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軍從故宮搶走了多少文物? | 短史記

日軍從故宮搶走了多少文物? | 短史記


問:請問編輯,有人說抗戰期間日軍並沒有搶劫故宮,也沒有掠奪故宮文物,這是真的嗎?

文 | 諶旭彬

抗戰期間的故宮文物,分為

南遷

存留

兩個部分。

1933年初,日軍攻佔熱河,平津震動。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等四家機構決定將部分文物南遷,前後分五批起運。先暫存於上海租界,後於1936年底存入南京朝天宮庫房,也就是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這批南遷文物共計

19557箱

其中故宮博物院13491箱,頤和園640箱,古物陳列所5415箱,國子監11箱

南遷文物雖屬精選,但也只是故宮所藏曆代皇室文物的一小部分,

留在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仍至少超過了100萬件(套),珍品不可勝數

——當時未有完整統計;2010年的詳細點查數據是,故宮館藏文物為180558件(套);摒除後世增入與戰後迴流的部分,認為1933年文物南遷後,仍有超過100萬件(套)文件留存在北平故宮,其實是一種比較保守的估計。①

圖: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

南遷部分的命運,比較波折。自1937年8月開始,這部分剛剛安定下來的文物,再度踏上西遷之路——

據韓啟桐1943年的統計,共計運出16627箱,2953箱被迫留在了南京。

第一批西遷故宮文物,沿長江水路,經漢口、長沙運至貴州安順,後又轉移至四川巴縣;第二批走水陸兩路,經漢口、宜昌,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抵達重慶,後為避日軍轟炸,又轉運至樂山,期間發生過箱體落水事件。第三批走陸路,由火車運往徐州,入陝西後,沿秦嶺山道用卡車運入漢中,為避日軍轟炸,後又轉移至成都,最後存放於峨眉山的廟中。

顛簸、翻車、落水、泡雨、誤炸、倉庫坍塌、潮濕霉變、白蟻侵害等,對西遷故宮文物造成了許多損失。抗戰勝利後,文物東歸,途中尚且「嚴重損失文物達120餘箱」,戰亂中的倉促西遷,損失自然更大。比如,1938年2月四川禁煙局倉庫坍塌,曾壓損文物七箱;6月,陸路押運的士兵不慎引爆手榴彈,炸毀文物四箱;1939年,往樂山轉移時多隻文物箱落水,多艘船隻觸礁導致船艙進水波及文物……

也就是說,

坊間流傳已久的「西遷文物幾乎沒有損失」、「沒有丟失過一隻文物箱子」的說法,與常識不符,也與史實不符。

可惜的是,這些損失,戰後並未留下詳細的統計資料。②

滯留在北平和南京的故宮文物,是留有詳細損失統計的。

下面這張《被劫文物清單》,由故宮博物院統計,1948年9月呈遞給盟軍總部,再由盟軍總部轉令日本政府,對損失文物徹查尋找。

清單中的66隻大銅缸,是北平故宮博物院的被劫文物。

自白地青花大盤至玻璃罩

(先往下,再往右)

,是故宮南京分院遺失的文物,其餘屬於古物陳列所寄存在南京分院的文物。


製圖/短史記

北平淪陷期間,日軍對故宮博物院較大規模的侵擾有兩次。

第一次是1938年6月,敵偽憲警兩度闖入故宮博物院太廟圖書館,搬走、撕毀大批圖書雜誌。

據統計,日偽共計搶走圖書書216種,計314冊;雜誌305種,計655冊。主要劫奪銷毀對象,是含有反日、愛國、馬克思主義、揭露日本殖民、偽滿真相等內容的出版物,如《抗日救國須知》、《日本在滿洲權力及地位》、《中國喪地史》、《日本帝國主義的滿蒙觀與我們馭議》、《日本侵略中國年表》等。④

第二次是1944年,日偽強制故宮「獻納銅品」,用來鑄造槍炮子彈。

北平城裡的「銅品獻納運動」始於1943年,日軍很快注意到了「宮內銅缸及歷史博物館銅炮等件」,「借遊覽之名來宮中調查銅器者不乏其人」。進入1944年,客觀形勢已很難抵制日軍對故宮銅缸銅炮的徵用,為避免日軍直接侵入造成更大損失,故宮將轄區內的兩百多口銅缸造冊,篩選出其中沒有款識、不能斷明年代者54件,連帶2尊銅炮,交給了日偽。大略同期,日軍還曾直接自故宮劫奪銅燈亭91座、銅炮1尊。及至日本投降,後者在天津被發現,但已經殘破、缺損,前者則不知所蹤。⑤


