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州縣衙門都有一個「戒石碑」,不過上面刻的話從來沒有人信過

古代州縣衙門都有一個「戒石碑」,不過上面刻的話從來沒有人信過

「衙門」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在先秦時就有類似的稱呼,到了唐宋以後稱官府為衙門已經十分普遍,明清時期,將發號施令之所在統稱為衙門。在百姓眼裡,衙門是讓人生畏的地方,有「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說法。

古代州縣衙門都有一個「戒石碑」,不過上面刻的話從來沒有人信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其實,衙門的種類很多,並非所有衙門都直接與平民百姓打交道,只有地方的府、州、縣衙門才會直接管理百姓,行訴訟審理之責。因而,這些基層衙門往往都會樹立法律公正、執法嚴明的官方形象,為此也衍生出了衙門的文化。

清代自府以下的衙門,在大堂的南面都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有一個石坊裡面樹著一塊碑,上面都會刻著同樣一句話,曰: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這就是著名的「戒石銘」,也稱「天語亭」。在衙門裡立戒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當時就用來警醒為官之人,不要徇私枉法。唐代時,玄宗皇帝為了規勸天下官員愛民如子、廉潔奉公,還特意提寫了無言詩一首,不過內容較多共有100字。

古代州縣衙門都有一個「戒石碑」,不過上面刻的話從來沒有人信過

宋朝開國後,太祖趙匡胤覺得石碑上的文字過多,而百姓識字者少。為了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他從中截取了16個字,即上面所述。此後一直到清代,這16個字的「戒石銘」便成了官方標配。當年,宋太祖作為天下表率,親自書寫了「戒石銘」,讓全國各州縣勒石立碑。其後,著名的書法家黃庭堅又重新書寫,頒行天下。

儘管宋太祖對天下的州縣官有很高的期望,但實際上與理想相差甚遠,這16字的「戒石銘」並不能警醒官員,其效果也很值得懷疑,因此有人便在上面添了幾個字加以諷刺:

爾俸爾祿只是不足,民脂民膏轉吃轉肥;

下民易虐來的便著,上天難欺他又怎知。

古代州縣衙門都有一個「戒石碑」,不過上面刻的話從來沒有人信過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州縣衙門和百姓之間不斷地上演著悲劇,草菅人命、大肆索賄等不法情事屢有發生。但是,百姓依然對官府存有期許,其衙門文化也一度升溫。清代的揚州府衙門就有一個獨特的做法,他們將府衙門的暖閣、天花板全部漆成紅色,地板上鋪著篾席,意思是官員要奉公執法,否則將「天誅地滅」。

省一級衙門,如督撫衙門、藩死、臬司衙門,因為按照清代的司法制度很少與民間百姓直接接觸,所以不像基層衙門那樣,需要強調執法嚴明。但這些高級衙門同樣也有自己的文化,只不過是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向朝廷表忠心,發誓要做好官等諸如此類。

大清共有一十八省,每個省的衙門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江蘇布政使衙門大堂上就懸掛這樣的楹聯:

報朝廷某事,榮父母某事;

寬百姓幾分,愛子孫幾分。

古代州縣衙門都有一個「戒石碑」,不過上面刻的話從來沒有人信過

據說這時順治朝任順天巡撫的宋權寫下的自警之語,當然,誰當衙門的一把手,就都有權利掛上自己喜歡的警句,其後繼任的清初名臣魏象樞便在大堂上掛出了「我愧包公」的匾額,以包公自勉。

曾國藩從兩江調任直隸總督時,正值北方捻軍猖獗,剿捻的同時他也不忘規勸直隸同僚,為此也寫下了一副楹聯,曰:

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

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

丁日昌擔任江蘇巡撫時,在巡撫衙門大門前貼了一副親手創作的楹聯,曰:

官須呵出,干來若處處瞻顧因循,縱免刑章終造孽;

民要持平,待去看個個流離顛沛,忍將膏血入私囊。

古代州縣衙門都有一個「戒石碑」,不過上面刻的話從來沒有人信過

以上僅僅是略舉一二,像很多著名的封疆大吏在任上都有一些盈利留於衙署,林則徐、陶澍、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皆如此。這些形形色色的衙門匾額、楹聯成了衙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一對夫婦因太窮死後被草草安葬,幾十年後,他們的墳地成了皇陵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