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啥被金人扶起來的「大楚」政權的皇帝不敢自稱「朕」?

為啥被金人扶起來的「大楚」政權的皇帝不敢自稱「朕」?

為啥被金人扶起來的「大楚」政權的皇帝不敢自稱「朕」?

為啥被金人扶起來的「大楚」政權的皇帝不敢自稱「朕」?

朕,最初是指身體,後來演變成為第一人稱代詞。先秦時期,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自秦始皇規定「天子自稱曰朕」(見《史記·秦始皇本紀》)起,「朕」這個字開始成為皇帝用來稱呼自己的專用詞。可以說,稱「朕」是封建禮制賦予皇帝的特權。然而,歷史上卻偏偏出現了一位當過皇帝,卻沒有稱過「朕」的皇帝,他就是兩宋之間「大楚」政權的皇帝張邦昌。

張邦昌,字子能,北宋永靜軍東光(今河北東光縣)人。張邦昌的名字寓意深刻,邦,邦國社稷也,昌,昌盛興旺也,從名字上可以看出張邦昌當年心繫國家、修立治平的理想和初衷。張邦昌出身進士,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然而,在腐朽的北宋末年,其才幹卻難以得到發揮。為了加官進爵,出人頭地,心理扭曲的張邦昌通過「專事宴遊,黨附權奸,蠹國亂政」來迷惑皇帝,一味地溜須拍馬,粉飾太平,因此,得到了宋徽宗的賞識和器重。十幾年時間,張邦昌官運亨通,歷任大司成、光汝知州、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卻毫無政績可言。宋欽宗即位後,拜張邦昌為少宰。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進逼東京,北宋政權搖搖欲墜,軟弱無能的宋欽宗決定與金軍議和。金將翰離不趁機提出四個苛刻條件:其一,向金國納貢;其二,向金帝稱侄;其三,對金國割地;其四,向金國派出親王和宰臣。在求和派的慫恿下,無計可施宋欽宗答應了這些條件,並命康王趙構為計議使、少宰張邦昌為計議副使,前往金國負責和談事宜。張邦昌雖然力主求和,可沒想到皇帝會派他出使金國。由於君命難違,加上「慷慨請行」的趙構不斷為他打氣,張邦昌只好硬著頭皮地跟著趙構,迎著蕭蕭北風進入金營。

深入虎穴,最容易檢驗一個人的膽量和意志。在殺氣騰騰的金營中,張邦昌「恐懼涕泣」,失魂落魄;而趙構卻「意氣閑暇」(見《宋史》),談笑自若。這種巨大的反差,讓金將翰離不產生懷疑,認為趙構不像是真正的皇族宗室,而是冒充親王而來。於是,趙構和張邦昌被原封退回,要求北宋另派真正的親王前來。無奈之下,宋欽宗另派肅王趙樞代替趙構,與剛剛被封為太宰的張邦昌再次入金營。這次出使,趙樞與張邦昌一併被扣押為人質。

金人向來是貪得無厭、出爾反爾的,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春,金人的鐵騎踏破東京,北宋滅亡,宋欽宗被俘,北宋皇室成員幾乎被一網打盡。與此同時,不願做亡國奴的北宋軍民誓死捍衛民族尊嚴。各地軍民如火如荼的抗金運動,讓金人自知無法全部佔據北宋領土。於是,金人決定另立一位無血緣關係的人為傀儡皇帝,一則達到所謂徹底滅亡北宋的目的,二則讓新立的傀儡皇帝代替金人繼續統治北宋子民。此次隨金軍南下的張邦昌,因為一貫奴顏婢膝而得到了金人的歡心和信任,於是,金將翰離不把張邦昌列為新帝的最佳人選。

消息傳出,北宋軍民嘩然,以秦檜為首的宋臣上書金人,強烈要求「於趙氏中推擇其不預前日背盟之議者」,另立一位趙氏皇室成員為新帝,結果,遭到了翰離不的拒絕。翰離不將另立新帝的意思傳達給張邦昌後,張邦昌嚇得「欲引決」,打算乾脆上弔死了算了。可金人卻以血洗東京為要挾,「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塗炭一城耶」(見《宋史》),意思是說,你自己死了,就不怕連累全城的百姓嗎?在這種情形下,張邦昌只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叛國稱帝。接著,翰離不強迫宋臣在擁立張邦昌的百官議狀上簽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七日,張邦昌的傀儡政權在金兵的逼迫下,宣告成立,國號「大楚」。

