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紀曉嵐是清乾隆時期的重要官員,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和收藏愛好者,在他眾多的藏品中,就有一方很特別的硯台,這方硯台,讓後人都感到十分新奇,因為它的樣子真的是太別緻了,下面竟然是空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古怪的造型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硯台作為「文房四寶」之一,是古人書寫和繪畫都離不開的工具,因為硯台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墨汁的質量,所以一方好硯,就受到文人墨客們的追捧,尤其是四大名硯(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更是文人們志在必得的寶貝。可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現了,文人們硯台,大多數都是精美端正,堂堂大氣,但紀曉嵐卻有一方怪硯,讓看到的人,都會說一聲:這硯台的形狀也太「另類」了。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紀曉嵐的怪硯是一方端硯。從硯台上的銘文可知,該端硯一開始的主人是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幾經轉手,便成為了紀曉嵐的收藏。這方端硯最讓專家們感到疑惑的是,它的底部是掏空的,為什麼要這樣干?難道工匠們在製作它的時候喝酒了?最後,專家們還是請教了一位著名的制硯大師,才破解了硯台如此之怪的難題!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原來,這種的硯台起源於宋代,而且還有個特殊的名字,叫做抄手硯,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用手掌插到硯台底部,然後能將它端起來(如果直接用手去拿的話,那麼硯台上的墨就會沾一手的)的意思。最重要的是,硯台掏空的部分,還有一個最核心的功能——加熱!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因為在古代,人們書寫和繪畫用的墨和現代的墨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的墨是用煤煙灰製作的,並且還加入了凝膠,因此這種的墨就是塊狀的固體,所以也就有了「磨墨」一詞。文人在使用的時候,就取墨塊加清水潤濕,並進行反覆的研磨,直到形成一種乳液狀的墨汁,而不像我們現在用的化學墨汁,直接就是液態的。

接下來,問題出現了,在寒冷的冬天,古人的墨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磨好的墨,不久就會再次凝結成冰,所以就要一邊寫字一邊研磨。尤其是冬天,在溫度很低的情況下,就需要不停的研磨。因此,有錢人家就會找個小書童,來替自己干磨墨的活兒,而對於家庭條件一般的讀書人來說,這就是個大麻煩。但到了到宋代,出現了抄手硯,這些「結冰」的問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宋代的工匠是如何處理抄手硯的?他們將硯台的底部掏空(空格高度在8-12厘米),然後在硯台底下的空格中,點燃半根蠟燭,燭火可以給墨加熱,所以這樣一來,硯池中的墨汁就不會因為寒冷而凝固。由此可見,古代匠人的思想,還真的是天馬行空,腦洞大開。

到了清朝和民國時期,墨的成分改變,逐漸克服了容易凝結的問題,所以人們也就不再製造「抄手硯」了,再到如今,各種化學墨汁的不斷問世,基本上省去了磨墨的麻煩,硯台也就開始「下課」,而走進博物館,成了僅供觀賞的文物……

紀曉嵐有一方怪模樣的抄手硯,它「神奇」的功能是冬天不結冰

小編總是覺得,雖然科技改變生活,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有些事情則是無法取代的,那就是硯台的另外一個功能——文人墨客們揮毫潑墨,酣暢淋漓的情懷。只要這份情懷在,硯台就不會消失,而硯文化,也會一輩輩地傳承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解密坊 的精彩文章:

這件銅帶鉤看著不起眼,卻大有來頭,竟證明了傳說中古國的存在
第三條「絲綢之路」堪稱徽商的生命線,隱藏這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TAG:歷史解密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