹陶錄》二卷。寶佑四年登科錄》一卷附一卷、《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李侍郎經進六朝通鑒博議》十卷。《雪山集》十二卷。《閬風集》十二卷。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著錄《鄭學五種》五卷,云:乾隆四十一年孔繼涵家抄本,清孔繼涵校並跋。[37]又同書史部著錄《紹陶錄》二卷,云:宋王質撰,清乾隆四十一年孔繼涵家抄本,清孔繼涵校並跋。[38]又同書史部著錄《寶佑四年登科錄》一卷、附一卷,云:清乾隆四十一年孔氏青欞書房家本,清孔繼涵跋。[39]又同書集部著錄《雪山集》十二卷,云:宋王質撰,清乾隆四十一年孔氏微波榭抄本,清孔繼涵跋。[40]

《傳書堂藏善本書志》史部著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並錄繼涵跋云:乾隆三十八年浙江巡撫三寶進鮑士恭家抄本。校勘精審,因俱謄抄……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九月廿六日甲午,誧孟孔繼涵記。[41]同書史部著錄《李侍郎經進六朝通鑒博議》十卷,並錄繼涵手記云:從胡待詔東表兄假得鮑士恭進本,丙申九月初四日抄完。[42]

約於此年開始刊刻《算經十書》。

按,戴震《九章算術跋》:「今秋之仲,曲阜孔君體生訪求得算書若干卷,系毛氏扆影摹宋刻者。」[43]繼涵《算經十書序》云:「今得毛氏汲古閣所藏宋元豊京監本七種,又假戴東原先生所輯《永樂大典》中《海島算》《五經算》而十書備其九,舊附一,今附三,而並梓之。」戴跋是為屈曾發刻《九章算術》所作,「屈刻本刻於丙申(1776),戴震為之撰跋當在是年。」[44 ]故戴震所謂今秋之仲,當是丙申之仲,則其刻算經十書應當在丙申仲秋之後,姑暫繫於此。又微波榭本算經十書之《孫子算經》、《九章算術》後有「大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秋,闕里孔氏依汲古閣影宋刻本重雕」字樣,當系後人誤增。

算經十書為《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陽侯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十部著名數學著作,《綴術》早已亡佚。後人對其所這套書評價頗高,諸可寶《疇人傳三編》云:自東原氏表章古籍而後,唐典帖算之書,復顯於世。苟無戶部刻以傳,亦安必其流行至今乎?嘗謂無朱刻、祁刻,而二徐說亡;無孔刻,而十經之書終熄。然則六書九數之孑存也,戶部之功又豈出學士相國右哉?[45]

四十二年丁酉(1777)三十九歲

四月十三日,李文藻贈光孝寺南漢兩鐵塔拓文,黃易寄觀錢宏俶金塗塔瓦拓本、魏景初銅帳鉤拓本。

《張於湖集跋文》:乾隆丁酉四月十四日校。……前一日,李素伯文藻貽光孝寺南漢兩鐵塔拓文,黃小松易寄觀錢宏俶金塗塔瓦拓本、魏景初銅帳鉤拓本,

把玩周復,殊快也。[46]

按:李文藻,字素伯,益都(今屬山東省青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好書,嗜金石,藏書數萬卷。

四月十七日,翁方綱邀孔繼涵同拓法源寺金明昌二年碑,時李文藻也來觀,偕啜茶於僧寮,聽談潭柘界台之勝。晚飲於青堂書屋,並觀閔惇大所藏《甲申十年同年圖》卷子。[47]

四月二十七日,與翁方綱在青棠書屋觀《漢石經》殘字拓本。

五月二十七日,戴震去世,孔繼涵並寫信告知段玉裁。

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丁酉五月二十七日晡時(即申時,下午3時至5時),時先生寓崇文門西范氏穎園。孔戶部於是月三十日發書至蜀,雲月之二十二日,在東原先生寓中坐,間見封新刊《九章算術》奉寄。後三日,金輔之榜、洪素人朴兩兄來雲東原先生服黑山梔一兩,吐後病即劇。初聞疑甚,前見作吾兄札時,精神朗澈,又將泚筆為王廷相作《傷寒論注序》,非病瘃者,乃竟於二十七日晡時不可作矣。斯人而死,何痛如之。」