米已成飯,木已成舟。對於這個傀儡皇帝,張邦昌無力抗爭。稱帝後,張邦昌當下封賞了一批擁立自己當皇帝的官員,並效仿歷代新帝登基,宣布大赦天下。大臣呂好問向來看不起張邦昌,於是發難道:「京城四壁之外,都被金人佔據,請問大赦天下是赦免哪個天下?」一句話搞得張邦昌啞口無言,面色難堪。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不服,民心不附,是擺在張邦昌面前的最大難題。鑒於這種情況,張邦昌不得不低調做人,謹慎做事。歷代皇帝都是「南面而坐」,而張邦昌卻「東面拱立」;張邦昌下發命令不稱「詔書」,而是稱「手書」;大臣們稱其為「陛下」,他「斥之」;接見百官時,張邦昌不稱「朕」,而是稱「予」(見《宋史》)。在中國歷史上,不稱「朕」的皇帝,恐怕也只有張邦昌了。

張邦昌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讓人們體諒他的苦衷和無奈。然而,文武百官和各地軍民卻不買他的帳,賣國求榮的罵聲,此起彼伏的反抗,讓張邦昌如臨大敵,如履薄冰。再者,靖康之難並沒有讓大宋王朝的大旗完全倒下。當時,康王趙構領兵在外,眾望所歸,元祐皇后倖免於內,位尊身貴,對宋朝感情頗深的臣民,更是希望趙宋政權能夠在趙構和元祐皇后的聯手下重新振作起來。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四月五日,內外交困的張邦昌「冊元祐皇后曰宋太后,入御延福宮」,請求元祐皇后主持大局。四月十一日,元祐皇后正式垂簾聽政,張邦昌退位,存活了三十三天的「大楚」政權宣告結束。

張邦昌退位後,仍以太宰身份處理政務,並將在位期間所有赦文全部追回,將所有官員一概廢黜。不久,張邦昌派人將傳國玉璽和皇袍送到趙構手中,勸趙構登基。接著,張邦昌又親自趕到趙構軍營「伏地慟哭請死」,趙構「撫慰之」(見《宋史》),免其死罪。趙構稱帝後,任命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可以參決大事。不久,趙構又升張邦昌為太傅,位列三公。趙構之所以如此厚待張邦昌,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張邦昌曾與趙構一起入過金營,有患難之情;其二,張邦昌主動放棄「大楚」皇位,有認罪表現;其三,張邦昌將漂亮的義女獻給趙構,趙構很滿意,不忍心慢待張邦昌。

然而,張邦昌退位後的安定日子並沒有多久。宰相李綱對張邦昌再次擔任新職極為不滿,力主徹底清算張邦昌賣國求榮、助紂為虐的罪惡行徑,朝中檢舉張邦昌罪行的奏章絡繹不絕,甚至有人告發張邦昌在皇宮玷污宮人。在這種情況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趙構下令將張邦昌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長沙),「責降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見《宋史》)。

張邦昌被流放後,金人以張邦昌被廢為借口,再次出兵攻伐南宋疆土,這更加激起了南宋軍民對張邦昌的憤怒,紛紛要求趙構嚴懲張邦昌。九月,趙構下旨賜死張邦昌。接到詔書後,張邦昌「徘徊退避,不忍自盡」。使臣一再催促,張邦昌在嘆息聲中,自縊而死,終年四十七歲。

當過一個多月的皇帝,成為張邦昌一生的污點。張邦昌雖然當過皇帝,但他沒當過真正意義上的一天皇帝。張姓家族公開宣布將張邦昌逐出張氏家族,《宋史》乾脆將其劃入《叛臣傳》,歷史從來對當漢奸的人是不留情面的,不論你是被迫的,還是自願的,張邦昌就是例子。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帶領三十名騎兵的段會宗完成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舉
劉秀與功臣聯姻是為了鞏固劉氏江山,沒想到帶來了外戚專政的惡果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