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臘八節的來歷和各朝代的臘八節風俗

臘八節的來歷和各朝代的臘八節風俗

我們將一年的歲尾12月稱為「臘月」,那麼為什麼歲終之月要稱「臘」呢?

這個「臘」有三個含義:

一是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臘者,接也」(《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者同獵」,「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是「臘者,逐疫迎春」,驅逐疫病,迎來春天的意思。

臘八節的來歷和各朝代的臘八節風俗

而臘月初八,又稱臘八節,是臘月中非常重要的日子,早在先秦時期,臘月就是祭祀的月份。

《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

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商稱為「清祀」,周朝則為「大蜡」,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象有八個: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說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的來歷和各朝代的臘八節風俗

關於臘八節的由來還有著多種版本的傳說,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

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臘八節的來歷和各朝代的臘八節風俗

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節的來歷和各朝代的臘八節風俗

在臘八這天,我們都要喝臘八粥,而這一風俗起源於宋代,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富含膳食纖維的薏米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穀類,有粳米、糯米和薏米。這些原材料都有著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等功用。特別適合在冬季里人們滋補食用。

臘八節的來歷和各朝代的臘八節風俗

清朝的道光皇帝還曾經作詩:

《臘八粥》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曰師說 的精彩文章:

古詩中的「雞」
寒夜讀詩,回味自然的清新美麗

TAG:子曰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