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蘇軾的《木石圖》用畫筆闡釋了什麼是中國畫的寫意精神

蘇軾的《木石圖》用畫筆闡釋了什麼是中國畫的寫意精神

中國畫的一大突出特徵就是「寫意精神」,它的魅力就在於不是簡單的描摹物象,而是在描繪物象中表達畫家對物象對世界的認識。把寫意精神僅僅理解為大筆一揮,不顧形似,是錯誤的。

寫意精神始終遵循畫家的思想精神與物象主客觀的統一,在畫畫時,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又不摒棄客觀的物象制約。我們說的「寫意」絕不是寫我們腦子裡完全憑空生髮之「意」,而是寫「實」所引發之「意」,寫「實」之意趣。

中國畫的寫實本身帶著濃厚寫意味。國畫的寫實與西畫的寫實有天壤之別,就拿需要很寫實的人物肖像畫來說,為追求傳神,畫家常對所畫的人物面貌進行有意識的取捨誇張,具有濃厚的寫意味,更不要說山水畫、花鳥畫了。

顧愷之給裴叔則畫像,臉頰上多畫了三根鬍子。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顧愷之說: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識,多畫三根鬍子這恰恰是表現他的才識。看畫的人尋味起畫像來,確實覺得增加了三根鬍子才更有氣韻,遠遠勝過還沒有添上的時候。

這增添的鬍子就是寫意。

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的藝術觀點,在形似與神似上,蘇軾更重視傳神之作。蘇軾是中國美術史上首先提出士人畫(文人畫)概念的人。他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其鞭策,皮毛,槽櫪,騶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很明顯,他更推崇士人畫所體現出的「意氣」即意象、氣度、氣質、神采等寫意精神。

「論畫以形似」,追求形的惟妙惟肖是較為底層次的審美標準,是市井俗人的審美層次,而蘇軾強調的卻是士人超凡脫俗的「畫外之意」,而這也是許多俗人,甚至是許多畫家、畫工也永遠無法體會到的。這或許是絕大多數多人在創作和欣賞繪畫時「見與兒童鄰」的原因。

蘇軾的《木石圖》不求形似,在簡約的造型中處處蘊藏著中國畫的寫意趣味。

樹的彎曲、石的皴法渾然一體,在樹石的形象上明顯的流露出畫家的藝術加工:樹梢似鹿角,樹身的渾圓旋轉的造型和石頭如捲雲的皴筆,使木與石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通過用筆的一致性發生了內在的聯繫。

石頭後面,逸筆草草的寥寥數筆刻畫出了竹子的形象,用墨色濃重使竹子與石頭拉開了距離,既豐富了畫面,又營造了的空間感。

竹子的生長趨勢向左,小草的動態向右,這看似隨意的安排,表現了一種意欲佔滿畫面的、膨脹的生機;這種「勢」,使畫面的空白不在是一無所有的簡單的「空」,而是被草木佔據的領地;這就是中國畫構圖的計白當黑。

樹木的造型向右傾斜,張開的、鹿角似樹枝所形成的重量感讓人覺得樹木搖搖欲墜,左側的圓石緊連著樹根,似乎牢牢的壓著欲墜的樹木,平衡了畫面。

《木石圖》,簡約而不簡單,透露著蘇軾的藝術構思,凝聚著濃濃的寫意味。蘇軾用《木石圖》,用畫筆闡釋了什麼是中國畫的寫意精神

本文由企鵝號「晉堂書法」原創,抄襲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晉堂書法 的精彩文章:

安徽「十佳」青年書法家張照書法作品欣賞
書畫家王建軍耕硯感悟點滴

TAG:晉堂書法 |