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行仍要心繫人間,參悟大道須借假修真!

修行仍要心繫人間,參悟大道須借假修真!

1

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深厚文化,所以在認識道教的時候,便不能只局限於其特有的宗教屬性,而應該返歸於道的普世意義的層面去理解。

基於此,修道的意義也就變得更加寬泛。「道不遠人」,大道本就在我們日常最普通的生活之中,刻意地向外去追求,反而會離道越來越遠。

如今,很多初學道的人總一味地想要追求得道成仙的大境界,這實際上是對修道理念的認知偏差。

誠然,道教是以神仙信仰為根基的宗教,不論秦皇漢武、還是普通百姓,大眾的求神仙、拜祖先都是道教信仰的具體體現。

道教對人的個體生命尤為重視,強調人們可以通過某種煉養方式實現從人至仙的超越。歷代祖師白日飛升的故事,更給後學者們樹立了修道的榜樣。

學道之士,人人都有身騰紫府的渴求,希望能在人生百年的歷劫中證悟到天地之道的玄奧。

但如果沒有明師的指引,初入道者很容易就會把信道的內容建立在對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的執著追求上,甚至會把某些神異、神通的術法當作是大道的唯一的用處。

既如此,就會受到偏執心的困擾,哪怕術法再高明,心中卻沒有了念及眾生的慈悲,反而背離了大道的基本意義。

須知道,慈悲不只是口頭上的問候語,而是該在人生一世的修為中慢慢去歷練,從而得到心性上的純和。

02

不論是道還是術,都必須要求修持者去戾氣、去欲求、去執著,從卑微的事情中參悟無上大道,由此才能體會到萬物萬法皆是自然的真理,從而避免以偏差心修行。

道教有言,欲求仙道,先修人道。在道教的視角下,全仙道與全人道本來並不是相互衝突的概念。道祖言「道法自然」,這一「自然」是可以置放於任何一種生存狀態中解讀的。

如天之風雲不測、地之陰晴雨雪、草木之歲月枯榮、蟲鳥之朝生暮死,這些都是屬於不同物種獨有的生存方式,是屬於他們的「自然」。

回到人類本身的角度去看,我們的生老病死、七情六慾都是基於肉體的存在而自然呈現出來的一種結果。

從生至死,這是基於生存而談論的「自然」。但人類與天地間的其他物種不同,人是一種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彼此之間存在著必需的交流與協作關係。

古代先聖為後人制定了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等等為人處世的法則,若人人都能夠時刻警醒自己,通過各自的努力,使文明社會在這一套完整的法則中保持平衡運行,那麼獨屬於人類的社會生存、生活之道才能夠「長且久」。這是屬於社會生活方面的「自然」。

總論生存與生活兩方面的自然,即是要遵守人之為人的社會準則和生存準則,才可構成社會大眾豐富多彩的不同人生。而這樣的人生,正是大道在人類社會中的顯化。

既然生之為人,那麼所修之道,便要先從人道做起。不論是不是道人的身份,我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需要去得到衣食溫飽的自然生命體。餓了吃、困了睡,這是人道中的自然,順其自然便是順乎大道。

道教中又有「借假修真」一說,意指雖然我們的肉體是短暫的「假」,但只有通過在「假」中所歷經的種種無常,才能更加明白要修的恆常之「真」是什麼。因此,保養軀體的元和,是進一步去談論仙道的前提;普惠眾生的福祉,是提升修行境界的大法門。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鍊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就,並從服食、辟穀、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夸誕之說。文章認為,道教在醫藥和養生方面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揚其科學內容。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鍊目的。為了修仙長生,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必要手段。《抱朴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將傳教與治病結合起來。由於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喆說:「葯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葯》)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術,醫藥有助於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著,以醫為業,甚至借醫藥來貪取財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鍊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群眾,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鍊的方術,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穀、存神以及房中之術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朴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鍊方術,雖以修真成仙為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著古代醫藥和養生的科學內容。現就這兩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鍊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道教向來有重生、重現世的傳統,若是一味只追求神仙世界的逍遙無待,卻把人間世置若罔聞,這便成了對空中樓閣的虛妄追求。

唯有從人道之中修行,才能找得到超越人道的途徑。脫離了現世的築基,最終又何以去證仙道呢?

3

在漫長的道教史上,諸位得道成仙的祖師——他們或以術法、以哲思、以功行、以教化等等方面成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這就是道教歷來所秉持的「濟世利人」的主旨。

道教雖然以道名教,但其中心詞仍落於「教」字上,強調的是善道之教化。道祖五千文教化世人少私寡慾、祖天師立教感化一方百姓行善積德,凡是歷史上有所成的祖師,並非因他們個人的道法高深而被尊崇,而是因為他們雖然已經具備了上升為仙的資本,心中念想的仍然是要度化凡塵。

隨著世事變遷,祖師流傳下來的術法顯化可能有所更改,但這一慈悲心的含義卻是亘古不變的。任何一個修道人都應該學習呂祖的志向,即目世上紅塵度不盡,又何必自求成仙以逍遙呢?信仰道教,應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道家對人生、對世界的態度。

這一態度往往可以輻射到很多具體的修行層面上,如對誦經禮懺的虔心、對符咒法術的誠意、對養生功法的恆念、對宮觀雜務的無慮上。種種人生最基本的要素皆是修行的基礎,因為道本在於人間、本在於生活、本在於自己。

修真是從生活中的煩雜中體悟出萬物之真,而不是拋卻紅塵不顧,卻只樂得深山老林的無掛礙。獨樂樂還是眾樂樂?這樣的命題在道教中本不會成立。

南華真人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修行路上的自度與度人是合二為一的。任何形式的捨棄與偏執,都是對大道陰陽的誤解。

道教雖然也有出家與入世之說,但不管以什麼樣的身份去傳承祖師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都是在實現道之於人生的度化。

學神仙是修行的目標,但在學神仙的同時還能夠以自身的道果去感化身邊的一切,這便是做神仙的第一步。

初入道門者,切不可在一開始的修行中就被「修仙之大欲」牽引而去。

修道原本是真真實實的生活,並非玄幻小說中的臆想情節。把自己的心放到現實中,借紅塵之「假」修證大道之「真」,如此,才能為以後的修真路找到踏實明確的方向。

作者 | 清虛道人 騰訊道學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重酬原創作者,道教媒體平台徵稿啟事,百萬讀者等你來約!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只有性命雙修,才能長生並證得大道?
關於修鍊中雜念的產生與克服!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