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綁架家長有個弔詭邏輯
近日朋友圈刷屏的漫畫「985碩士每天被00後作業虐哭」,表現了職場上自信滿滿、意氣風發的成功人士作為家長時酸楚、沮喪、無助甚至抓狂的一面,引起不少家長共鳴。
生活在快節奏社會的00後家長,家庭生活和養育子女的時間被工作無情擠壓,同時還要按照學校的要求全過程配合:接受家長教育、與老師溝通、參加家長志願者活動、參與互動式家庭作業,甚至批改和輔導有相當難度的學校作業……985碩士家長已經夠幸運了,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更是在孩子面前丟失了長輩的尊嚴。
雪上加霜的是,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家長,當遇到子女學習、行為和交往問題迫切需要養育指導時,得到的卻往往是相互矛盾、披著專家外衣的海量「建議」,讓家長徒花一番力氣後更加無所適從,倍感挫折。做家長難,做家長焦慮,導致一些准家長也產生了對當家長的恐懼。
個體的處境是家長群體助推的結果
近年來,學校對家長的要求不斷增多,家長圍繞子女的教育也在不斷自我加壓。家長處境困難,最大的根源是唯文憑、唯考試、唯分數的社會共識。
兒童及家長、學校及老師,佔了社會人口的90%。到今天,高考仍然是指揮棒,唯文憑、唯考試、唯分數仍然是無奈而頑固的共識。家長肩上的一個個圍繞著提高分數的任務和負擔,基本都直接出自於學校和老師。
一些學校對家長的奇葩要求五花八門,僅家庭作業的難度和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就很過分,再與輔導孩子、家校溝通、參加家長志願者活動等各種項目累加在一起,讓養育孩子成為橫亘在不少家長面前的一座大山。全職家長在時間和精力上都可能應付不過來,更無須說勝任這些任務需要家長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
在分數崇拜的高考指揮棒下,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家長,尤其是學業負擔重壓下的孩子,都成為惡性競爭不斷加劇的受害者。但責任不盡在學校,家長自己也「功不可沒」。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家長正是高考指揮棒的主要推手之一,是各種作業綁架家長的背後推手之一。家長個體的處境,正是家長群體助推的結果。家長在受害的同時,也在為自身的受害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是一個弔詭的邏輯。
家校相互滲透是大趨勢但要適度
同時要注意的是,家長較多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更多參與家庭教育,正逐步成為世界性趨勢,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當性。
社會作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社會子系統之間不斷分化和分工的同時,會發生更多的協同、更多的資源和信息交換、更多的相互作用。這也典型發生在圍繞兒童成長的家校關係上。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愛普斯坦的交疊影響域模型,正是描述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家庭和學校的新型關係、教師和家長的新型結構關係。這種關係表面看具有混沌的特點,即家校邊界變得越來越不清楚,家長更多介入學校教育,教師更多介入家庭教育。家長和教師都在做著很多看似「分外的事」,標誌著家校關係由學校主導、偶發、零散、剛性,進入到相互交疊、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系統合作的新時代。
這樣的相互交疊、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系統合作,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一種結構性變化。但很多家長還抱著剛性社會分工的傳統信念,抱著「孩子到了學校,教育就應該拜託學校和老師」的傳統信條,對適度融入學校教育缺乏思想準備,缺乏迎接家校合作新時代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學校的要求一概帶有抵觸情緒,帶著「有色眼鏡」來消極對待合理的合作。
當然,家長介入學校教育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尤其是雙職工家長,面臨著工作和生活的種種壓力,沒有幾個家長能天天圍著學校和老師轉。當老師對家長提出過度要求,不顧家校活動的效率和家長的時間精力成本,甚至把自己的基本職責推卸給家長,利用家長作為替代性勞動力時,肯定會嚴重損害家校合作關係,破壞兒童成長的系統環境。這是亟待防止和杜絕的。
素質教育滑向實用主義讓家長不堪重負
陪寫作業的集體焦慮,還有素質教育的實用主義傾向與家長知識能力水平不足混合的原因。
素質教育重視書本知識之外的多元智能提升,重視提高孩子的動手、交往、生活、求知等綜合實踐能力,重視培養孩子身體技能、藝術修養。但目前大量湧現的卻是與提分考級等實用結果掛鉤的各種「素質類」強化培訓,是家長既關注孩子綜合素質提升又關注應試的產物,素質教育呈現出實用主義傾向。
00後家長自己的童年是在典型的課堂教學和應付考試中度過的,並沒有經歷過課程改革對素質教育的多種要求,在綜合實踐能力和體藝技能上存在先天的代際缺陷,在這方面的輔導顯然力不從心,甚至存在被孩子代際超越和代際反哺的現象,使得做家長的難度倍增。
同時,嚴重的素質教育實用主義傾向,使得各種素質教育產品越來越趨於求難、求深、求擴大分數區分度。花高價供孩子參加各種所謂的素質培訓時,相關的作業幾乎要求家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勝任的完人。
唯考試、唯分數的惡性排序競爭,家長更多參與學校的時代新要求,以及實用主義「素質」培訓輔導的深、難、全,加上家長童年的先天不足與教育缺陷,導致家庭教育成為大多數00後家長的沉重負擔。工作和事業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在孩子教育負擔面前消融殆盡。
圍繞家校社合作來改善教育生態
破解作業困局,家長首先要反問自己:為什麼要對孩子的作業投入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什麼要對輔導的作業那麼鑽牛角尖?
有些家長的辛苦也許是自找的。根據調查,孩子長大後,很多家長發現當初很多事鑽牛角尖完全沒有必要,甚至效果適得其反。實際上,很多成功的孩子就出自父母工作很忙的雙職工家庭。這些家長用自己的工作行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經驗和優良的個性傾向,給孩子示範如何面對生活、如何學習。在身教的基礎上,如果再適度關注孩子的具體成長狀況,抽出「有質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在和諧的溝通中提出合理的期望、要求與限制,並以熱忱和愛心督促孩子遵守規則,則完全可以用相對較少的精力和時間,培養出對社會有用而終身幸福的孩子。
政府和學校也要發揮重要作用。教育部門先後出台的一系列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的措施,禁止中小學教師校外補課,開展校外培訓機構的專項整治,禁止教師把批改家庭作業的責任交給家長等,雖然有一刀切的嫌疑(例如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式家庭作業就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形式,不應一刀切),也治不了本,但多少可以減緩家長的養育焦慮,遏制「劇場效應」(少數家長搶先超綱培養自己孩子,繼而導致所有人都一起蜂擁而上)引發的惡性競爭局面。
政府和學校還應該圍繞家校社合作來改善教育生態。00後碩士家長的遭遇,折射了全社會教育生態的現狀。很多教育的老大難,不是技術方案的問題,本質是教育生態問題。改善教育生態就要從改善家校關係入手,只有學校和家庭真誠聯手,系統優化兒童成長環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作業困局。
(作者系南昌大學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招標重點課題「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13日第4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