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爸,你能不能說句好話?」

「爸,你能不能說句好話?」

文 | 爐叔

本文:圍爐夜讀(ID:weiluyedu_)

上周末,朋友小李回家看父母,在朋友圈曬了一桌家裡的飯菜,可是隨後不久又發了一條朋友圈,短短的一句話:為什麼不能說句好話?

私信問她發生了什麼,她大吐苦水,把這兩天的事情說了出來。

這次回家,小李給父母帶了禮物。父親有腰椎間盤突出,所以給他買了一個按摩儀;母親愛美,她就挑了一套衣服。

本來回家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但是回去之後,父親總是能用一句話,就破壞了她的好心情。

吃飯時,父親指著飯桌上的菜說:你切的菜啊?怎麼那麼粗!連個菜都切不好,白吃那麼多年飯了。

母親換上新衣服,小李直誇好看,但是父親卻說:好看什麼呀,年紀那麼大,穿什麼都一樣。

父親隨意地看了看按摩儀,說:就這破玩意兒,值那麼多錢?肯定是被人騙了都不知道。

父親的話,小李一句都接不下去。她覺得自己回家好像就是給他添堵的,自己心裡也堵得慌。

後來小李的母親和她說:其實這次你回來他很高興,按摩儀他也很喜歡,只是每次說出的話,總是夾槍帶棒的。

小李說:明明什麼都沒做錯,卻連一句好話,一個好臉色都沒有,這樣真的很傷人

其實有時候,語言的力量超乎我們的想像。

也許說出口的話並不是我們的本意,但它帶來的傷害,卻是無可避免的。

帶刺的語言就像是一把刀,無形之中就能刺傷人。

「爸,你能不能說句好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

鄰居王姐和丈夫兩人經常發生爭吵。

王姐的丈夫是一個不喜歡說好話的人,只要他一開口,就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奚落貶低別人,即使是對親近的人,也是如此。

有一回,王姐下班回家晚了,為了給丈夫做飯,來不及歇一下就去廚房忙碌了。

丈夫回來後,看到飯還沒做好,一臉怨氣地埋怨:怎麼還沒做好,要餓死我啊!

王姐知道丈夫的脾氣,也不接話,自顧自地炒菜。但是她不小心手滑,把碗打碎了,丈夫走進來,沒好氣地說:手殘了嗎?連個碗都拿不好。

正在撿碎片的王姐聽到這句話,瞬間火氣上涌,也不想和他吵,扔下鍋碗瓢盆就奪門而出。

還有一次,王姐打算去考個駕照,自己會開車比較方便。和丈夫說了以後,不僅沒得到他的支持,他反而一臉不屑地說:「就你這樣,手腳不協調,腦子也不夠用,還想考駕照?」

王姐說:每次和他說話,我氣就不打一處來。這麼多年,其他地方都還好,就說話這點,有時候實在忍無可忍了,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人與人之間的來往相處,最忌諱的,就是言語傷人。

明明可以換種方式表達,非要用最傷害人的哪一種;明明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卻非要以最難聽的語言說出來。這樣的人,素養都不會太高。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那些貶低他人和折辱他人的話語,只會讓聽者心寒。它不會讓說話者顯得優越,只會讓人覺得低級。

無論親人、愛人、朋友,或是陌生人,逞一時之口舌,火藥味十足,讓人聽了不高興,自己也不舒服。

不好好說話,不僅傷害別人,也傷害了自己,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爸,你能不能說句好話?」

2

有時候,父母教育孩子,很容易就會說出難聽的話。

曾經聽一位讀者林林說起她的經歷。

林林是家裡的獨女,望女成鳳的父母從小就對她要求特別嚴格,從行為舉止到學習、興趣,哪一點做不好,就會受到嚴厲的批評。

但批評本身不是最可怕的,對林林來說,最可怕的是父母言語的「暴力」。

一次,林林數學考砸了,把試卷放到媽媽面前時,媽媽暴跳如雷,不停地罵她:


「你長了個豬腦子嗎?那麼簡單的題都會做錯!」

「看看你這樣,還會有什麼出息。」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笨的孩子?」

……

有時,因為練了很久的舞蹈還是跳不好,或是客人來了沒有熱情地問好,總之,每次她得到的,都是充滿怨氣和不滿的話。在媽媽的「暗示」下,她越來越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非常自卑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負面的評價、奚落的語言,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導致孩子自信建立的失敗;也可能由此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越背離父母期望的事,越是他想做的。

一個家庭里,能心平氣和好好說話的父母,更能為孩子的成長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這樣環境里成長的孩子,潛移默化中,也能夠成為一個好好說話的人,懂得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對待世界。

「爸,你能不能說句好話?」

3

我們總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陌生人,而把最差的一面留給了最親的人。

我們能夠對任何人溫柔而熱情,唯獨對最親的人,容易暴躁而敷衍。

殊不知,我們每一次衝動的脾氣,不耐煩的語氣,都在最親的人身上,留下了無痕的傷口。

朋友說,他之前給在老家的母親換了個新手機。

有一次,母親發了一條微信消息給他,說想定一個鬧鐘,但是不知道怎麼調。他和母親說了好幾次,但是母親還是沒有找到,他沒有耐心了,然後說:你先放著吧,等我有空了再教你。

但過後就把事情忘了。

兩三天以後,母親又發來消息,他正在忙,語氣很差:哎呀我不是和你說了等我有空嗎?怎麼那麼煩呀,我這那麼忙。

電話那頭,母親說了句「那你忙吧」,便掛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每次打電話之前,都會先發消息問朋友是否方便。

朋友說,其實當時話剛出口,便後悔了,她現在每次問我方便接電話嗎,都感到很愧疚。

或許每一個子女,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父母越來越小心翼翼,生怕讓孩子不高興。

我們脫口而出帶刺的話,即便後悔,卻收不回來了。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里說:「愛人的人是易被傷害的,因為他是向對方完全敞開的。

最愛我們的人,最容易被傷害。我們每一句衝動憤怒的話,都是對他們愛意的辜負。

再親密的關係,都需要用心來維持;再親密的人,都要好好說話。

「爸,你能不能說句好話?」

4

每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其實都是對他人、對世界的一種「惡」。

那些難聽的話,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傷人。因為時間會流走,而傷害卻不會消失。

好好說話,是和風細雨般的溝通,是謙遜平和的態度,更是對他人的尊重。

對孩子好好說話,你的言語會伴隨他們的一生;對父母好好說話,是對他們最好的孝順;對另一半好好說話,是你對感情負責的態度。

好好說話,是善待別人,更是善待自己。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涵妮媽媽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寒假來臨,孩子沉迷遊戲不學習?4條「脫網」錦囊妙計快收好!
斯坦福教導主任:如何通過對話促進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