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弗洛姆對愛的層面的深刻論述,看完徹底折服!

弗洛姆對愛的層面的深刻論述,看完徹底折服!

艾瑞克·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精神分析學說對世界有影響力。他的代表作有:《逃避自由》、《基督教教義分析》、《愛的藝術》、《人的本性》、《生存的藝術》等。

在其代表作《愛的藝術》中,弗洛姆認為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創造力把各種經常來當作「真愛」的證明的自戀神經症和性虐待傾向區別開來。弗氏相信愛的本質有四大元素: 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認為「愛情」的經驗只代表一個人未能真正了解愛的本質。弗氏利用聖經里約拿的故事說明在現今人際關係中,關懷和責任的特質已十分少見。故事講述尼尼微城鎮的居民有罪,要承受惡果,約拿卻不願意去拯救他們。弗稱現代社會的人缺少對別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別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

弗洛姆對愛的層面的深刻論述,看完徹底折服!

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或者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呢?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以第一種假設為基礎,而大多數人毫無疑問相信第二種假設。但這大多數人決不認為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他們追求愛情。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他們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他們百聽不煩。但他們之中沒有人認為,人們本可以學會去愛。

在此書中,弗洛姆認為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殊的人的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性格上的一種傾向。這種態度決定一個人同整個世界,而不是同愛的唯一「對象」的關係。

弗洛姆對愛的層面的深刻論述,看完徹底折服!

愛分為以下幾種:

(1)博愛

一切愛的形式都以博愛為基礎。這裡的博愛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博愛的基礎是認識到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與人之間在才能、智力和知識上的差別微不足道。要了解這種人共有的核心,必須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我只看到一個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開的差別。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質,我就會看到我們的共性,我們是兄弟這一事實。

(2)母愛

弗洛姆對愛的層面的深刻論述,看完徹底折服!

母愛是對兒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無保留的肯定。但這裡還應該補充說明一點。對幼兒生命的肯定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必須關心幼兒並對其成長負有責任,以維護和發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則超出了維護生命的範圍,那就是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麼好!當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麼好!在這個世界活著有多麼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母愛和性愛的區別。在性愛中兩個迄今為止分開的人結合在一起,而在母親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分開了。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促成這一分離。

(3)性愛

性愛要求完全徹底地實現合二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會。按其性質,這種類型的愛是專一的,不是包羅萬象的,因此這種愛也是愛的最能迷惑人的形式。 性要求的目的旨在達到結合,而絕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要求和為了釋放折磨人的壓力。性愛具有一種博愛和母愛都不具備的獨佔性。性愛是具有獨佔性,但同時也是通過愛一個人,進而愛全人類,愛一切生命。性愛的獨佔性只表現在我只同一個人完全地、即在靈魂和肉體上融會為一體。性愛只有在性結合這點上,在生活的全部範圍徹底獻身這一點上排斥他人,而不是在一個更深的博愛意義上。如果男女雙方確實相愛,他們的性愛就具備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我從我生命的本質出發去愛對方,並且去體驗對方的本質。人就其本質來看都是一樣的,我們既是整體的部分;又是整體,因此實際上愛誰都一樣。

(4)自愛

我們的感情和態度的對象不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們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同對我們自己的態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愛另外一個人這一事實就是愛的力量的具體體現。

弗洛姆對愛的層面的深刻論述,看完徹底折服!

(5)神愛

愛的宗教形式,也出自於消除隔膜,要求統一的追求。在所有的信神宗教中,神體現最高價值,體現至善至美。因此神的特殊意義往往取決於什麼是人認為的至善至美,所以在分析神的概念時應該首先分析信神的人的性格結構。在占統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對神的愛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義和神的愛。對神的愛基本上是一種思想上的體驗。在東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秘主義中對神的愛是一種對統一和愛的強烈感情體驗,這種體驗同生活中的每一種愛神的表現不可分割。愛克哈特最為極端地描繪了這一狀態:「我將會變成神,神會讓我像他的存在那樣起作用,而且我們將成為一體,而不是兩體;在活生生的神身上確實看不到神和人的任何區別……有一些頭腦簡單的人說,他們看見了神,就好像神站在那裡,他們站在這裡。神不會這樣,神和我是一體。通過認識我把神納入心中,通過愛我進入神身中。」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對父母的愛和對神的愛之間存在著十分重要的一致性。孩子一開始感到母親是「一切存在的基礎」而與之緊緊相連。他感到自己弱小無力,需要包羅萬象的母愛。然後孩子又轉向父親,把父親看作是他的偏愛的新的中心,父親成了他的思想和行動的準則。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動機是要求得到父親的讚揚和避免父親對他的不悅。在全面成熟的階段,人從母親和父親這兩個保護和發號司令的權力形象中解放出來,他在自己身上建立起父親和母親的原則。他成為自己的父親和他自己的母親,他是父親又是母親。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看到,或可以預知這一發展:對神的愛一開始是完全依賴同母神的聯繫,然後發展到無條件的服從一個像父親那樣的神,最後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神不再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勢力,人自己就體現了愛和正義的原則並同神合二為一,而且人只是在一種充滿詩意的象徵意義上談及神。

從以上的考慮中可以得出對神的愛不能脫離對父母的愛。如果一個人不能超越他同母親、部族、民族的亂倫的聯繫,如果他繼續停留在依賴一個懲罰他或者讚賞他的父親的階段,或者依賴別人的權威的階段,那他也不可能發展對神的成熟的愛;他的信仰只可能是宗教的早期階段的信神形式,也就是他體驗到的神不是一個能保護他的母親,就是一個賞罰分明的父親。

在現代宗教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的全部發展階段,從最早、最原始的階段到最高級的發展階段。「神」這個詞既意味部落的首領,也意味著「絕對虛無」,同時每個人也以同樣的方式-如弗洛伊德指出的那樣在他的潛意識中保留各個階段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問題只在於他的發展達到了哪一個高度。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對神的愛的本質符合他對人的愛的本質-因為這種本質被掩蓋起來而且被越來越先進的愛情理論合理化了。此外對人的愛雖然直接表現在同家庭的聯繫上,但最終還是由人所生活的社會的結構所決定。如果社會結構要求人服從一種權威-服從市場或者輿論的公開的或者匿名的權威-那麼對神和對人的愛必定時幼稚的,並且遠遠脫離其根源可以在單神宗教的歷史中找到的成熟的思想。

弗洛姆對愛的層面的深刻論述,看完徹底折服!

最後的補充:愛的要素

在弗洛姆看來,人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18幅胡楊林油畫,太美了,看得入神!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8個佛家智慧心語,早讀開悟!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