圖:日軍劫掠故宮銅缸一隅

滯留在南京的2900多箱南遷文物,藏於朝天宮地庫,損失「幸不甚大」(馬衡語)。

1938年6月,日軍打開地庫,對文物進行了開箱清點,並搬出保存至日軍兵站。汪偽政權成立後,這部分文物,成了裝點「中日親善」的工具,被移交給了汪偽政府。抗戰勝利後,由國民政府重新接收。

由日軍、汪偽控制期間,這部分故宮文物出現了損失,具體統計見前面的圖表——1件鐲子、1隻鍾、1件棉被、33件衣料……,這種情況,多半是個人性質的順手牽羊所致。⑥

日軍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搶掠故宮文物,是多種原因下的產物。總結起來,大致有如下幾條:

(1)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國民政府在倫敦和莫斯科舉辦了故宮文物展,倫敦的展出,規模與規格都很高,極大提升了故宮文物的國際知名度。侵佔故宮文物,對日軍而言是有國際輿論壓力的。

(2)日軍既然要在淪陷區扶植傀儡政權(包括顧及偽滿溥儀的臉面),自然不便直接掠奪故宮文物。所以,對北平故宮博物院,日軍最核心的訴求,不是奪取文物,而是扶植一個親日的院長(事實上並未做到,由日偽任命的院長祝書元,立場仍傾向於維護故宮文物的安全);對存留南京的故宮文物,也選擇交由汪偽政權保管。


圖:故宮是重要的政治場域,圖為1941年偽「國民政府還都大會」在太和殿舉行

(3)故宮留守人員努力清點造冊,使文物有詳細編目、登記在冊,增大了日軍掠奪文物的難度。如1942年底,故宮文物點收工作重啟,至1943年結束,清點造冊文物20餘萬件。雖屬螳臂當車,留守人員對日軍掠奪的抵制,也不應忽略,如1938年10月有漢奸組織自故宮取走蒙古地圖兩件,交予日軍多田部隊,後經故宮工作人員再三追討索回;對日軍的獻銅要求,故宮也是能拖則托。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其實還在於佔有故宮文物,對日軍而言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好處,既無助於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也無助於所謂的「中日親善」,只會造成政治麻煩、外交麻煩。反之,對那些有直接用處的銅缸、銅燈亭,仍然還是會直接去搶。

所以,故宮的文物損失,不足以代表抗戰期間中國的文物受損情形。

下表是「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1946年所編寫的「中國戰時文物損失數量及估價」。該調查當年採取了從嚴篩選標準(比如要求在提交文物損失時提供文物照片等依據),損失估價來自「文物專家及業書肆及古玩者」,依據的是「戰前標準」,較之失主自己所呈報的價格也是「削減甚多」。⑦

故而,這是一份比較保守的統計。


製圖/短史記



①單霽翔,《北京故宮館藏遠超台北故宮》,中國日報網,2014年5月14日。


②戴雄,《抗戰時期中國文物損失概況》,《民國檔案》3003年第2期。


③孟國祥,《故宮陷留南京文物損失之研究》,《日本侵華史研究》2016年第4期。


④黃金,《淪陷前後張庭濟與「奉命維持」的北平故宮博物院事業》,《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5期。


⑤同上,另參考了:孫岩,《人非物是——八年淪陷的故宮博物院》,《紫禁城》2005年第5期。


⑥孟國祥,《故宮陷留南京文物損失之研究》,《日本侵華史研究》2016年第4期。


⑦《國民政府檔案中有關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資料選編 2》,2014,第881~882頁。



(點擊標題可跳轉頁面)

愛全人類容易,愛一個人難 

夏朝的存在,目前有幾分證據?

明朝海禁兩百年,目的在於控制民眾、與民爭利

生類憐憫令:人類史上匪夷所思的罕見惡政

改開四十年,感謝那些率先吃螃蟹的普通人

《易經》里的「高深知識」,你初中就學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明代皇帝隨意廷杖大臣的惡習,並非學自元代
孫立人「擊潰十倍於我之敵人」的說法不可信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