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圖說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的一處海外領地,2018年公投拒絕獨立

圖說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的一處海外領地,2018年公投拒絕獨立

新喀里多尼亞位居南太平洋,距離澳大利亞東海岸一千五百多公里,由新喀里多尼亞島、洛亞蒂群島等組成,陸地面積接近兩萬平方公里。十九世紀該地淪為法國殖民地,時至今日,其在法國的全球戰略中仍佔有重要地位。首先,有數百條海、空交通幹線經過新喀里多尼亞;其次則是礦產資源特別豐富,其中鎳礦的儲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位。在上百年的殖民歷史中,新喀里多尼亞的原住民一直堅持鬥爭以尋求民族解放,但是新喀里多尼亞的獨立問題卻長久得不到解決,究其原因,與當地錯綜複雜的人口結構有很大關係。

圖說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的一處海外領地,2018年公投拒絕獨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目前,新喀里多尼亞的居民可劃屬為四大類,分別如下:

1)卡納克人,即當地的原住民。

2)歐洲移民。

法國為了鞏固對新喀里多尼亞的殖民統治和改變卡納克人一家獨大的狀況,大力推行移民政策。其一方面通過免費分配土地、稅收優惠等方式吸引歐洲移民,另一方面則將新喀里多尼亞變成了罪犯流放地。流放的罪犯中包括了巴黎公社中被判刑的成員,他們之中有工人、醫生和教師,這些行業精英的到來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喀里多尼亞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亞洲契約勞工後裔。

4)太平洋地區移民。

圖說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的一處海外領地,2018年公投拒絕獨立

十九世紀末,隨著新喀里多尼亞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凸顯,所以當時的法國從世界各個欠發達地區招募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作為契約勞工。這些契約勞工主要來自於亞洲的印尼、越南、中國以及太平洋地區的萬那杜、瓦利斯和福圖納群島等。其中印度尼西亞人佔新喀里多尼亞總人口的1.4%,乃是亞洲契約勞工後裔之中的最大族群。

而正是由於人口結構的多樣化,才使得新喀里多尼亞的獨立問題長久處於錯綜複雜的狀態。當地傾向於獨立的人群主要是原住民,即卡納克人,他們曾經遭受過法國殖民者的歧視、奴役和壓迫。二戰前,法國對卡納克人的壓榨主要體現在兩項政策之中,即保留地政策和《土著人地位法》。保留地政策是指法國殖民者強行將卡納克人驅趕到被稱作「保留地」的地方,這些地方大多都是貧瘠、荒涼和狹小的。然後那些騰出來的肥沃土地則被分配給了歐洲移民,以用作採礦和發展農牧業。而《土著人地位法》則從法律層面確認了法國殖民地中各種族間的不平等性。其規定法國殖民地居民分為兩類,一類為法國公民,他們大多是歐洲移民後裔;另一類為法國臣民,即殖民地的原住民,他們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且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圖說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的一處海外領地,2018年公投拒絕獨立

二戰後,法國開始調整殖民政策,廢除《土著人地位法》,給予卡納克人法國公民身份,並且准許他們進入法國公立學校接受教育。雖然卡納克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新喀里多尼亞社會經年存在的不平等狀況也得到了扭轉,但持續的移民浪潮仍然嚴重衝擊了卡納克人的經濟生活和文化傳統。所以在上世紀後半葉,新喀里多尼亞的社會是嚴重對立的,流血事件更是時有發生。當時新喀里多尼亞內部主要有三大政治集團,分別是以歐洲移民後裔為主的反對新喀里多尼亞獨立的聯盟、主張完全獨立的卡納克人組織以及走中間路線的派別。

1988年,在以對話取代長期對抗的倡議下,法國政府與新喀里多尼亞各個派別達成《馬提翁協議》,確定了法國移交權力,以及新喀里多尼亞可籌建自治省和組織獨立公投等事項。後來在政治協商的良好氛圍中,決定新喀里多尼亞未來命運的《努美阿協議》誕生了(1998)。該協議的內容主要有三點,一是法國政府需要逐步移交除公共安全、防務和貨幣以外的權力;二是在2014至2019年,新喀里多尼亞將舉行一次公投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法蘭西共和國;三是對可參加公投的選民資格給出了詳盡規定。《努美阿協議》乃是用對話解決分歧的典範,其使得新喀里多尼亞問題的解決完全脫離了暴力和動蕩的陰影,更促進了不同族群間的和平相處。

圖說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的一處海外領地,2018年公投拒絕獨立

2018年,新喀里多尼亞的獨立公投如期舉行,結果56.4%的選民反對脫離法國而獨立。雖然新喀里多尼亞的卡納克人未能如願以償,但新喀里多尼亞的獨立問題是長期的歷史遺留問題,所以其過程必定是崎嶇的,可以說新喀里多尼亞的未來命運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明號 的精彩文章:

圖說香港填海,百餘年時間新增75平方公里土地,比兩個澳門還大

TAG:大明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