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一提到愛和尊重,就有人充滿:總是說愛啊、自由啊,孩子會不會不知天高地厚、叛逆難管?

一看到某個孩子對父母大不敬的新聞,總有網友呼籲:別再說什麼愛和自由,這種人就適合棍棒教育!

在微信後台,我們也經常收到類似留言:「現在的孩子就是得到的愛太多,自由太多,都不知道什麼是感恩和責任!就是老祖宗的棍棒教育才有效!」

愛和尊重就等於溺愛放縱?

暴力專制就能保證孩子積極主動、感恩善良?

真相到底是什麼?

今天,跟大家推薦一個TED演講——正確的教育方式,是避免過度呵護和控制

講者是來自美國、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學校從事十幾年教育工作,同時也是兩個青少年的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演講中,朱莉指出:有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方式,正悄悄地毀掉我們孩子的內心力量。

這兩種方式就是——溺愛替代和暴力控制。

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方式,本質上卻是一致的:都以忽略孩子主體感受、自我效能為代價。

從孩子一生的成長來看,這兩類教育方式,都會帶給孩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如何恰當地愛孩子的同時,還能培養出孩子自我負責的意識和能力?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1:「清單式童年」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隨時保護和糾正。

什麼是清單式的童年?就是——

我們確保他們健康、安全、吃好、喝好,

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

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

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取得好成績,

並且不只是成績,還要拿高分,

不只要好成績;

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

要參加運動、活動,

還要有領導力;

不要只參加社團,

還要創建社團,

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

還要參加社區服務,

要讓大學看到,

你會關心他人......

對孩子,我們要花心思來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討價還價。

這個過程中,溺愛替代和暴力控制,我們會輪番上演,只要能達到目標——確保孩子按照我們預期的樣子發展。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2「清單式童年」里長大的孩子會怎樣?

在清單式童年裡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首先,沒有玩耍的時間,因為我們覺得每件事情都要充實起來,彷彿每項作業、每個測試、每個活動,都對他們的未來成敗攸關。

我們不讓他們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只需要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

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口頭希望他們開心,但當他們放學回家,我們通常第一時間詢問他的,卻是作業和成績。

我們的孩子,無論高中畢業時結果怎樣,都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們比實際年齡更老成,只是為了讓自己更符合父母的期望。

他們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3被剝奪「自我效能」的機會

這種做法,不只讓孩子認為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更在於——他們在潛意識裡會發現,自己就是父母的「傀儡」。

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控制,正剝奪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

自我效能,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夠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夠產生結果。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的孩子要建立人生,他們也必須要建立自我效能。

他們需要更多的為他們自己的人生,做更多規劃、思考、決定、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4「短期成功」VS「長期代價」

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作他們童年的奮鬥目標,當我們代替孩子去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

即使我們可以通過這種過度幫助,來讓他們獲得一些短期成功——幫助他們做作業而拿到的成績;在我們的幫助下,他們會有一個更好看的童年簡歷。

但,這些「短期成功」會讓他們在自我認知上付出長期代價。

我們要更少關注成績、大學,更多關注他們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在哪兒都成功。

孩子需要我們少一點痴迷於分數和成績,而將重點放在打造一個能幫助他們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愛;比如,做家務。

沒錯,就是做家務。

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作哈弗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專業上的成功,取決於小時候孩子做的雜活,越早開始越好。

這種挽起袖子開乾的心態代表著: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這種心態代表著:我會儘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這就是讓孩子在工作中獲取先機的核心東西。

但是,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不讓孩子做家裡的雜活,當他們長大步入職場,還在等待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並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動機和意識,既不會挽起袖子去開干,也不會思考:我要怎麼做才能幫上同事的忙?我怎樣才能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5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

哈弗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不是對工作的愛,是對人的愛——我們的配偶、夥伴、朋友、家庭。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

要愛別人,他們首先要學會愛自己;想要他們愛自己,我們就要給他們無條件的愛。

放下對分數和成績的痴迷,當孩子放學回家,我們把手機放在一邊,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著的喜悅。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他們的學習成績。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6支持孩子成為輝煌的自己

你們可能會想:家務和愛,這聽起來很好,但是得了吧!大學看的是榮譽、成績和獎項!

的確,很多名校需要這些,但有個好消息——你不需要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而拼盡全力去那些名校。

幸福和成功的人們,也會來自公立學校,來自沒人聽說過的學院,來自社區大學,來自附近的大學甚至被退學。

如果我們目光更長遠一些,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學,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嚴格的清單約束下長大,等他們進入大學。不管什麼大學,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是他們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裡有一番作為。

在工作中接觸了幾千個別人家的孩子之後,我才意識到——

我的兩個孩子,他們不是盆栽,他們是野花,未知品種的野花。

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長環境,通過愛和家務,讓他們變得強大。

愛他們,他們才會愛別人、接受愛。

上大學、選專業、找工作,都由他們自己。

我的工作,不是把他們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成為輝煌的自己。

哈佛大學教育家:這兩個大行其道的教育誤區,正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不論是溺愛替代,還是暴力控制,都不是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教育。

我們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給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不讓孩子過「清單式童年」,不讓孩子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而是幫他們成為最輝煌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