戴震去世後,繼涵即收其文稿,為之付梓,刻為《戴氏遺書》,共十五種。是年刊刻有《原象》《原善》《聲類表》《杲溪詩經補註》《毛鄭詩考證》。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微波榭刊本《戴氏遺書》,共十五種,分別是《毛鄭詩考證》四卷、首一卷,《杲溪詩經補註》二卷,《考工記圖》二卷,《孟子字義疏證》三卷,《聲韻考》四卷,《聲類表》九卷、首一卷,《原善》三卷,《原象》一卷,《續天文略》二卷,《水地記》一卷,疏證《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十三卷,《策算》一卷,《勾股割圓記》三卷,《文集》十卷,並有戴氏校《水經注》。《原象》卷尾記「乾隆丁酉六月刻」,《聲類表》卷尾記「乾隆丁酉夏六月刊」,《杲溪詩經補註》卷尾記「乾隆丁酉秋七月刊」,《毛鄭詩考證》卷尾記「乾隆丁酉八月刊」,《原善》卷尾記「乾隆丁酉八月刊」。

八月初十,點校完畢《三國志》六十五卷,十一日作跋。

《傳書堂藏善本書志》錄孔繼涵跋,據此跋,繼涵自乾隆三十七年得此書,期間陸續點校,至乾隆四十二年方點校完畢。云:乾隆丁酉八月初十日點完,自壬辰起已歷六年矣。[48]

八月,與翁方綱研討石經碑文。

「小松(黃易)持漢殘碑,"自然之性"云云完好者百有十字,又可辨者十,不可辨者三,鉤摹存之。適葒谷以一本來示,蓋重摹鑱刻也,已少數十字矣,並記之以俟考。」[49]

八月,王昶文宴於京郊陶然亭,王念孫、朱筠、翁方綱、程晉芳、孔繼涵等四十餘人應邀赴會,此唱彼和,為都中盛事,孔廣森撰序記其顛末。[50]

孔廣森《丁酉八月陶然亭宴集序》:粵以在丁之歲中卯之辰,載酒來游,朋舊式宴……斯瑤席,蓋與會者五十餘人,而應試者居大半焉。[51]

十月,因嫡母有心疾而告歸養。翁方綱作《送孔葒谷農部請養歸曲阜二首》贈別繼涵。繼涵歸鄉後,在曲阜縣城東北購入一所元代所建「聚芳園」宅邸,中有「微波榭」,繼涵甚愛此榭,遂將其所刻、抄叢書命名為「微波榭叢書」。

《因居記》:丁酉十月,得告奉母歸養。……城東適有廢圃,為元時曲阜世尹克欽之聚芳園址,因其廢而有之,是在戊戌之幾……右之傑然翚翥者,微波榭也。

是年繼續抄校古籍,計有《紀元韻編》等九部。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著錄《紀元韻編》五卷:清沉心醇輯,清乾隆四十二年孔氏微波榭抄本。[52]又同書史部著錄《呂忠穆公年譜》一卷《勤王記》一卷《遺事》一卷《逢辰記》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繼涵家抄本,清孔繼涵校並跋。[53]又同書史部著錄《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一卷附錄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孔氏青欞書房抄本,清孔繼涵跋。[54]又同書史部著錄《今水經》一卷:清黃宗羲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繼涵家抄本,清孔繼涵跋。[55]又同書史部著錄《水地記》三卷:清戴震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繼涵家抄本,清孔繼涵跋。[56]

《傳書堂藏善本書志》子部著錄《金樓子》六卷錄繼涵跋:丁酉九月初六日,雨窗校……九月辛未,自圓明園歸,校是書竟。風日甚佳。[57]又同書集部著錄《張於湖集》八卷、附錄一卷錄繼涵跋云:抄自浙江巡撫三寶進璜川吳氏藏本,乾隆丁酉四月十六日校,是日遣趙仆東歸。

《藏園群書經眼錄》集部著錄《曉庵遺書》一卷:清孔氏寫本。有跋錄後:乾隆丁酉秋九月,在京師借周林汲編修本攜歸錄副。正月十三日兩窗記。誧孟。[58]

《孔子故里著述考》記《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沉下賢文集》十二捲雲:唐沈亞之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繼涵家抄本,孔繼涵校並跋。[59]

四十三年戊戌(1778)四十歲

是年春,將已刊刻的《戴氏遺書》寄予盧文弨,盧文弨為之作序。

盧文弨《戴氏遺書序》(戊戌):東原在館校訂《大戴禮記》《水經注》《五經算術》《孫子算經》等書,既已官為版行,而其遺書尚多,或不免有零墜之患,意獨竊竊然慮之。今年春,得曲阜孔君葒谷書,則已為之開雕,以其先成若干種寄余,余於是大慰東原於是乎為不亡矣。[60]

