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獻忠一生殘暴,卻大是大非不糊塗,最後死在抗清前線!

張獻忠一生殘暴,卻大是大非不糊塗,最後死在抗清前線!

談及張獻忠,清朝史書上給予的評價,重點是「殘暴」這兩個字,將四川百姓之死,幾乎全部歸咎於張獻忠,比如透露了滔天殺氣的「七殺碑」。當然,現代研究發現,張獻忠屠川只是清朝的抹黑而已,清軍屠殺的川民數量應該不低於張獻忠(清軍有過三次屠川)。

但不管如何,從1630年起兵以來,張獻忠的確殺人無數,說他一生殘暴,也並不冤枉他。然而,張獻忠一生殘暴,不代表他對民族毫無功勞。尤其是死前遺言,展現了梟雄本色,足以讓吳三桂、洪承疇等之流羞愧。

1644年,李自成進京,崇禎殉國,大明群龍無首。此時張獻忠做什麼呢?簡單的說,稱帝建國,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簡單的說,前面起義時朝廷還能「招撫」,但稱帝建國之後,張獻忠就和明廷不死不休了。

然而,這時出現了新情況,因為清軍入關了。1646年7月,清軍步步逼近,威脅到了大西政權,張獻忠決定北上陝西抗清。

(1)清朝吳偉業《鹿樵紀聞(綏寇紀略)·獻忠屠蜀》記載,張獻忠抗清之前,「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當然,吳偉業這麼記載,主要是說明張獻忠的殘暴,但實際上張獻忠有「斷絕後路」之心。

(2)在和清軍戰爭中,張獻忠身處前線,結果被叛徒指引,最後中箭而亡,死在抗清前線。曾對孫可望說過這麼一句話,展現了梟雄本色,「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張獻忠死了之後,大西軍的余部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清軍,轉戰在西南各省的廣大地區,堅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其中,最典型的是李定國,可謂是南明政權的擎天柱。而後來南明的部隊,主力就是大西軍。

可以說,對於傳統中國而言,張獻忠是有大功於民族,(1)自身的抗清之舉,在大是大非上一點都不糊塗,(2)余部加入南明,繼續抗清的行動。換言之,如果沒有張獻忠的大西軍,可能南明早就結束了。

南明存在的意義,不是讓戰亂時間拉長,而是展現了民族精神和意志。如果一個民族,給敵人輕易征服,沒什麼人反抗,相信這個民族沒有前途。可惜的是,漢奸賣國賊太多了。

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張獻忠雖然殘暴,卻讓人佩服,在民族大是大非一點都不糊塗。至少,與他同時代的洪承疇、吳三桂、范文程、鄭芝龍、錢謙益、寧完我等人,在節操和民族大義上完全比不上張獻忠。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吧!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之禍,究竟是張獻忠造成的,還是清軍造成的?其實,在清朝遺老編修的《清史稿》上,讚揚清朝大兵的一句話,卻透露了一定的玄機:「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只要一赫怒就屠城的軍隊,能和四川之禍脫離了干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雍正首開清西陵,不敢葬於康熙身邊,真是因為做了虧心事?
古代兵制的一大變革,造就了一個奇蹟,5萬新兵大敗55萬精銳!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