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小小硅元素的 「變形記」

小小硅元素的 「變形記」

人們往往對第一名更有印象,比如地殼中含量排名第一的元素是氧,那僅次於它的第二位呢?答案是硅,它約佔地殼總質量的27%。雖然含量豐富,但在自然界中卻很難找到它的單質,通常以硅酸鹽和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我們可以在岩石中找到它。硅雖然含量比氧少,但卻有著更為驚人的應用性。有了硅,才有了性能強大的電子設備,才有了現在的互聯網社會。

但硅的應用似乎已經停滯不前,因此科學家們嘗試把硅「偽裝」起來,並且得到了傲人的成果。硅的應用為何停滯不前?這些「偽裝」的硅又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硅晶元的速度「到頭了」

在電子設備中,硅晶元可以說是核心裝置。從智能手機、超薄筆記本電腦到心臟起搏器,它們的晶元均是由硅製成的。幾乎每年都會製造大約650萬平方米的晶元投入使用,它們有一部分投入在計算機和太陽能電池中,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硅在計算機和太陽能電池上的應用效率似乎已經達到上限。

目前小小的計算機硅晶元上已經擁擠不堪,因為上面擠著許多的半導體硅製成的硅晶體管。作為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本設備,硅晶體管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充當電阻,實現電壓對電流的開關控制,這裡的開關指的是電流的存在和不存在。為什麼會選擇半導體硅作為主要的原材料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麼選擇半導體。因為如果是導體製作的晶體管,由於導體的導電能力太強,當施加很小的電壓時,就會產生電流,因此會讓晶體管一直處於「開」的狀態;如果是絕緣體,無論施加多大的電壓,它也不會產生電流,晶體管會一直處於「關」的狀態。這樣的一個晶體管就不能夠實現電壓對電流的開關控制。但半導體就不一樣了,它的導電能力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當施加較小的電壓時,它跟絕緣體一樣,無法產生電流,此時的晶體管處於「關」的狀態;當施加電壓較大時,半導體就跟導體一樣,產生電流,此時可以傳輸「開」的信息。這樣半導體就可以在施加不同電壓時,在開關兩種不同狀態中來迴轉換,也就可以控制電流,所以半導體才成為了晶體管的主要材料。

其次,選擇硅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硅在地殼中含量豐富,相對於鍺、砷化鎵來說,價格也比較便宜,可以用於大批量生產,因此半導體硅成為了幾十年來晶體管的首選材料。

一塊晶元上的晶體管數目越多,意味著可以同時處理更多的信息,這台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就越快。但與此同時,晶體管同時開關產生的熱量也會越多,更多的熱量對晶元的效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一塊晶元上能裝載的晶體管數量是有限的。而硅也發揮了它幾乎100%的可用性,這就是為什麼近十年來計算機處理速度基本停滯不前的原因。

光電轉換效率低

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硅的前景似乎更加黯淡,因為它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的效率太低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太陽能硅電池中,有兩種不同的硅,一種硅上有盈餘的電子;另一種硅上有電子空穴,可以用來存放電子。

光是一束從太陽內射出的微粒流,一束光里有無數個光子,它們是一個個很小的小微粒。當光照射在硅電池上,部分光子會擊中硅原子的盈餘電子,並將電子從硅原子里「敲」出來。被「敲」出來的電子要找個地方來存放它,此時它就會移動到電子空穴中,而電子的移動會產生電流。在硅電池中,會發生很多類似的撞擊,大量被撞擊的電子會不斷「投奔」電子空穴,而且電子並不只是「定居」在某個電子空穴上,而是會在多個電子空穴中連續移動,直到形成一條特定的移動路線,此時電子發生定向移動產生電流,這樣光能就被轉換成電能。

但是光是會反射的,在光照射到硅電池表面後,部分光會發生反射,這部分光就不能轉換成電能。同時,被「敲」出來的電子在移動過程中,其中的一些電子可能會被其它硅原子「抓」進自己的軌道里,這些電子無法連續移動,也沒有進入特定路線,路線內流動的電子變少,產生的電流強度變弱,光能轉換為電能的效率就變低。

