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商業的傳統與頑疾:打廣告、吸引回頭客與假冒偽劣

商業的傳統與頑疾:打廣告、吸引回頭客與假冒偽劣

隨著清朝雕版印刷業的發展,各種風格、派別的印刷廣告應運而生。清朝社會重仕輕商,舉國上下文人雅士皆備戰科舉考試,書籍需求量空前之大,書市生意興隆,書籍的廣告自然也異常活躍。有些書鋪會在各類書籍的插圖及首尾做廣告,這類書籍廣告也成為「牌子」。

比書籍廣告流傳更廣的,是當時的木版年畫廣告。清朝年畫大多是民間神話人物、吉祥如意畫樣及福、祿、壽、禧等字畫,顏色鮮艷討喜,藝術氣息濃厚。有些商家在年畫上印上自家的廣告語或者店鋪地址,並在街市上免費發放,於是商業廣告就隨著年畫深入到民間各戶。

圖1:清代招牌

清朝,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商業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名人廣告更是層出不窮。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這是鄭板橋為自己做的一則商業廣告。

古代文人墨客一向清高自傲,視金錢如糞土,極具商業頭腦的鄭板橋則並不認同此觀點,他短短几十字,言簡意賅標明字畫價格。甚至怕世人不理解自己的「賣畫」行為,還題詩一首:「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如此直抒胸臆的詩作,也為鄭板橋帶來了新一輪的銷售熱潮,可見「為自己代言」早在清朝就已經空前成功。在激烈的競爭下,有些商販為了創造收益,甚至做起了表演廣告。

彈棉花的小販會在幫主顧彈棉花時,故意做出一些具有觀賞性的動作,同時用一些滑稽的面部表情引人注意。有些商鋪會雇一些俊朗少年,穿著同樣的衣飾鞋帽,擔食叫賣。有些老字號則會用一些義舉招徠顧客。

圖2:同仁堂

圖3:王麻子

清朝同樣有假冒廣告,「王麻子」刀剪久負盛名之時,全國各地「汪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層出不窮。有一藥鋪賣一種丹藥,懸額為「青囊一卷」,世人爭相效仿:「精囊一卷」「城囊一卷」,藉此牟利。

從吆喝叫賣、唱詞響器到印刷廣告、品牌廣告,清朝作為最後一個王朝,其廣告業得到空前發展,這些廣告不僅沿襲了古代的形式,還結合當時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賦予了它們獨特的情懷和創意。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英雄與騷客的喜好,明朝人酒宴上的那些事兒
天下為我矚目:珠海航展單機飛行表演組圖賞析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