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為十三朝古都,甲午戰敗清廷曾考慮遷都至此,如今淪為二線城市

作為十三朝古都,甲午戰敗清廷曾考慮遷都至此,如今淪為二線城市

說到西安,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想到西安的兵馬俑,這個城市收藏著太多文物了,這些文物就是西安作為13朝帝都的鐵證,西安可以說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最完美的樣本,但是如今的地位和以前那個有著一千一百多年建都史的帝王都相比,或許很讓人唏噓,這個千古名稱已今非昔比了,如今的西安,只是一個二線中等城市而已。

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代表了權勢的力量中心,更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重要地方,國家都城選得好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命運,我國歷史上被選為都城的地方有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地,這些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優勢,西安,曾作為西周的都城,在後來一些小國家才會選擇西安為都城,而在清朝,卻有一千三百名的舉人向皇上上書請求將都城遷到西安!

原來,在晚清時,當天平天國運動被平定以後,洋槍隊的頭領曾經告誡過清政府:如果不想這麼容易被打進來、被推翻,最好就另尋他地作為都城,因為北京離海很近,入侵此地比較容易。但是清政府並沒有聽進去。其實,在鴉片戰爭時期,北京就曾被打進來過。

後來,更是發生了千人上書請求遷都至西安的景象。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朝可謂是敗得一塌糊塗,連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並且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朝廷不想再這樣打下去了,於是便派朝廷重臣李鴻章去和日本人談條件,最後給日本賠款兩億兩白銀並割讓了遼東半島和台灣。

當時國內正在舉辦科舉開始,消息一傳進來,那些等待考試結果的舉人們一下憤起,痛心不已,而當時的遼東考生和台灣考生更是彷彿喪國喪家一般痛苦。這個時候,上千的舉人還哪有心情去關心科舉考試?他們以國家生死為己任,向朝廷上書,其中,便有康有為。

書中表明了舉人希望都城遷到西安,原因是京城太過暴露,容易攻打,而一旦國家的都城滅亡了,人心難安,本來世態已經夠亂了,如果再不遷移,恐怕會天下大亂,而西安是千古之都,地勢非常險要,入侵者想要攻打非常困難。但是,直到後來清朝被推翻,這個遷都到西安的政策也沒能落實下來。

西安確實擁有優越的地理優勢,但是它偏偏不逢時,到了今天,也不能再作為都城,不過西安的中華文化氣息非常濃郁,古色古香,更有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等名地,雖然是一個二線中等城市,但是也相信日後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皇姑屯中奄奄一息的張作霖得知兇手是日本人時,留下一個字遺言
此日軍軍官是九一八的主謀,戰前公然嘲笑張學良:打贏他何須槍炮

TAG:子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