為此,研究人員曾考慮過其它的材料如碲化鎘和砷化鎵,但碲、鎵等元素因為數量少,價格也比較貴,無法滿足當今互聯網社會的使用量要求,甚至有些元素還可能是有毒的,會對環境造成威脅。科學家們還考慮過石墨烯,它比硅更堅固更輕,而且光電轉換效率也遠比硅電池好,但大批量生產石墨烯是很困難的。生產石墨烯常用的辦法是機械剝離法,單層的石墨烯非常薄,因此剝離需要精度非常高的儀器。一般來說,儀器越精密,製作越困難,成本也越高。

看來,希望還是只能寄存在硅身上了。

「變形」硅三劍客

既然硅依然是計算機晶元和太陽能電池的「主力幹將」,那麼科學家只好繼續研究該如何讓硅變個樣子了。而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有了傲人的成果。

在計算機晶元領域,晶體管的一種奇特形式在科學家的手中誕生——硅烯。硅烯和石墨烯類似,只有一層薄薄的平面結構,和石墨烯不同的是,它由硅原子組成,平面上都是由6個硅原子連接起來的六邊形,它的形狀跟硅晶體簡直是大相徑庭。

在傳統的硅晶體中,每個硅原子都有4個「觸手」,可以連接4個其它的硅原子,隨著連接的硅原子增多,硅就形成了一個立方體狀的硅晶體,而硅烯是平面的。我們知道,裝載在晶元上的晶體管是由硅製成的,傳統硅由於是立方體狀的硅晶體,體積大,製成的晶體管也較大,而僅有薄薄一層硅元素製成的晶體管體積就比較小,而體積越小,同樣大小的晶元能裝下的晶體管越多,更多的晶體管就可以同時處理更多的信息,計算機的處理速度也會變快。

但體積小並不代表著完美,由於硅烯只是一個平面,它的結構很不穩定,就像四邊形比正方體更容易變形一樣,硅烯會更容易分解,所以硅烯製造的晶體管可能只有幾分鐘的「生命」,因此硅烯目前還無法真正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而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硅的同素異形體似乎一直受到科學家們的青睞。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就一直致力於實現硅的「變形」,並最終有了驚人的成果。開發人員說,他們已經研製出了一種硅的新型材料——Na4Si24晶體,這是由硅元素和鈉元素通過擠壓而成的藍色閃亮晶體。

研究人員發現,Na4Si24晶體是一種「走廊式」結構,就像人在走廊可以隨處走動一樣,鈉離子在硅「走廊」里也可以輕易地來回「走動」。研究人員試著加熱這種晶體,發現鈉離子在熱量的推動下可以輕易地滑出「走廊」,當鈉離子全部滑出「走廊」後,研究人員就得到了硅的同素異形體——Si24。經過對比發現,它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的效率比普通的硅晶體要高。研究人員認為,如果Si24可以大批量生產,將會製造出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

除了Si24之外,另一種硅的同素異形體——硅BC8,也可以應用於製作太陽能電池。前文提到,在傳統的硅電池中,光照射在硅電池表面,一部分光子被硅電池吸收,光子撞擊硅原子的電子,電子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光子一般「敲」出一個電子後就失效了,光子的利用率很低。如果在陰天或是雨天的情況下,光子數目較少,被撞擊出的電子就更少了,進而產生的電流也少,所以硅電池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的效率就會變得更差。

但硅BC8可就不一樣了。硅BC8的特殊結構使得單個光子進入後,可以撞擊多個電子,可以使多個電子發生定向移動,而電子移動越多,產生的電流強度可能就越大。這樣,即使只是少量的光子,硅BC8也可以充分利用光子,「敲」出硅電池內的大量電子,並發生定向移動,光能就會被大量地轉換為電能,從而提高陰天和雨天時太陽能硅電池的轉換效率。

把硅「變形」,實際上就是將硅元素的一種形態轉變成另一種形態,如同素異形體等,它們有的加快了計算機晶元的處理速度,有的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效率。但令人遺憾的是,它們還不能真正在真實世界裡大放異彩。即使這樣,科學家們也不會就此退縮,因為「知難而上」是科學的魅力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飄浮在高空中會發電的怪獸飛艇
聖誕老人是份職業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