五月,校《研北雜誌》二卷。

《藏園群書題記》錄繼涵跋:乾隆戊戌五月,借桂馥本校。抄本,頁十行,行字二十,廿六日乙酉記,誧孟。[61]

是年,翁方綱有詩《葒谷寄孔廟漢碑》。

四十四年己亥(1779)四十一歲

刊刻《戴氏遺書》之《考工記圖》《聲韻考》。

《考工記圖》卷尾記「乾隆己亥秋重刊。」《聲韻考》卷尾記「乾隆己亥小除夕前重刊。

《戴氏遺書》中其他幾種,如《孟子字義疏證》《東原文集》《水地記》《續天文略》《方言疏證》未記時間,但大體都是從乾隆四十二年開始刊刻,至四十四年刊刻完畢。

四十五年庚子(1780)四十二歲

正月二十六日,嫡母熊氏卒。

《孔氏大宗譜》:熊氏,孝感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賜履第六女,誥封宜人,晉封太恭人,康熙四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卒,年七十六。

二月三十日,同戚學標出城遊樂。

《紅櫚書屋詩集》卷四有詩《庚子二月三十日,同戚鶴泉出城,由長松亭沿沂而東至逵泉,觀至元石幢,登郊台,遂至舊縣城北看桃花,飲於春及園,幢刻記並詩,同鶴泉次韻》。

按:戚學標,字翰芳,號鶴泉,浙江太平人,乾隆四十三年曾應孔繼涵邀聘至孔府任教,教授孔廣栻、孔廣根等人。著有《漢學諧聲》《毛詩證讀》。戚學標為孔廣栻所作《孝廉孔君一齋墓志銘》云:「余見知戶部,嘗延教君。比戶部卒,更以君兄弟托。凡三至君家,前後同幾席五載,於分為師生,於誼猶父子。」

是年,盧文弨有《與孔葒谷繼涵書》(《抱經堂文集》卷二十),與之探討刊刻《鄭志》的優缺。

四十六年辛丑(1781)四十三歲

五月,作《同度記序》。

《續修四庫全書》1045冊有影印《同度記》抄本,序曰「乾隆庚寅[62]閏五闕里孔繼涵。」

九月二十二日,作《因居記》。

《雜體文稿》卷三收錄《因居記》,曰:辛丑九月廿二日。

四十七年壬寅(1782)四十四歲

五月,《九章算術》刊刻完畢,因之感念戴震。

《紅櫚書屋詩集》卷四有詩《壬寅五月二十二日,和孫殤於痘,適刊竟,感念東原,題詩付兒子廣根》。

是年五月至次年八月,張塤乞假回鄉,途徑曲阜,繼涵在聚芳園設宴招待張塤。

按:張塤《乞假集上》有詩《孔葒谷農部置酒眾芳園》,但其到曲阜未有明確時間,《乞假集上》記為壬寅五月至癸卯七月。此眾芳園應即聚芳園。

是年,盧文弨有《答孔葒谷書》,與繼涵研討其《五經文字疑》《九經字樣疑》。

《抱經堂文集》卷二十一《答孔葒谷書》(壬寅):日望足下惠音,久不見到,故知中間必有阻滯。今八月杪,始領手教及佳刻各種,如餧人之得食,喜極不可言。[63]

四十八年癸卯(1783)四十五歲

八月,作《春秋地名考》,孫承位代為抄寫。

按:據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是書,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原稿清本,卷中有「乾隆癸卯八月六日孫承位抄」一行。卷首有自序曰:「嗣杜氏為春秋地名之學,存於今者,莫最於宋程公說《春秋分記》之《疆理書》……因取經傳中與地名相涉而杜氏所未及者,暨杜氏所闕及杜之訛者附之後。乾隆癸卯秋八月孔繼涵識。」

冬,盧文弨自太原南還,途徑曲阜,拜訪繼涵,兩人共賞漢隸。是時繼涵已病。

盧文弨《孔葒谷戶部哀辭並序》(甲辰):昨歲冬孟,文弨自太原南還,過魯訪君,蓋不相見者,星一終矣。留余止宿,示余以漢隸,借我以佳本,餉我以新刻。微見君容黯黮而多涕,勸君宜少近藥餌,然亦不圖有朝夕虞也。[64]

