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京城的特色:商販們各具特色的唱賣

清朝京城的特色:商販們各具特色的唱賣

京城裡最有意趣的廣告形式就當屬唱賣廣告了。自三月桃花初綻,到夏末秋初百花凋零,街市上常有婦人或挎籃、或提筐,走街串巷兜售花枝,這些花枝在離了樹之後,並不能保存太久,所以需要儘快賣掉。這些賣花者走街串巷,時而歌之,聲音清脆可聽。

在清朝類似賣花者這樣的唱賣廣告形式並不少見,到五月各類佳果鮮蔬集中上市,街市上隨處可聞。時間久了,這些叫賣廣告也成了街市上一景。

圖1:叫賣者

這些商販略通音律,索性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事物、民俗掌故,配上曲調唱出來。唱詞合轍押韻,悠揚動聽,內又包含了所賣貨品的名稱、貨品特點等,百姓哪怕只聞得唱詞,也能知曉誰在叫賣。

這邊聽賣桃者唱:「櫻桃嘴的桃喔,脆生生滴甜啊,沒有蟲兒來」;那邊有賣白薯的和:「栗子味兒的白薯來,五個光板嘍,是栗子味的白薯喲」。

當然唱賣廣告形式也並不只屬於這些走街串巷,賣花賣果子的商販,一些沿街有固定攤位的,或是賣各類小食炸糕、早餐茶點的偶爾也會吆喝幾聲。

圖2:商販

甚至有些有品牌意識的商販在唱賣中,不僅會誇讚貨品,還會把自己的名字,常駐的售賣攤位地址一塊兒唱出來。

天橋下的老鄭炸糕,每逢店內不忙時,總會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炸糕呦,焦黃黃滴皮兒酥脆脆,肉丸麻油滴餡兒,要說京城炸糕獨一份,天橋門下老鄭家」。寥寥幾句,就將店名、店址及炸糕的酥脆香體現出來,勾人食慾的同時,廣告效果可見一斑。

並不是所有的商販都會唱賣,於是為了吸引百姓購物,他們大多選擇在廣告詞上下功夫,有些大聲吆喝一些通俗風趣的鮮活話來逗趣,有些則直截了當把貨品的價格當成廣告語。

天橋下有一賣栗子生意很是興隆,但他每日也只是守著栗子炒鍋大聲吆喝:「八個錢四兩」,百姓若覺得這個價錢合適,也會買上一包。

圖3:忙碌中的商販

在清朝,有些商家的叫賣聲創造了行業的奇蹟,在京城大前門,有個賣粥的小販,他的廣告語中甚至不提自家的粥多麼美味,種類多麼繁多,只是一句「虧便虧我呀」,市民有些被其獨特的廣告詞吸引,有些被其寧願自己吃虧也要賣東西給市民的心態吸引,多會去他家喝上一碗兒粥,漸漸地,這家粥鋪在京城也變得小有名氣。

除了商販們的唱賣廣告,一些行商還常常藉助響器吸引客人的注意。響器花樣繁多,敲打、吹奏、搖晃等,這些商販行業不同,所用響器也並不相同。

京城賣女性首飾、脂粉的小販邊走邊敲小鼓、驚閨;洗剪刀、磨鏡子的則手持鱗砌鐵葉,互相敲擊,聲音鏘鏘;賣豆沫小食者則敲小銅鈸;行醫郎中搖銅鐵圈;賣油翁鳴小鑼;剃頭擔則掛響鼓。

杭州的一些廣告不用聲音,直接物象表達。清朝杭州因地理優勢常有大型貨船來往,杭州本地商鋪所用貨物大多通過貨船運輸。於是本地一些大宗商戶總會僱人肩挑大鑼在街道上行走,大鑼的一頭掛著一盞大燈籠,燈籠上是自家冰鮮行字型大小。如果有船到岸,便敲鑼兩下,兩隻到站則敲三下,以此類推,雖不用一言,卻能及時有效通知各行販拿去販賣。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人類為何願意從自由的狩獵者轉變成常年辛勤耕作的農夫呢?
步步有說法,在唐朝結個婚真不容易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