十二月十八日卒,葬入孔林,位於孔林內東北角清代墓葬群區,碑陽題曰:「皇清賜進士出身、朝議大夫、戶部河南司主事加二級軍功加一級、孔子六十九代孫體生先生墓」,碑陰為盧文弨所作之哀辭,即《抱經堂文集》所收之《孔葒谷戶部哀辭並序》。

《孔氏炊經堂支譜》:(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五。

孔繼涵去世後,好友多方哀悼。翁方綱有聯挽之,云:「海內論交,無若孔融好士;平生著錄,不徒中麓藏書。」為其撰墓志銘(《復初齋文集》卷十四《皇清誥授朝議大夫戶部河南司主事孔君墓志銘》)。張塤有詩《小松藏宋拓「范巨卿碑」,葒谷借寄京師,乞同人題詠。碑未還而葒谷已殤。覃溪裝其遺札碑後,並寄小松二首》,又有詩《刪亡友葒谷遺詩為四卷,其子伯誠刊刻已成,送看印本》。

孔繼涵年僅四十五歲,英年早逝。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與書有密切關係,藏書、刻書、抄書、校書佔據了他的大部分生活,在保存和整理古代典籍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抄、校、刻的許多書後來都成為古籍善本,惠澤後學。他以其特殊的家世和身份,得以接觸戴震、翁方綱、盧文弨等當時許多社會名流和大學問家,融入當時的學術主流文化圈,在當時許多熱門學問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的研究,清代小學家研究古文字,多側重於上古的甲骨文、篆文等,對中古時期的文字成果往往忽略,孔繼涵對《五經文字》和《九經字樣》的校勘和刊刻,豐富了清代小學的內容,對清代文字學的發展具有很大意義;他所作《水經釋地》考證《水經》中諸水所經過的州郡、國邑、山川的地名問題,詳述其地名的歷代沿革,開《水經》地名考釋之先河,在《水經》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孔繼涵《雜體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60冊,第436頁。

[]孔繼涵《雜體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60冊,第436頁。

[]孔繼涵《雜體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60冊,第437頁。

[]李偉《張塤年譜》,江蘇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第23頁。

[]張塤《竹葉庵文集·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49冊,第117頁。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九十四,退耕堂本。

[]孔繼涵《雜體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60冊,第437頁。

[]孔繼涵《斲冰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本第395冊,第140頁。

[]孔憲璜《孔氏大宗譜》,第42頁。

[]《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76頁。

[]陳冬冬《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學術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70頁。

[]李遇孫《金石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894冊,第33頁。

[]戴震《戴東原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4冊,第531頁。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第601頁。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333頁。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4頁。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21頁。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2頁。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頁。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98頁。註:《四庫全書》館徐姓編修為徐如澍,然徐如澍之字型大小未有「灊雲」者,此處未明。

[21]《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2頁。

[22]《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55頁。

[23]沉津《翁方綱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79頁。

[24]沉津《翁方綱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82頁。

[25]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43頁。

[26]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03頁。

[27]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21頁。

[28]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36頁。

[29]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56頁。

[30]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22頁。

[31]《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0頁。

[32]《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1頁。

[33]《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5頁。

[34]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5頁。

[35]《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2頁。

[36]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98頁。

[37]《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頁。

[38]《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65頁。

[39]《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8頁。

[40]《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4頁。

[41]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01頁。

[42]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60頁。

[43]匯校本877頁,

[44]匯校本878頁注3

[45]阮元等《疇人傳彙編》,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第671頁。

[46]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8頁。

[47]沉津《翁方綱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103頁。

[48]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4頁。

[49]沉津《翁方綱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107頁。

[50]王章濤《王念孫·王引之年譜》,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第40頁。

[51]孔廣森《駢儷文》,儀鄭堂藏《顨軒孔氏所著書》第十冊,卷二。

[52]《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9頁。

[53]《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71頁。

[54]《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7頁。

[55]《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28頁。

[56]《中國古籍善本》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29頁。

[57]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67頁。

[58]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430頁。

[59]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第679頁。

[60]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3冊,第84頁。

[61]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96頁。

[62]旁書「辛丑」二字。

[63]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2冊,第720頁。

[64]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3冊,第84頁。

作者簡介:崔偉芳(1989-),女,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及地方文化。

原刊於《孔子學刊》(第九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悠小魚說書 第九十一篇 《長江大觀》
揭秘國共隔海對峙時的三次秘密和談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